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深读:一场城企之间的双向奔赴
南方 +
2023-02-07 19:21

“没想到引来那么多人关注!”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一番“已视他乡为故乡”的发言后,福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裁、东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王铭祥的手机就响个不停,“产业链上的企业家朋友,好多打电话给我,想要了解茂名”。

“新茂名人”王铭祥,故乡在浙江宁波。2019年9月,一向立足长三角的东华能源作出战略调整,在茂名投资建设烷烃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从他乡到故乡,不到4年时间,他不仅将项目放在茂名,更在此次大会上作出“将总部迁至茂名”的重磅决定。

一个企业与一座城市,在共同的产业理想牵引下,开启双向奔赴。

应约

今年春节后第二个工作日,在茂名南海岛上,东华能源总部及协同创新中心项目启动。

节前,王铭祥早早便在茂名买了房,他还劝着公司几名高层一起跟着买,“一开始一些同事有疑虑,但我给他们反复讲茂名是个怎样的城市后,开始有人问我小孩读书怎么办,我知道大家动心了”。

其实,这个决定,下得并不容易。就在4年前,王铭祥从未想过,他和东华能源的发展路径,会因为一次朋友邀约的“一日游”而有了新的可能。

“当时我们有两个项目在做,一个是在连云港,一个在宁波,我不想一下子再开第三个。”王铭祥坦言,只是因为此前收到了从广东省里到茂名市里向他抛出的“绣球”,正好有朋友相邀,于是他带了个经理应邀前往。

“到了后我们直奔现场,一下车,就傻眼了。”王铭祥说,汽车一路开进盘旋颠簸的村道,绕了半个多小时,来到一个荒芜的堤坝。站在那里,目之所及只有一望无际的汪洋和像湖泊一样的古盐田。

“没有现成的土地,没有路,更没有水电等设施,甚至详勘都是搭木排操作的,要建起一个化工园来?”王铭祥心里直打鼓。

此前,作为在全球开展业务的烷烃资源供应商,东华能源深耕长三角23年,一直专注于烷烃资源的进口、销售和深加工。处于产业链上游的东华能源,所谋划和拓展的项目,对原料的运输和存储要求很高,十分看重码头资源和土地资源。

东华能源烷烃资源利用项目 一期(Ⅰ)已建成试车,冲刺今年3月底投料试生产。南方日报记者 徐昊 摄

转机发生在随后与时任茂名市委主要负责人的会谈中。“茂名这次招商,是为了什么?”一见面,王铭祥就抛出了内心的疑问。

“为了氢能。”

四个字,直击王铭祥的心坎。丙烷脱氢是国内工业副产氢的主要方式之一。发展丙烷脱氢和聚丙烯项目,替代传统的石脑油裂解、煤化工中煤制烯烃工艺,将为珠三角乃至全球市场供应充足、优质、环保的聚丙烯产品。

彼时,石脑油裂解、煤化工中煤制烯烃工艺仍是行业传统,但深耕石化产业的茂名已经在产业规划中谋求转型,寻求绿色能源项目替代。

“能有如此前瞻的战略发展眼光,让我心生敬佩。”本来准备扭头就走的王铭祥,心里燃起了小火苗。

那天晚上,两个人一直聊到深夜12点。第二天上午,茂名马上组织相关部门,为王铭祥详细介绍茂名的产业发展规划和思路。会后,王铭祥邀请茂名一行择日到东华能源南京总部考察。

不到10天,茂名市招商团队就出现在了南京。团队带去了园区规划、港口规划等一系列配套方案。“一摞摞材料,实打实的诚意,让我感受到广东干部的热情和干劲。”王铭祥说。

王铭祥接受南方日报专访。南方日报记者 陈锴进 摄

攻坚

今年春节假期,在茂名港吉达港区液体散货码头,海上管廊施工不停歇,正冲刺2月底交付使用——这是东华能源茂名项目的自建配套码头,用于原料及产品的装运。

项目的快速推进,让王铭祥非常惊喜。开工前,通常要2年才能完成的审批,茂名只用了6个月;从签约到开工仪式,原本至少要1年,茂名只用了7个月;通往园区工地的硬底道路,不到2个月就通了,从市区到园区时间缩短了40分钟;从开工到试车仅19个月,远小于同类装置平均24个月的建设周期。今年3月底,项目一期一阶段就要投料试生产了。

项目在快速推进中也遇到了不少难题。比如,让王铭祥念念不忘的那条动工前就修好的路。

“当时到处都是虾塘和古盐田,想要在2020年3月项目开工前完成通水、通电、通路,非常难,又碰上疫情,更难了。”负责修路的茂名滨海新区建设项目服务中心主任吕崇君回忆说,“但我们用了31天,抢通了4公里的吉达大道”。

在吕崇君看来,东华能源项目的快速推进背后,是另一群人为了一个城市的梦想拼搏实干、攻坚克难的故事。

东华能源烷烃资源利用项目加速建设,高峰期超七千人同时施工。南方日报记者 徐昊 摄

“我们抢时间、抢程序,是为了把更多前置性的工作做好。在办理手续时,各级相关部门也为我们‘开绿灯’。”亲历了招商工作的吕崇君说。

早在项目洽谈和签约之初,考虑到东华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茂名市就建立了专人服务机制,全程服务到底。茂名滨海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宁双林是东华能源茂名项目的主服务官。项目上的大小事情都会汇总到他那,由他协调相关部门解决。项目用工短缺时,他还赴陕西、贵州等地“点对点”招揽技术工人。

吕崇君在车上与项目方相关负责人协调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南方日报记者 徐昊 摄

“走南闯北几十年,很难碰到这样的地方干部,愿意接受并积极配合企业的想法,扎实地去落实。广东有着浓厚的重商文化,非常尊重市场规律,尊重企业。”王铭祥深有感触地说。

道道全粮油茂名有限公司总经理汪传玉对此也感同身受。道道全粮油全国5个基地之一的茂名基地距离东华能源茂名项目约10公里。去年6月2日,茂名广港码头进境粮食指定监管场地获得海关总署的批准,道道全茂名基地获得进境粮食作业资质。

“广港码头是一个临时开放口岸,办理此资质在全国没有先例可循。在茂名市政府的协调下,我们开创了首例。”汪传玉说,“我们的投资经历跟东华能源如出一辙,只是故事的由头不一样,但是得出的结论和感受是一样的。”

如今,经过数千人日夜兼程奋战,曾经的荒滩上,初步崛起一座现代化绿色化工产业园。

布局

在东华能源茂名项目办公区入口,一幅名为“烯烃大树”的树状示意图引人注目。

粗大的树根茁壮成长,乙烯、丙烯、丁二烯、氢气等“枝干”,在高端医用材料、3D打印材料、聚丙烯碳纤维复合材料、氢能源利用等领域,结出一个个具体且种类繁多的“果实”。

丙烷脱氢,作为能耗最小、碳排放最少、最为清洁的丙烯生产方式,很好地契合了我国清洁能源发展路线,成为企业发展化工,实现产业链延伸的重要选择。

东华能源与茂名的这场产业奔赴背后,是双方对席卷全国乃至全球的能源革命的敏锐反应。尤其在我国提出“双碳”目标之后,传导到产业层面的能源绿色转型步伐日渐加快。

东华能源茂名项目沙盘。南方日报记者 徐昊 摄

据业内人士介绍,在国内聚丙烯销售市场份额中,长三角占了30%,珠三角占40%。当东华能源将目光投向珠三角时,拥有优良港口条件与石化产业背景的茂名,就成为一个理所当然的选择。

中国化工学会会士、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副会长纪红兵认为,茂名靠近世界市场主航道,与中东原料和东盟市场的距离相对更近,对东华能源生产成本和贸易开展都非常便利。

如今,尽管东华能源的项目还在冲刺投产,当家人已决意将总部迁至茂名。“搬迁总部不是轻易能做到的事,但如果国际油气价格平稳,对于做丙烷脱氢的东华能源来说,将总部搬迁到茂名能更好地发挥其贸易优势。”纪红兵说。

航拍东华能源茂名项目建设现场。南方日报记者 徐昊 摄

发展

茂名这座“南方油城”,随着东华能源项目的引进,得以紧跟产业变革趋势,抢占绿色化工、新材料、新能源产业新赛道,奔向产业更高质量发展的新蓝海。

绿色石化是广东8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之一,沿海经济带绿色石化世界级产业带逐渐成型成势。从区域布局看,包括东华能源所在的茂名石化基地在内,广东五大石化基地全部布局在沿海,其中三个位于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

相比传统石油化工构筑的产业链,作为气体化工代表的东华能源(茂名)烷烃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将为茂名开辟一条全新的产业链。纪红兵预测,东华能源将在茂名乃至广东带动形成千亿级重大产业集群。

“包括东华能源在内的长三角同类项目,也还是单个项目生产。如今在茂名形成一条产业链的规划,这是茂名乃至广东能源发展的机遇。作为国际性企业,其迁入也为广东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增添了有利条件。”纪红兵说。

今年伊始,广东吹响了“制造业当家”的高质量发展奋进号角。这更加坚定了王铭祥在茂名投资的信心:利用烯烃产业重新调整的机会,用油气双龙头在茂名打造全球最大烯烃基地,利用高温气冷堆技术解决产业园区动力源问题,打造零碳产业园。

落地以来,在东华能源的带动下,广州工控联手打造丙烯腈产业链项目、世界500强企业美国霍尼韦尔建造可持续航空燃料生产基地、中核集团等更多的下游企业加入进来……一个新型绿色石化产业集群正在粤西海岸加速崛起。

截至2022年底,广东实有民营企业数量居全国首位。对于民营企业的发展,王铭祥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期盼:“政府和企业最好的关系是双向奔赴,在共同的目标基础上建立合作,就会少很多推诿扯皮、斤斤计较,城市和企业在发展中就能实现共赢。”

【观察】

中国化工学会会士、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副会长纪红兵:

巩固增强“制造中心”向“创造中心”迈进

“广东作为经济大省、开放大省,石化产业布局强、营商环境好,是吸引石化大项目接踵而至的关键。”中国化工学会会士、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副会长纪红兵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广东是全球和中国石化产品的制造中心,接下来要在上下游全产业链的构建中,加强自身的创造能力,在巩固增强“制造中心”的同时,向“创造中心”迈进。

南方日报:东华能源计划将总部迁至茂名,将为广东绿色石化产业发展带来什么?

纪红兵:作为一家国际性的企业,东华能源总部的迁入,会带动一大批下游产业链集聚广东,助力广东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由于它主营大宗化工原料,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以及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大幅增长,对化工产品的需求会大大增加。从大宗化工原料到新材料制造这个方向,有望能推动形成一条完善的产业链,有利于广东绿色石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从地理区位看,广东在油品运输国际航道的中间,交通便利。从消费市场看,广东的经济发展为石化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也有各种各样推动大企业发展的经验,这对于石化产业项目建设都是非常有利的。其中,茂名离贸易主航道比较近,能够大大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这也很符合国际性石化企业的发展路径。

南方日报:目前广东拥有广州、惠州大亚湾、湛江东海岛、茂名、揭阳大南海等五大炼化一体化基地。接下来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提升?

纪红兵:广东五大石化基地各有错位,近年来都迎来比较快的发展。比如位于广州核心区域的广州石化,走的是低碳化的安全发展道路,重点是优化石化产业链,巩固发挥精细化学品及日用化学品发展优势;惠州大亚湾石化基地引进了中海油惠州石化炼油、中海壳牌乙烯和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等龙头;茂名作为老石化基地,依托中石化茂名分公司炼油和乙烯项目努力完善产业链;湛江东海岛石化基地有百亿欧元的巴斯夫“巨无霸”项目落地建设;揭阳大南海石化基地的中石油广东石化项目及中下游石化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总体来看,广东的绿色石化产业发展龙头够大,但是要发挥好上下游的乘数效应,还要在构建完整的产业链上再加强,才能把绿色石化产业的最大价值发挥出来。这就需要分区域进行全省“一盘棋”考虑,提升土地空间的利用效率,综合配置各种资源,利用好广东的经济市场,把龙头项目的乘数效应最大化地发挥出来,促进全产业链发展。

南方日报:广东如何继续推动绿色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纪红兵:近年来,受国内国际环境的影响,石化产业市场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是有个趋势是确定的,那就是竞争力不强的企业被淘汰了,恶性竞争减少了,整个行业都在往更加健康规范的方向发展。而且随着“双碳”政策的推进,也倒逼企业做能耗更低、创新性更强的项目,提升自己的国际竞争力。

广东是全球和中国石化产品的制造中心,但广东石化基地落地的大项目中缺少广东自己的技术,要在上下游全产业链的构建中,加强自身的创造能力,在巩固增强“制造中心”的同时,向“创造中心”迈进。围绕“卡脖子”的技术完善完整的人才链,构筑一条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到技术创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完整链条。

(原标题《南方深读 | 一场城企之间的双向奔赴》)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张必洋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