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对外通道畅顺全面融入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
3月1日,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以下简称“智慧区”)投资合作推介会在深圳举行,作为惠州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桥头堡,智慧区针对移动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显示、智慧能源等主导产业开展集群式精准招商,瞄准行业龙头、产业链头部企业及已(拟)上市企业等优质产业,把智慧区建设成深圳都市圈高端制造业基地。
据了解,自2018年正式设立以来,智慧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产业立区、项目为王”理念,聚焦“5+1”主导产业方向,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截至目前,智慧区已引进项目144宗,计划总投资额约1164亿元,预计达产产值约2879亿元。
这个惠州重点打造的新区,正向千亿产业发展平台、大湾区产城人融合示范区的目标加速迈进。
地处三大国际都市中心地带
全面融入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
智慧区规划范围为潼湖湿地及周边地区,总规划面积约128平方公里。这里有广东省最大的内陆淡水湿地——惠州潼湖湿地。湿地系统由“五进三出”的8条河流构成,主要包含了湖泊湿地、河流湿地、基塘湿地和水库湿地等类型,总面积约55平方公里;空间优势明显,土地资源丰富。
自然生态得天独厚之外,智慧区还是粤港澳大湾区东部交通枢纽。智慧区地处广州、深圳、香港三个国际化大都市的中心地带,距广州中心区约100公里、深圳中心区约60公里、香港中心区约100公里;周边三大机场满足出行需求,从这里出发,到惠州机场仅需半小时,到深圳机场、广州机场一个半小时。
智慧区行政中心距离赣深高铁仲恺站仅1公里,20分钟到达深圳北站,惠深两地通勤便捷高效;广龙高速从北侧穿过,并在中韩(惠州)产业园起步区设有两处出入口和一个服务区,可转达武深高速、长深高速等,连接广州、深圳、东莞、河源等对外通道畅顺,全面融入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
“三纵两横”高速公路(博深、惠河、龙恺、潮莞、河惠莞),“三横两纵”高铁城轨(赣深高铁、京九客专、广汕客专、莞惠城际、深惠城际)、惠州“丰”字形交通中部大通道共同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奠定了智慧区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智慧区还主动融入惠州“丰”字道路交通主框架,区内主干交通网络全面通车,4年间全面铺开15个批次总长约110公里的市政道路建设。去年4月,惠桥快线与智慧大道两条市政道路正式建成通车,进一步打通交通大动脉,带动沿线产业加快发展。两条城市快速路建成通车后,智慧区实现“通过高速、快速路与惠州市区、东莞20分钟左右互通,与深圳广州60分钟互通, 通过高铁与香港、珠三角和粤东其他地市之间60-90分钟互通”的目标。
聚焦引进深圳优质产业
智慧区成大湾区投资创业新热土
2017年12月,国务院批复成立中韩(惠州)产业园,是全国三大中韩产业园之一。作为国家重要对外经贸合作平台,中韩(惠州)产业园的发展备受瞩目,综合各方资源优势,智慧区12.7平方公里范围被选定为中韩(惠州)产业园起步区(以下简称“起步区”)进行率先建设、重点发展。
中韩(惠州)产业园起步区。
中韩(惠州)产业园起步区建设图。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管理委员会供图
当前,在起步区,处处洋溢着竞相发展的喜人景象:项目建设现场,建设者有条不紊抓施工;企业生产车间里面,工人正紧张有序安装调试设备……
自2019年启动建设,起步区聚焦移动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显示、智慧能源、人工智能、激光与增材制造等产业领域,重点瞄准深莞等先进地区,加快打造以惠深合作等为重点的高品质产业合作平台。为有效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有力承接深圳创新资源落地和科技成果转化,智慧区将深圳作为招商重点,瞄准行业龙头、产业链头部企业及已(拟)上市企业等优质产业,建设深圳都市圈高端制造业基地。
目前,起步区已引进项目97宗,计划总投资额约745亿元,预计达产产值约1713亿元,税收约54亿元。其中,有51宗项目来自大湾区,包括科力尔电机、豪鹏新能源等重大项目。而在已供地的67宗项目中,母公司在A股上市13宗,有上市计划(含新申请、转主板)22宗,拟在起步区作为上市主体的11宗,高新企业占比100%。
深科达是一家专业从事显示及触控领域智能装备自主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该公司订单增长迅速,急需扩大生产规模。“我们考察了东莞、佛山、中山等地,最终还是选择了智慧区。”深科达品牌管理中心总监王振东表示,对于落户企业而言,产业配套和交通是首要考虑因素。智慧区毗邻深圳,交通便利,仲恺高新区又是惠州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核心引擎,与该公司产业关联性强,因此最终毅然选择落户智慧区。
在中韩(惠州)产业园起步区、仲恺高新区两个国家级园区加持下,且拥有高铁半小时内通达深莞的区位交通优势,智慧区已成为大湾区投资创业新热土。
全面对标大湾区先进地区
高水平服务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
创新企业“用脚投票背后”,离不开智慧区管委会的高标准规划与高水平服务。
智慧区在建立之初就一直对标广州、深圳、香港等先进地区和苏州工业园、松山湖工业园等高质量产业园区,从规划、招商、配套、服务等全方位高规格谋划。为充分释放土地空间优势,智慧区以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视角不断调整完善用地规划,大刀阔斧将成片居住、商业等用地调整为一类工业用地,起步区、红岗片区等重要产业发展片区的工业用地在城镇建设用地中占比近50%,产业发展连片态势凸显。
智慧区在惠州市率先实行“临时施工复函”建设模式。企业摘牌土地后,拿到“临时施工复函”即可进行基坑开挖、工人生活区搭建等作业,边作业边同步办理报批报建手续,与传统报批程序对比动工时间至少提前60天。智慧区还创新实施“工业用地建设园区综合服务设施集中配套”,为入驻企业集中提供员工宿舍、文体设施、公共食堂等设施、平台与服务,减少企业的投入成本和后顾之忧。
在招商选资方面,近年来,智慧区管委会通过组建招商工作专班,创新开展自主招商、以商引商、市场化招商、特色园区招商等多种方式,以韩资企业、行业龙头企业、产业链链主企业为重点,开拓思路、务实推进,初步形成了高质量发展态势。
项目从引进到落户,智慧区坚持做好“店小二”:注重在优质服务上做“加法”,在项目报批报建程序上做“减法”,通过突破旧制、集思广益,不断推出创新举措,下大力气构建一个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投资体制。
“我们先后推出10项改革措施,推动智慧区建设提速。”智慧区产业促进办有关负责人介绍,以前,企业项目建设过程中需要对接许多不同的职能部门,但是在智慧区,率先建立了企业服务中心,有专人专班实时给企业提供“管家式”“保姆式”优质服务,企业遇到问题,只要找一个人就行了。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背后,智慧区领导干部奔走在一线,他们加班是常态,风吹日晒雨淋是家常便饭,而紧迫的任务驱使和深入骨髓的责任感,让他们终日奋战在建设一线,夙夜不懈推进一座产业高地的加速崛起。
“我们将在交通、产业、服务等方面全面对标大湾区先进地区。”智慧区有关负责人说,当前,智慧区正在以速度快、质量高、势头强劲的发展态势,积极抢抓多重战略叠加机遇,加速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特色合作平台,奋力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原标题《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投资合作推介会今日在深举行 聚焦智能终端智慧能源等行业头部企业》)
编辑 黄小菊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高原 三审 田语壮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45载圳青春!用镜头捕捉深圳的活力与温度——不管是现代化天际线、山海连城的自然生态,还是深圳人的奋斗瞬间、科技园区的创新活力,都能拍成大片参赛~ 报业 er 集合拍大片啦!深圳报业集团“光影跃动・全员视界”视频大赛第一季火热启动,不管是镜头小白还是拍摄达人,快来鹏友圈秀出你的创作力吧~ 【话题标签】#45载圳青春# 【参与时间】即日起至8月25日 【参与形式】个人赛/团队赛 【提交方式】在读特客户端“鹏友圈”带话题发布相关视频 【提交提示】在“鹏友圈”发布视频后,请保留高清原片,如若获奖还需收集进行后续展播。届时可将视频作品原片发送到指定邮箱:dutenews@163.com 请务必在鹏友圈文案/邮件标题中注明:【45载圳青春】或【报家生活秀】-[个人/团队]-[短视频/长视频]-[作品名称]-[作者/团队负责人姓名+部门] 【结果公布】8月26日颁奖礼揭晓,优秀作品还会在读特和新媒体大厦屏幕展播哦~ 别犹豫啦,拿起手机/相机开拍,让你的镜头故事被更多人看见!
07:43
#45载圳青春#[团队] - [长视频] - [微光成炬,爱在梅林] 这是一个关于老龄的故事,也是属于梅林街道的故事,林叔,一位初来深圳的“新深圳人”,带着牵挂,从远方来到女儿身边。他原本只想短暂陪伴,却在梅林的街头巷尾,遇见了意想不到的安心与温暖——适老化的社区设施,细致入微的居家服务,热热闹闹的老年课堂、邻里茶话、健康义诊……原来,这里不只是年轻人奋斗的热土,也是一座懂得倾听长者心声的城市。在一点一滴的关怀中,他看见了生活的温度,也读懂了城市的深情。于是,他决定留下,不只是为了女儿,更是因为,这里,也成了他的家。跟随林叔的脚步,我们看见梅林的温度,看见深圳的包容,也听见那句熟悉的承诺——“来了,就是深圳人。” 而在这里,老了,也能幸福地留下。
01:18
#45载圳青春 45岁生日快乐,我的深圳!最想对你说……
00:12
#45载圳青春#夏日傍晚,孩子们在深圳市民中心广场上放风筝,他们手牵引线,风筝在头顶迎风飞,轻松又惬意。深圳市民中心不仅是深圳市政府的办公地,也是市民悠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开放包容,这里没有围墙,市民可以自由出入,是国内首例“没有围墙的政府”。
00:39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您还记得深圳当年的样子吗?您如果参与其中,不妨讲出您的青春故事,我们聆听。#45载圳青春#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