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两会观察 | 全面恢复通关背景下,深圳谋划与港澳“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

深政观察
2023-02-13 23:08
收录于专题:2023年深圳市两会
摘要

深圳未来要突破大城市发展的瓶颈,促进深港深度融合,大力推进国际化是一个首选。

深圳已进入“两会时间”。小政注意到,今年深圳两会召开前夕,内地与港澳刚好全面恢复通关不久,而这也是此次深圳两会港澳委员们感触最大的地方。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三地融合发展正在提速。作为深圳两会的“例牌”,港澳委员座谈会无疑是推动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如今全面恢复通关,深圳对深化深港澳合作又有什么谋划?

2月13日,深圳市政协七届三次会议开幕。当天下午,深圳市委、市政府、市政协主要领导就参加了市政协七届三次会议港澳委员座谈会,与港澳委员们深入交流,听取大家的意见建议。

会上,市政协委员方舟、罗璇、杨德斌、陈国雄、庄紫祥、孙蕴、朱鼎耀、李培垭、关恩赐、简慧敏、廖启承、许华杰等委员,围绕进一步加强深港澳科技、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时尚创意、教育、人才、体育等领域合作作了发言。从中既可以感受到大家对深圳高质量发展充满信心,对深化深港澳合作充满热情,也得以体会到全面通关以来各行各业对发展的迫切希望。

小政注意到,市委主要领导在讲话特别提到3个“凝心聚力”:

让我们凝心聚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实现更快更好发展、发挥更大更好作用,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让我们凝心聚力深化深港澳合作,加快推进“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推动合作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行稳致远。

让我们凝心聚力画出最大同心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广泛凝聚起同心筑梦的磅礴力量,努力为丰富“一国两制”事业发展新实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深圳正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上走在前列、勇当尖兵,这其中,需要包括港澳委员在内的社会各界人士团结一心、共同奋斗。

3个“凝心聚力”既是一种期盼,也是一种表态,深圳将按照“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的要求,拓宽视野、提升境界,以最大的力度深化与港澳之间更紧密务实的合作。

以下港澳委员发言摘录:

❖ 市政协委员 方舟:

对接北部都会区开展“一心两廊”建设

深港合作已经进入了全要素合作的新阶段。新阶段的全要素既包括了人、财、物、数等市场要素,也覆盖了产业链价值链的研发设计、加工制造、分销服务的全部环节,还包括了港人、港企、港校、港府四类主体。

对深化深港合作有四个方面的建议:

1、完善深港两地政府沟通协调机制,试点为香港社会提供涉及跨境的深圳政务服务。

2、加快香港北部都会区和“深港口岸经济带”的协同规划和开发,建议在香港北部都会区合作开展“一心两廊”(大河套科创核心区、深圳湾科技创新走廊、东部口岸走廊)的建设,包括三大地理片区,作为下一步深港合作的“早收项目”。

3、推动特殊功能区的制度创新,建议在深圳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前海海洋新城两个特殊区域,率先打造“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深港合作示范平台。

4、统筹规划深港铁路交通网络,建议完善大湾区内深圳和香港组成的高铁与城际铁路枢纽规划,尤其是深圳铁路规划中,应统筹考虑与高铁香港段的连接问题,同时完善深港两地陆路口岸的城市轨道衔接。

❖ 市政协委员 罗璇:

将河套发展成为科技自由港

深港科技产业合作还存在问题与不足,比如两地在人、财、物、数四个创新关键要素的自由流动方面仍存在系列障碍,港校在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更需要与深圳配合等。

建议尽快建立深圳科创园区与香港科创园区的深度合作机制,通过设立飞地园区、成立合资公司、董事高层互派等模式,加强招商引资及成果转化的合作;支持福田河套“一区两园”协同开发,试行区内人、财、物、数等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新机制,将福田河套发展成为科技自由港;以政府为引领,成立专项天使投资基金;举办一个线上线下相结合、永不落幕的香港高校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会,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行业知识快速惠及到深圳乃至大湾区的相关企业。

❖ 市政协委员 杨德斌:

深港联手发展国际数据交易

我对深圳全市上下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建设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深化深港合作充满信心和期待,并提出以下建议:

在数字经济方面,深圳与香港可以联手推动跨境数据流动及合作发展国际数据交易,发挥香港对外连接的既有优势,与深圳已建立运营的数据交易所,联手做大做强数据交易的国际化工作,推动香港、深圳和整个国家的数字经济发展。

加强深港创新资源协同配合,建议前海作为与香港合作的创新基地和排头兵,积极与香港的两大科创平台(香港科技园和香港数码港)合作,结合两地资源和力量,共同整合成立统一创新平台,提供从孵化到产业化全链条服务。

❖ 市政协委员 陈国雄:

深港产业联动共建时尚创意之都

纵观全球一流城市发展实践,时尚引领消费、创造需求、经济拉动作用明显,是国际城市不可或缺的典型标志和亮丽名片。深圳可形成以时装为重点,珠宝、钟表、眼镜等产业并驾齐驱的时尚产业生态区。

深圳时装可结合深港合作和粤港澳大湾区周边的产业特性拟好方向、精准定位,深化深港产业联动,共建时尚创意之都:梳理布局,推动深圳时尚产业高度聚集,承接香港及湾区其他城市的产业转移;重点突破、深港互补,以多元的创新设计提升时尚创意产业国际竞争力;引培结合、共享人才,丰富两地时尚创意队伍梯次结构;深港联展、共拓渠道,提升国际时尚主流行业话语权。

❖ 市政协委员 庄紫祥:

发挥港澳委员“双重积极作用”

深港澳合作越紧密越务实越深化,越有利于发展壮大爱国爱港爱澳力量,而爱国爱港力量越发展越壮大,更有利于促成深港更加紧密更加全面的合作。

建议港澳委员要在推进深港澳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中发挥作用,支持爱国爱港政团社团与深圳群团组织交流合作,通过建立活动基地,建立与深圳的经常性交流联系;港澳委员要在爱国爱港爱澳力量建设中发挥作用,多做宣传政策、解疑释惑、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工作,多办增强信心、凝聚人心、共筑同心的实事,不断发展壮大爱国爱港爱澳力量。

❖ 市政协委员 孙蕴:

创建深港国际咨询服务中心

随着国家进一步的开放,深港合作的深化,市场和企业的需求、产业的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涵盖范围、服务方式等已大大超越了传统定义的范围。就现代服务业中的深港法律、会计、咨询等如何高效、高质量融合发展提出三点建议:

1、充分发挥香港律师公证业务优势,促进法律服务融合发展。建议深圳协调司法部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律政司、律师公证协会等部门,推动在前海、河套深港合作区允许香港中国委托公证人和香港国际公证人律师提供国内、国际公证服务。

2、把握咨询服务业发展契机,创建前海国际咨询服务中心。前海是以现代服务业定位,如能在未来把握咨询服务业发展契机,予以先行先试,大力推进,创建国际咨询服务中心,充分利用深港合作优势,相信国际咨询服务业将成为前海和深圳具有竞争力的名片。

3、颁布及实施更多政策扶持鼓励现代服务业。在制定深圳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战略同时,及时完善修订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已有的法律法规、政策,改善过快的政策变化。

❖ 市政协委员 朱鼎耀:

加强大湾区城市赛事联动

体育是许多国际化城市的一张名片。对标国际体育产业发达城市,深圳同样有很大的优势。建议强化大湾区城市联动,一手大力发展湾区城市业余赛事,一手加强青少年体育交流中心建设,以体育为纽带加强深港澳人文更紧密务实合作,增加大湾区城市体育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 市政协委员 李培垭:

建设深港师生交流中心

培侨信义学校是内地第一所由香港办学机构直接管理,涵盖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寄宿制学校,也是内地第一所内地和香港教育融合示范性学校。围绕深港教育高质量合作,建议:

1、以全面通关为契机,推动深港教育高质量交流融合。创新交流形式,大力支持深港学校互结姊妹学校、联盟结对学校,推动建设深港师生交流中心,构建以学校为载体、师生交流为平台持续展现深圳风貌共谱深港故事。

2、优化港澳人才的资格认定条件和各类人才政策。支持有资质的香港优秀师资到深圳的港校港班任教;构建更优化、更高效、更具吸引力的税收体系,克服人才补贴方式的滞后性。

❖ 市政协委员 关恩赐:

支持澳门高层次人才来深就业

长期以来,世界各地人才大量进入澳门就业,但澳门本地人才“溢出”甚少。为了使澳门学者走入内地发展,更多地与内地接轨,建议: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引进澳门人才配额制度。建议深圳的高校如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考虑为澳门学者设置名额配比,或对取得博士学位的澳门高层次人才给予特别绿色通道。

2、发挥学校平台作用,建立深澳教师交流计划。参考“内地优秀教师赴澳门交流计划”制定澳门人才引入计划,吸引澳门人才来深任教交流。

❖ 市政协委员 简慧敏:

推动深港更紧密务实合作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指出,要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建议:

1、高层主动对接,拟订小组工作目标,用好深港19个专班,由高层带领的专班合作,设下目标,争取以小切口带动大变化;

2、创新治理模式,探索“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河套方案和 “前海2.0方案”,在河套或前海先行先试、创新治理,包括“双主任制”管理委员会模式、研究在 “一区两园”互相持股的可行性等,以实现园区管理体制的突破。

3、启动前海金融创新,推动数字人民币跨境使用示范。

4、合力推动深港口岸经济带和北部都会区的交通、基建、产业对接和多个口岸的“一地两检”,建议深港就口岸经济带的产业布局达成共识,在规划交通运输体系,做到港深铁路和路桥无缝衔接。

5、持续深化“心联通”工作,简化两地人才资格互认、关顾特定人群、鼓励港人港企尤其是青年来深圳发展。

❖ 市政协委员 廖启承:

加强深澳两地业界联动

深圳与澳门都是大湾区的中心城市,深圳设计可以帮助澳门美食构建产品、品牌、产业、市场与时代价值观,而澳门虽然地方细小,可是文化非常多元,尤其汇聚了各种各样的美食,餐饮场所多达二千多家,有助于深圳设计开拓另一番天地,实现“双城”互动。

建议:加强两地业界的联动,澳门的餐饮业在环境营造和气氛烘托上有专业设计需求;强化设计与餐饮教育的协作,结合深圳、大湾区对创意设计高端人才的需求,打造应用为导向、跨学科融合的设计学院;两地政府构建“设计+美食”的合作平台。

❖ 市政协委员 许华杰:

深港强强连手深化科创合作

香港和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两大中心城市。深圳企业拥有丰富的科研成果落地经验,还有空间优势和完善产业链,然而,基础研究能力较弱,缺少科技研究实力强的院校;香港则在产业化上远远未能追上深圳,由于缺乏本地产业链,很多科研成果无法实现商品化,导致上游与中、下游产业链未能接轨。如果深圳能联动香港前沿的研究水平和国际级的科研管理经验,有助于进一步带动深港一体化及整体的科研发展,加速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

要推动创科,必须正视“抢人才”这个全世界都不能忽视的议题。建议深圳可与香港探讨联合推出“毕业生大湾区通行卡”,允许在香港大专院校读书的外国专才在毕业后两年内,获发签证来深圳找工作及居住。推出“大湾区科研人才卡”,即类似港澳区居民使用的回乡卡,可以自行在各个口岸通关,让他们往来深港两地更加便利。

深圳未来要突破大城市发展的瓶颈,促进深港深度融合,大力推进国际化是一个首选。

(原标题《深圳两会观察 | 全面恢复通关背景下,深圳谋划与港澳“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

编辑 黄力雯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范锦桦 三审 刘一平

审核 特区报-张雪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