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热议慈善公益事业:慈善人才紧缺,建议高校开设慈善相关专业
深圳特区报记者 庄瑞玉
2023-02-16 09:00
该文章被2个专题收录

2月13日-15日,深圳市政协七届三次会议圆满完成。多位来自不同界别的委员从自身领域出发,积极为深圳发展建言献策,其中慈善公益事业成为热点话题。

杨浩勃:加强公益慈善人才队伍建设

(市政协常委、市政协提案委副主任、市民政局副局长、致公党深圳市委会副主委)

杨浩勃认为,为推动深圳慈善事业从“传统慈善”向“现代慈善”,“小慈善”向“大慈善”转型发展,深圳迫切需要培育一支德才兼备、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的公益慈善人才队伍,用公益方法论推动解决经济社会问题,为促进共同富裕贡献慈善力量。

深圳被誉为全国最具爱心和最慷慨城市,连续五届位列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前列,“十三五”期间年均捐赠额58.6亿元;人均捐赠额是全国平均额的4倍多。

然而,慈善组织的工作人员社会认同度低,公益慈善人才的职业发展规划和通道不清晰,限制了人才的稳定性和专业水平的持续成长。公益慈善人才培育的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职业培训课程体系同质化严重,且存在时间短、内容分散、培训对象不精准、培训成果与就业、职业发展不衔接等问题,也缺乏职业教育及继续教育的政策指引和支撑。此外,公益慈善人才的跨界融合及社会属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杨浩勃在提案中建议,从三个方面加强公益慈善人才队伍建设。一是促进公益慈善人才的教育培养“专业化”。鼓励和支持深圳市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开设慈善管理专业或副学士、微专业等特色项目,加快培养慈善事业发展急需的、掌握扎实的学科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综合型人才,逐渐构建专本硕博联通的高精尖人才培养体制,为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同时依托深圳市高等院校成立深圳公益慈善学院和公益慈善研究所,系统搭建科学的慈善人才培养体系,从通识课程推广、核心课程建设、师资力量匹配、实习基地建设、教材教案研发、教学方式创新等多个方面为公益慈善人才培养奠定基础。此外,发展职业继续教育,加大对公益慈善人才培养项目的购买服务力度,鼓励深圳国际公益学院、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工作学院等与慈善行业组织合作,建立慈善人才培养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开展跨学科、跨领域联合培养。

二是促进公益慈善人才的职业发展“体系化”。支持深圳市慈善事业联合会等慈善行业组织,建立慈善专业人才服务平台,定期举办慈善专业人才交流活动,发布公益慈善专业人才发展报告。探索建立深圳市公益慈善人才认定标准、认定办法和评价体系,建立慈善专业人才分级分类激励机制,做到薪酬水平同责任、风险和贡献相适应。建立慈善从业人员诚信监管制度,加强职业道德培训,奖罚分明,引导树立良好的从业人员形象。支持慈善行业组织建立慈善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建立慈善组织秘书长任职资格培训制度,探索建立深圳市公益慈善人才库,将公益慈善人才列入深圳紧缺人才目录,在积分制入户、子女入学、公租房申请等方面给予倾斜政策。

三是促进公益慈善人才的融合发展“社会化”。推动出台《深圳经济特区慈善促进条例》,将公益慈善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纳入立法的重要内容,以法兴善,为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建立跨领域公益人才流动机制,倡导上市公司、金融、互联网、媒体等领域广泛吸纳公益慈善专业人才,鼓励企业设置CSR(企业社会责任)部门等专门工作岗位,鼓励公益慈善组织吸纳跨行业人才,推动跨行业融合创新。大力发展社区慈善,打造“五社”联动示范社区,在推进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过程中,不断吸收社区其他治理主体和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公益慈善,不断发展壮大基层公益慈善人才队伍,助力民生幸福标杆城市的建设。

房涛:打造公益金融促进共同富裕的深圳样板

(市政协常委、市慈善会执行副会长)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慈善公益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通途。房涛介绍,公益金融在欧美自2007年启动至盛行,在慈善信托、影响力投资、家族财富传承、公益资本增长效用,以及中产阶层将慈善和财富管理嵌入生活方式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深圳社会金融的倡导和创新探索走在全国的前列,在中国社会服务需求愈加庞大的今天,公益金融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由效率驱动转向效率与公平兼具,引导财富资本要素服务于人民,也体现了人的自我实现需求。

她建议深圳鼓励支持以行业管理和服务,促进金融前沿细分赛道的长足发展,成为全国公益金融产品的研发和推广的集聚高地,打造金融界以核心业务优势促进共同富裕的深圳样板。

张莹莹:给待遇给荣誉,培养社会组织领军人才

(市政协常委、深圳市雨燕残疾人关爱事业发展中心主任)

张莹莹表示,当前,公益慈善等社会组织的地位不断提升,而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对公益组织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社会组织专业人才不足也是当前社会组织发展、参与社会治理的一大瓶颈。“社会组织领域的工资水平不高,而且基于社会组织非营利性的性质,薪酬上升的空间相比企业来说较为有限。薪酬的问题导致社会组织难以留住优秀的人才,人才的缺乏极大地束缚了社会组织的整体发展与专业能力的提升。因此, 需要建立完善的人才认定的标准化体系

张莹莹建议,要继续加强和改进慈善组织薪酬管理健全从业人员薪酬待遇、社会保险、职称评定等政策,提升慈善行业从业人员工资待遇水平,增强行业就业吸引力。同时,要推进慈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成立公益慈善学科建设指导委员会,开展公益慈善学科建设工作,并定期召开公益慈善教学与研究会议,包含大湾区内从业人员参与交流借鉴学习,为将来设立相关学科打下基础。此外,还应继续加强慈善人才培训。

张莹莹还提出,要把社会组织人才工作纳入深圳市人才工作体系,对社会组织的专职人员执行与相关行业相同的职业资格、注册考核、职称评定政策,对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专门人才给予相关补贴,将社会组织人才纳入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她建议建立社会组织负责人培训制度,评定社会组织“领军人才”奖项,为留住社会组织人才同时使公益人才有归属感认同感,引导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为深圳先行示范区慈善公益人才再创新高。

石欣:积极提升全民应急救援能力

(深圳公益救援队队长)

“深圳是一个让人觉得安心的地方,这种安心和安全感来之不易,它来自我们深圳每一个市民的参与。”深圳公益救援队队长石欣在采访中说道。作为一支民间自发组织、全员皆志愿者的社会应急力量,深圳公益救援队多次参与一线救援行动,并深入社区和学校开展应急知识讲座宣传。

“随着经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老百姓的应急救援和自我保护能力正在不断提升,尤其是深圳在这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这也体现了我们政府在这方面的积极作为。”石欣表示,目前深圳是国内AED(自动体外除颤器)普及率最高的城市,深圳市民的急救知识普及水平也位居全国前列

深圳市急救中心资料显示,深圳自2017年启动“公众电除颤计划”以来,全市已在地铁、火车站、机场、学校、体育场馆等公众场所安装配置“救命神器”AED共2.3万台,覆盖率位居全国第一。截至2022年12月31日,这些公众场所的AED已累计使用213次,成功助力挽救56人,其中年龄最大的75岁、最小的仅7岁。

“这些数据从侧面反映出深圳在全民安全意识能力建设方面的成绩。如果我们身边人人都懂急救,都会避灾防险,同时懂得一定的抢险救灾基础知识,我们和身边的所有人都会更加安全。”石欣表示,深圳市政府带领全民积极践行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让老百姓的安全更有保障,也让老百姓更有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生活在深圳这座国际化大都市里,石欣认为每一个深圳人都肩负着做好国际交流,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近日土耳其发生地震后,深圳公益救援队以最快的速度奔赴当地开展救援行动。石欣表示,“土耳其发生了严重的地震灾难,我们作为一名中国人,作为这个世界的一分子,肯定要尽自己的力量去做一些事情。作为民间救援组织,我们希望能够为当地人民传递来自中国的关心和关注,在这场国际救援行动中发挥出更多更好的作用。”

(原标题《市政协七届三次会议,慈善公益事业成热点话题》)

编辑 严偲偲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高原 三审 王越胜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庄瑞玉)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