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姜维勇的新作《视野:深圳四十年掠影》(以下简称《视野》)应时问世,无疑打开了人们看深圳的一扇文化之窗。
我与姜维勇在公务员培训活动中相识,在交往中感觉他有两个突出的亮点。一是古典诗词修养好。每次参观或聚会活动,经他用古诗词一描述,顿生许多美感,意境大不相同。二是硬笔书法写得好。古诗词配上一手漂亮的书法,即刻成为一件艺术品,令人羡慕不已。此番读他的新著《视野》,又有一种新的感觉:他除了诗好字好外,更有开阔的视野和深刻的思想。作为一个外来移民,能把深圳这座年轻有活力的城市观察并展现得如此全面、如此深入,足见他观察事物的独到眼光和表现事物的艺术功力。
深圳电视台每天播出深圳新闻前,都有这样几句话概述深圳: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这几句类似标语、口号的话语,描述的是深圳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功能和地位,但从城市历史和城市文化的角度来观察,还不足以全面展现深圳这座城市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内涵。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姜维勇的《视野》具有对深圳文化的阐释功能。它把深圳的历史与现实、民俗与潮流、青春与活力、观念与行动、传承与创新、借鉴与突破等全面而生动地展现出来,犹如一部深圳的小百科全书,既丰富多彩,又发人深思。
《视野:深圳四十年掠影》 姜维勇 著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9年12月
通览《视野》,感觉它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视野开阔,内涵丰富。本书取名《视野》确实是实至名归。阅读本书,你会觉得深圳这座城市所经历、所发生的事情,在书中几乎无所不包。谈历史,有深圳历史的源头,如宝安地名的由来、大鹏所城的缘起、东门古墟的过往等;谈改革开放,有中英街的变迁,如“二线关”的设置与撤销、大学城的创办、华侨城的兴建、蛇口的先行先试等;谈文化创新,有深圳十大观念的评选,如“设计之都”与“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的建设、大芬油画村的崛起等;谈民俗风情,有粤语的特色,如大盆菜的壮观、碉楼的缘起、沙井蚝的盛名等;谈文化名人,有“定海神针”胡经之、“文化侠客”胡野秋、“江湖学者”扶栏客等;谈城市建筑,有全球第一大会展中心、美轮美奂的深圳音乐厅、中国最潮的航站楼等;谈企业,有举重若轻的“平安”、影响中国的“快递一哥”顺丰、成就梦想的比亚迪等。总之,读完《视野》,就仿佛在历史的时空中把多彩的深圳巡视了一遍,感觉风光无限,美不胜收。
二是拨云驱雾,正本清源。长期以来,关于深圳文化的整体评价,总有一些谬误之见,就像弥漫在深圳文化空间的云雾,遮蔽深圳文化的真相,混淆人们的视听。形成这些谬见的原因,一是对深圳历史的无知或知之甚少,二是对深圳文化现状的认识肤浅。其中,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文化沙漠论”和“底蕴不足论”。这些谬见认为,“深圳是一座快速生成的新城,缺乏历史文化的积淀,底蕴不足,既没有秦砖汉瓦,也没有唐宋风韵,只有用金钱堆积起来的高楼大厦,充其量也就是一个文化暴发户”。《视野》以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和令人信服的文化现象,回击了上述谬见,向人们展现了一个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现代文化充满活力的深圳,起到了拨云驱雾、正本清源的文化效应。无论是宝安区西乡的古文化遗址、唐代深圳的军事驻防,还是明代为抗击倭寇而设立的大鹏所城,无不以铁的事实证明,深圳历史载入史册,与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密不可分,历史文化的影响更是至今不衰,成为当下深圳城市文化的重要基因。至于深圳的现代城市文化,《视野》更是以生动可感的深圳文化现象,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充满创新氛围和现代气息的魅力深圳:引领社会发展的现代观念、紧跟时代的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时尚的流行音乐和服装设计、风格别致的城市建筑、读书月和图书节的书香、精彩绽放的“文化+”模式……所有这些都表明,深圳不仅不是“文化沙漠”,而且是富有文化底蕴的现代化新兴城市。深圳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所形成的创新意识、拼搏精神、平等观念、包容心态等,都无可争议地成为深圳文化底蕴的外显和展示。
三是文风生动,不落俗套。《视野》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术著作,而是一本富有文学性的文化随笔。因此,它无须遵循严格的学术规范。作者率性而为,因思而写,生动活泼,酣畅淋漓。
首先,标题设置简洁明快。全书共有四个板块,或称四章。分别为“往昔今朝”“此岸彼岸”“冲突融合”“梦想现实”。这种标题就像是意蕴丰富的文化符号,既能概括本章的内容,又留给读者广阔的解读和想象空间。同样,本书各节的标题也富有特色。如“传承·出新”“故乡·此乡”“坚守·浪漫”“城事·人事”等。这类标题在各种图书中通常很少见到。作者借此表达的是一种隐喻、一种情怀,目的是让读者跟随他的思路,感受他的情感,走进他的“我思”。
其次,文字表述形象可感。如描述中英街的变化时,作者写道:“香港回归后,中英街逐渐衰落,昔日的摩肩接踵变得门可罗雀……历史在波浪中发展,如今的中英街从购物中心变成了旅游景点。老字号源昌隆金店对街的那株古榕树仍似往年一般茂盛,焕发勃勃生机。”再如在介绍名扬古今的沙井蚝时,作者这样写道:“湛蓝的海水,静谧的沙滩,蚝乡沙井头枕伶仃洋,怀抱珠江口,千年的诉说,在每一次潮起潮落中。沙井蚝不仅是深圳当地的特色产品,更积淀成为开放与创新、勤劳和忠孝的‘蚝文化’,哺育、滋润着一代代的沙井人。”这种表述,既寄事以理,寓理以情,又有一种文学的抒发和象征,令人读后印象深刻,顿生感慨。
人生善读书,何来忧与愁?相信在深圳生活打拼的人,无论你多么辛苦,也无论你有多少烦恼,若有机会读到《视野》,一定会庆幸自己来到深圳,也一定会更加喜欢和热爱这座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城市。
(晶报供稿)
编辑 贺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