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卡尔维诺来写高考作文,他会怎么写?

读特记者 余梓宏
2020-08-04 16:46
摘要

一篇名为《生活在树上》的满分高考作文引发热议。

一篇名为《生活在树上》的满分高考作文引发热议。书评君硬着头皮把这篇作文从头到尾看了几遍,只看出了个寂寞,因为实在是太晦涩难懂了!这篇能得满分,要么真的写的太好,只有达到阅卷老师的水平,才能读出其中惊人的思想;要么就是一场“皇帝的新衣”似的精心安排的闹剧,为的是愚弄那些“不明觉厉”的伪思想深刻者。

当然,书评君关注的是仍然是关于书的部分。这篇高考作文从标题到行文开头以及结尾,都引用了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作品《树上的男爵》。

《树上的男爵》

(意)伊塔洛·卡尔维诺 著

吴正仪 译

译林出版社

《树上的男爵》故事讲的大概是这么一个故事:主人公是一个十二岁的男孩,他的姐姐是个喜好烹调怪食谱的人,这天,姐姐煮的整个晚餐的每一道菜都是蜗牛,男孩不肯吃,家长就说:如果不吃就关在小房间里。男孩无论如何不肯吃,被父亲逐离餐桌后,爬上屋外的一棵大树,从此以后,不再下来。但生活在树上的男孩并没有遁世。他依旧安然地在树上学习、与人交往,甚至是恋爱,与社会保持紧密的联系。男孩渐渐长大,然后变得年老。人们以为他逝世之后总要从树上下来,但没有,垂死的男爵有一天看见一个气球飘过,他握着气球的绳子,随着气球飞向遥远的海洋,再也没有人知道他到了什么地方。

这么看来,这个故事还挺贴合作文的命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书评君开了个脑洞:如果让卡尔维诺来写这篇高考作文,他会怎么写呢?于是,书评君决定结合《树上的男爵》中卡尔维诺写的后记,写下了以下这篇作文。大家可以拿来与那篇满分作文对照看。

生活在树上

“一个人只有远离人群,才能真正和他们在一起。”

现代人是分裂的、残缺的、不完整的、自我敌对;马克思称之为“异化”,弗洛伊德称之为“压抑”,古老的和谐状态丧失了,人们渴望新的完整。

这是一个对我们在历史运行中可能起到的作用进行反思的时代,新的希望和新的痛苦同时相互交织。尽管有这一切,时代朝更好的方向走去;问题在于寻找个人良知与历史进程之间的正确关系。

我的头脑里有一个形象多时:一个攀爬在一棵树上的少年;他爬,会发生什么事情?他爬,走进另一个世界;不对:他爬,遇见奇妙的人物;对了:他爬,每天从一棵树到另一棵树地漫游,甚至不再回到树下,拒绝下地,在树上度过一生。我应当为此编造一个从人际关系,社会,政治等中脱逃的故事吗?不是,那样就太肤浅和无聊:我让这个不愿像别人一样在地上行走的人物不变成一个厌世者,而变成一个不断为众人谋利益的男子汉,投身于那个时代的运动,愿意全面参与积极生活:从技术进步到地方治理和精致生活。他始终认为,为了与他人真正在一起,唯一的出路是与他人相疏离,他在生命的每时每刻都顽固地为自己和为他人坚持那种不方便的特立独行和离群索居。这就是他作为诗人、探险者、革命者的志趣。

这是我认为人能通向完整的道路。生活在树上的人生看似是欠缺的。但在现实里,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奇迹的世界,人们最简单的个性被抹杀了,而且人被压缩成为预定行为的抽象集合体。今天问题已经不再是自我的部分丧失,是全部丧失,荡然无存。这样的生活才是真正的欠缺,生活在树上仿佛更为正确。

真正的人的完整,或许是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上天空。是坚持不懈地深入认识实在状况,认识自己天然的和历史的条件,个人的自愿选择、自我构建、能力、风格,包括内心自律和主动放弃的个人准则,然后投身于生活之中,既不被社会改变自我,也不放弃与社会共同呼吸。

那该如何在实践中充分完成自我?需要通过自觉进行艰苦磨砺。生活在树上的少年就是一个隐喻:一个人甘心情愿地给自己立一条严格的规矩,并且坚持到底,因为无论对他还是对别人,没有这条规矩,他将不是他自己。

(晶报供稿)

编辑 曹阳

(作者:读特记者 余梓宏)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