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那是“爱”的投影。古今中外,很多作家都用远方的“城市”来表达内心世界,这种替代既生动又深刻。比如,帕慕克“呼愁”的伊斯坦布尔,波德莱尔的巴黎忧郁,老舍的“京味”紫禁城,张爱玲洞察了旧上海畸形繁荣下扭曲的人性,而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用55个虚构的城市意象表达了后工业社会中异化了的城市形态。在深圳,也有一句充满城市意象的话不胫而走:“深圳坂田,在西太平洋的暖湿气流滋润下,攻城狮(‘工程师’的谐音)在疯狂生长。”这句话原本是华为内部视频中的话,同样赋予这座城市蓬勃发展的时代寓意,也因此构建了晓红女士《远方以远》写作的背景。
《远方以远》李晓红 著 读者出版社 2022年12月版
行远必自迩。作为在深圳成长起来的晓红,近年来,她用现实主义的笔触,浪漫主义的情怀,不断探索大时代宏观世界的细微变化,将生活的各个侧面抽丝剥茧,为读者呈现了一个进入深圳等国内外多个城市的独特视角,风格之轻盈,文字之诗意,内涵之深邃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每个人的远方是由时间和空间决定的。近看是一种样子,远看是一种样子;城外看是一种样子,城内看又是另外一种样子;初识的样子,和离开时的样子也不尽相同,仿佛汝窑开片,片片赋予了时间的光泽,组成了烟雨青黛的《远方以远》。
晓红的《远方以远》以深圳为半径,从深圳出发,站在人文的角度,对标亚、欧、北美、南美等数个大洲多个城市,从竞技、文化、经济等多维度切入、碰撞、融合,将个体的心灵史寓于现实的行走和观察中,通过与不同时间和空间、不同族群和性别的对话来审视琐碎的生活肌理,透视历史与当下、人与人、人与城市、深圳与世界的关系,以及在全球化、地球村的新态势下,人与世界的紧密链接和纵深思维,挖掘作品的历史文学意义和人文观照。
卡尔维诺说:“我认为我写了一种东西,它就像是在越来越难以把城市当作城市来生活的时刻,献给城市的最后一首爱情诗。”晓红用笔记录了远方的几个城市,如:
在《湾区文化的三个代表》《一个家族,一座城》《咳巴黎》等中,描写了当地的人文文化,以及在博物馆和美术馆直接呈现的艺术主张中,感受时间赋予文化的震撼,打破了母女之间的代沟,探索两代人共情式沟通。
在《无论模样是否相似,每段青春都有重合》中,聚焦留学生,关注到史无前例的留学大潮新环境的复杂维度和典型性分析,从东方文化到西方文化,引发了中外教育模式的深入思考。
在《第五大道与深南大道》中,对比纽约建筑符号所代表的绮丽斑斓的金融史和移民奋斗史,而深圳地标承载的科技引擎不断刷新开放速生的“深圳奇迹”、创业生态和绿色生态居住环境,滋养着既厚重又先锋时尚的湾区都市家园和新移民情感归宿,处处体现了深圳以人为本、海纳百川的城市意象。
作品主要以随笔的形式融入了众多的内容,文化古今碰撞、中西会通,多种思想交锋、融合,构成不同城市的感官在语言里盘桓,主观与客体、心灵与自然双向渗透,彰显不同的城市意象。文章以小见大,借景抒情,夹叙夹议,用温和而执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考。深圳现代知识女性形象跃然纸上。
每个人的远方有他乡有曾经生活过的故乡,但无论描述哪一座城市,晓红总是从隐藏其后的故乡出发,探讨属于这座城市这一代的想象,字里行间对故土充满了深沉的爱。因为爱,所以幸福;因为幸福,所以爱。如,《你是谁的深圳梦》中:
我们又仿佛回到初来乍到、抱团取暖的时候。一时间,回忆杀拥挤着青春各式各样错落有致的心绪……筒子楼是几代追梦人落户深圳的第一个家,于青春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因为这个家,链接了梦、诗和远方……太行山远了,筒子楼拆了,芳华也逝了,但底色鲜活地扎下了根!
晓红女士的随笔,虽说篇幅大都不长,但这正是其随笔的优势。更为可喜的是,每一篇都像是一幅诗意盎然、清新淡雅的水墨画,处处呈现出“画”的精细轮廓及色彩深浅与斑斓的线条美,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远方以远》中每篇作品的标题都起得很有特色。如《咳巴黎》《走啊,去音乐的故乡》《此间萨赫蛋糕》《无差别的假面狂欢》等等,都写得很有意思。读者不自觉跟着她的文字去探寻都市与历史、与符号、与自己的记忆和联想,读出属于自己的城。
文学说到底是一种情怀。对家乡的、对亲人的、对祖国的、对异域自然风貌或人文景观的情怀。这种情怀从个体角度去理解,就是支撑一个人理想和信念的精神食粮。《远方以远》不仅是无界限的地域文化和人文景观,更是对一时一地一事一物的崭新、乐观的想象和宽容的审美方式。这是人性之善良,更是阳光心态的积极向上的表达,她用这种方式致敬心中的城,写下一首首献给城市的爱情诗。
(原标题《一首献给城市的爱情诗》)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关越 三审 刘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