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罗湖第36期 | 林志伟:“向西鸡煲”陪伴着一代代罗湖人成长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吉莹
2023-02-09 22:04
摘要

林志伟,1992年出生。祖籍广东汕尾,在深圳罗湖长大,现为龙发鸡煲负责人。父辈于上世纪90年代创建了龙发餐馆,2014年接手门店后,陆续在深圳开了21家龙发鸡煲分店。

林志伟

1992年出生。祖籍广东汕尾,在深圳罗湖长大,现为龙发鸡煲负责人。父辈于上世纪90年代创建了龙发餐馆,2014年接手门店后,陆续在深圳开了21家龙发鸡煲分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口述时间:2023年1月12日

口述地点:罗湖区向西村龙发餐馆

采写撰稿: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吉莹

我叫林志伟,90后,龙发鸡煲老板。罗湖是我们龙发的发源地,是梦开始的地方。上世纪90年代,龙发老店在向西村落脚开业。那时向西村是繁华的“不夜城”,“鸡煲一条街”也在这里逐步聚集了起来。

提到“向西鸡煲”,许多深圳人耳熟能详。我认为,“向西鸡煲”能深入人心,在于其口味的复合性和独特性。这种包罗万象的口味,也从一个方面展现了罗湖包罗万象的城区气质。

时间奔流向前,罗湖的发展日新月异。“向西鸡煲”作为传统的大众美食,一直存在于罗湖的街头巷尾。这个积了几十年的老味道,不断陪伴着罗湖一代又一代人成长。

龙发鸡煲(受访者供图)

上世纪90年代刮起“鸡煲风”,向西村聚起“鸡煲一条街”

我老家是汕尾的。当年条件艰苦,早年辍学的父亲为了扛起家庭责任,1985年毅然从汕尾来到深圳拼。我听他讲,他当时骑着一辆自行车,身上只带了一套换洗衣服,骑了一天一夜来到了深圳。厨房帮工、搬运工、菜市场卖菜砍鱼等等,他都做过。

那时候,罗湖作为深圳经济特区最早开发的城区,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有着罗湖口岸和繁华的东门商业街,来做生意的香港人络绎不绝。

向西村是深圳著名的老村之一,坐落于繁华的罗湖商业中心。因为商业发达、交通便利,这里成了很多来深建设者的落脚点。各地的人为了实现梦想来到深圳拼搏,人口不断涌入,餐饮行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而且,深圳香港两地来往密切。很多香港的货运车司机,还有深圳的士司机,晚上会在这边吃宵夜,很热闹,人流很有保证。嘉宾路则是向西村也是罗湖的一条重要道路,大厦林立、烟火气十足。

父亲擅长做潮州打冷和宵夜菜,1990年就在嘉宾路盘了第一个门面,开了龙发餐馆。龙发这个名字是父亲取的,“龙”有行业龙头的意思,“发”的寓意就是发财,简洁、寓意好。

那时的嘉宾路有很多店铺,比如五金店、发廊、牙医诊所,还有一些服装店等等,慢慢地才发展为餐饮一条街。1993年左右,因为当时香港比较少有活禽供应,加上广东人喜欢吃鸡肉,且当时的深圳可以鲜鸡活宰,便刮起一股“鸡煲风”。向西村四川人湖北人较多,餐厅老板们就将重庆鸡公煲和广东鸡煲结合起来,做出了口味独特兼容的“奇味鸡煲”,这种充满市井气息的菜品一炮而红。各地的鸡煲老板也开始汇聚在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鸡煲一条街”,“向西鸡煲”就此闻名。

当时有很多顾客过来问有没有鸡吃,慢慢地我们也不只做潮州打冷,还加上鸡煲这道菜品。我母亲借鉴了重庆鸡公煲,再结合海鲜酱、柱侯酱等等这些广式酱料,调成了一个复合口味。当时店里比较受欢迎的“奇味鸡煲”,因为物美价廉受到不少食客欢迎,误打误撞地成为了我们店的主打菜。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来我们店里吃鸡煲,龙发老店也渐渐形成一家以鸡煲为主的大排档。

向西村外来人口多,天南海北。对此,店里也尝试了多种口味,比如顾客说,能不能做得干锅一点、口味辣一点、加上些配菜等等,我们也会慢慢调整出来新的口味,所以说这道菜也是包罗万象的。

厨师正在翻炒鸡煲(受访者供图)

一煲热腾腾的向西鸡煲,是许许多多来深建设者的青春回忆

餐厅一开始是我父母在负责,父亲负责厨房,母亲负责楼面。慢慢地,生意越来越好了,父母就叫上了几个亲戚一起帮忙,后来又去外面请人。我们有个员工叫海强,他从16岁就从茂名过来深圳打拼,近30年过去了,现在还在我们店里。

最初我们只有一个铺位,店里也就50平方米左右,上下两层,上面那一层作为厨房,下面摆了几张桌子。慢慢地生意越来越火爆,我们就把旁边的另一个门店一起租了下来。

1997年开始,我们的生意越来越好。印象最深的是有段时间客流量很大,店里全都坐满了人。常常是三四个工友过来这里,点上一个鸡煲,加上几瓶啤酒,三四十块钱就可以吃一餐宵夜。可以说,“向西鸡煲”也承载了很多来深建设者的青春和回忆。

事实上,“向西鸡煲”是一个大的概念,我们龙发餐馆是其中一家。“鸡煲一条街”的鸡煲店都各有特点,做法大同小异,主要区别在于鸡的品质和酱料的配比。

我们店做鸡煲的过程是这样,首先给切好的鸡块淋上特制的酱汁,腌制入味,然后开锅起火升油,下姜片蒜米火锅底料爆香,香味起来后下腌制好的鸡肉翻炒,锅边倒入少许料酒。猛火焖煮10分钟即可上桌。听起来简单,但对于火候的掌握十分重要。食材上要求鸡每天现斩,高峰时期一天要砍500斤鸡。

我出生后就跟着父母来到罗湖了,从小在这里长大,对罗湖有很深的感情。小学到高中,我一直在罗湖读书,印象中的罗湖交通便利,充满着市井气、烟火气。向西村街上人气很旺,街头巷尾都有摆地摊的卖小吃的,人来人往处处热闹,一到晚上灯红酒绿,繁华得像一座“不夜城”。这里聚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美食,和深圳本土的美食逐步融合,形成我们90后记忆中的深圳美食文化。

从小到大,每天放学后或是寒暑假我都在店里。逢年过节,都会有很多老街坊、还有香港食客来光顾。他们有的看着我长大,大年三十还会给我派新年利是,这让我印象很深。

龙发老店见证了我和许多顾客的成长。还记得小时候,有个跟我差不多大的香港小男孩,逢年过节常常跟着父母过来我们店里吃鸡煲。我们一起玩游戏,他给我带来了很多新鲜玩意儿,比如霸王龙游戏、数码暴龙游戏机。再后来,他回香港去上学,我们见面就少了。等到我自己创业之后,他也成家立业了,会带着小孩来我们店里吃鸡煲。虽然说很久没见面,但是一个眼神我就知道是他,这种感觉很奇妙。

龙发老店(受访者供图)


认真做好每一煲,擦亮“向西鸡煲”这张美食名片

2014年我大学毕业之后就一直在店里帮忙。楼面、厨房等,基本上哪里缺人就去哪里干。虽然说累,但看着自己炒出来的菜得到顾客的赞美,心里面还是暖暖的,觉得努力没有白费。

作为在深圳长大的90后,我们的工作选择相对比较多。大学期间我就读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父辈并不支持我继续做餐饮,他们觉得做餐饮太累了。但我喜欢店里的气氛,在店里面就像在家一样,来往的客人也都是一些从小看我长大的叔叔阿姨。再者,读高中寄宿以前,我一直在向西村跟员工住在一起。在心底,我就是想把店越做越好,让大家的生活都越来越好。

2014年我接手的时候,整条商业街有不少店都是做24小时宵夜的,包括我们龙发,晚上偶尔不免会有一些吵闹争执。为了减少这种情况发生,我们跟社区等多方交流,还张贴一些文明提示。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整个商业街的氛围越来越好。

我对店里的业务越来越上手之后,就开始计划开拓门店。2018年之后,陆续开了21家龙发鸡煲分店,加上老店,我们目前共有22家店。分店基本都开在各个购物中心,其中罗湖有4家,数量比较多。

民以食为天。这么多年过去了,“向西鸡煲”这个品牌依旧很有口碑,味蕾连接人心,其独特的口味让每一个光顾的人印象深刻。可以说,“向西鸡煲”成为了向西村和罗湖的一张美食名片,这张名片是由我们这一条街的鸡煲店一起打造的。

这条街上有不少开了20年以上的老店。这些年来,我们服务了一批又一批来深建设者和追梦人。罗湖发展日新月异,但说起“向西鸡煲”,在这里生活和工作的人,想吃随时都可以吃到,都有着满满的回忆。

作为一家成长于向西村的鸡煲老店,我们将严格把控菜品质量,认真做好每一煲,让客户既能吃到老味道,也能感受到热情服务。未来,我们还希望和其他鸡煲店一起继续擦亮“向西鸡煲”美食名片,共同打造深圳文化地标美食,把这个名片输出到外地去,慢慢冲出深圳、走向全国。

编辑 梁晶晶  审核 盛佳婉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吉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