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特书评 | 地名文化:发现深港新风景——评《深港地名文化比较研究》
姜维勇
2023-01-20 09:19

我们熟悉的家乡有亲人的笑脸,有舌尖上的味道,有独特的民俗,当然还有家乡里的名字。地名,好像空气和水,仿佛从来如此,习惯成自然,反而不引人注目。其实,看似普普通通的地名却能让读者发现老地方的新风景,咬文嚼字中,厚重的历史文化扑面而来,有趣更加有情。

深圳大学人文学院特聘研究员,语言学博士卞仁海先生大作《深港地名文化比较研究》内容详实,体大思精,正本清源,是每个关心深圳的人都应该读一下的著作。虽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却生动有趣,是从地名了解深圳历史文化的小百科全书。地理是横向的历史,历史是纵向的地理。纵横之间的节点,就是我们熟知的地名。地名在一座城市文化系统当中扮演着基础性和主体性角色,同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起着承载乡愁和保留历史记忆的巨大文化作用。

作者发现,人们对深圳文化的认知更多的是其改革创新文化,对香港文化的认知多为中西融合的多元文化,两地的传统文化和岭南地域文化似乎都被其现代文化的光芒所遮掩。而对于两地的历史,甚至一度还有“小渔村”“文化沙漠”的认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港地名,具有岭南特质,承载了深港悠久的历史文化;研究和弘扬深港地名文化,可以改变人们对深港文化的片面认知,同时也是深港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

卞仁海认为,地名是历史的产物,地理的反映,也是一种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社会文化现象;地名浓缩了一个地方的集体记忆,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地名已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适用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本书特别记录了48个深圳地名和27个香港地名的由来考略,令人耳目一新。一座城市的文脉得以延续,地名是重要载体。我国地名文化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形成了以语言、地貌特征等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载体。任何地名的产生,一般都反映出当时这个地名出现、存在和延续的一些因素,而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坐标。

《深港地名文化比较研究》让我们更好地读懂深港。

比如,“福田”有“得福于田”的美好寓意;“盐田”因海边造田晒盐得名; “笋岗”曾经盛产竹笋,绿竹成林;“蛇口”则因地貌南高宽北低窄,形似出洞的蛇头,东侧山嘴,像张开的蛇口得名。

作者以“深圳”这一地名为例,细说来龙去脉。深圳古属东官郡宝安县(东晋331年置),因境内有宝山产银,且山中水源丰富,农业旱涝保收,既产宝物又有安定的农业生产生活,故名“宝安”;至唐肃宗时(757年),因憎恨“安史之乱”首领安禄山之“安”字,改“宝安”为“东莞”(因当地盛产莞草得名);明万历年间(1573年),又从原东莞县析置“新安县”,新安之名,取“革故鼎新,转危为安”之意;民国时(1914年),因避免与河南省新安县名重复,又恢复旧名宝安县;1979年撤销宝安县,设深圳市,深圳之名,得名于深圳河(“深圳”是早期的客家移民对深圳河的命名)。可见,地名和语言、历史、地理、社会、民俗、文化等密切相关。

作者通过大量史料,厘清了深圳、香港同宗同源。作者说,深港历史上都同属宝安县管辖,曾有古南越族、广府人、客家人和福佬(闽南)人在此居住。深、港地名文化有很多相同之处,比如至今两地都保留有“车公庙”“笔架山”“东涌”“葵涌”“大磡村”“圆岭村”“田心村”“凤凰山”等相同的地名。深圳有5000余条街道、4000多个聚落地名和政区;香港有4000多条街道、5000多个聚落地名和政区。这些大大小小的地名就是深港两地的历史文化大全,它们反映了深港地区共有的古越族文化、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福佬文化。比如,深圳的“上輋”、香港的“坪輋”应是古越族人留下的地名;深圳的“上沙”、香港的“尖沙咀”都是广府文化在地名上的反映;深圳的“钟屋”、香港的“苏屋”最早居住的应该是客家人;深圳的“田寮”、香港的“香粉寮”应当和福佬人有关。

这种基于史料严谨的叙述,对长期以来民间的误读进行了清晰解读,还原了历史真相。本书立足于深港地名的比较,从文化学的角度挖掘深港两地的历史和民俗文化,对弘扬岭南地域文化和创新文化、保护深港两地的地名文化遗产大有裨益。

我们的知识储备中,其实已具有对地名文化基本的了解,只是我们没有关注而已,这部著作,会让读者了解博大精深的地名文化,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比如地名的构成,有多种来源:

颜色(“山上冬夏积雪,四时望之色白异常”的长白山、黄河、鸭绿江);形态(五指山、黑龙江)、气候(恒春)、方位(西柏坡)、商业(“盐运之城”山西运城)、职业(瓷器营)以至祈求(“天下大同”山西大同,让西夏安宁的宁夏、镇北堡)地貌特点(“急流漩其中、雄鹰舞其上”的鹰潭)等等。

有些特征一直保存到现在;有的虽已消失,如上梅林,梅花已不存,但地名仍继续流传。地名还能反映区域的地理特征。如《白鹿原》里的分布在黄土区域的“塬”。而带有涌、滘等词的地名只分布在广东水网地区,涌是小河,滘是水道分岔处。如深圳西涌,东莞道滘。

还有以位于山、水的方位命名。如太行山以西得名山西,云岭以南得名云南,洞庭湖以北得名湖北。位于山水南北两边的,多用“山水的专名 +阴(或阳) ”命名:山南、水北为阳,反之为阴。如衡山之南的衡阳,洛河之北的洛阳以及蒙阴、江阴等。

卞仁海以更为开阔的视野与更大的历史纵深感,对地名文化进行了剖析。作者说,地名是每个人对城市记忆的节点,它们不仅是一个地方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记忆,情感的寄托,更是若干年后的乡愁之根。

读这本书,读者可以对照深港地名,了解地名文化知识,发现新的风景,获得有趣的阅读体验。

作者简介

姜维勇,笔名禹安,作家、资深媒体人。深圳大学城市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深圳作家协会会员,深圳评论家协会会员,深圳之窗城市阅读推广人、深圳之窗文化主播。《老龄健康》杂志主编。著有《明理:阅读的体验》《视野:深圳四十年掠影》等,并在《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羊城晚报》《深圳特区报》等发表百余篇文章。

(原标题《地名文化:发现深港新风景——评〈深港地名文化比较研究〉》)

编辑 陈丽玲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高原 三审 朱玉林

(作者:姜维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