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联山水林田湖海,广州以更大力度壮大县域经济

广州日报
2023-01-15 14:37
摘要

2023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以争创全国百强县、培育全国千强镇为支撑,广东要下活强县促镇带村这盘棋。

突出县域振兴,高水平谋划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2022年12月8日,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2023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以争创全国百强县、培育全国千强镇为支撑,广东要下活强县促镇带村这盘棋。

广州南沙明珠现代都市农业实验园打造休闲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  

强化乡镇联城带村节点功能

县城是连接城市和乡村的枢纽,县域经济是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广东将会以更大力度壮大县域经济,统筹抓好产业兴县、强县富民、县城带动,支持珠三角及周边的县域融入大城市发展建设、产业实力较强的县域做强主导产业、生态功能重要的县域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农产品主产区的县域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综合实力较弱县域加快补齐城镇建设短板。

“县域强则市域强,县域活则全省活。”广东将实施争创全国百强县行动,培育一批经济强县,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支持县城高水平扩容提质。同时,健全县域发展促进机制,推动扩权强县赋能,实现对粤东西北45个县(市)帮扶协作全覆盖,做好珠三角山区县帮扶工作。

强县,要先强镇。广东将强化乡镇联城带村节点功能,建强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支持有条件的镇打造成为县域副中心、发展成为小城市,形成一批名镇名品,培育更多全国千强镇。与此同时,深化镇街体制改革,把乡镇打造成为乡村治理中心、农村服务中心、乡村经济中心,增强综合服务功能。此外,还要推进美丽圩镇建设,统筹镇村连线成片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深化拓展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深入开展“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行动。

推动产业有序转移

强县促镇带村,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广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将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100万亩、垦造水田5万亩,加快灯塔盆地等大型灌区建设,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加强精耕细作,扎实推进种业振兴,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抓手,广东将发展壮大丝苗米、岭南蔬果、南药、茶叶等特色产业集群,培育更多“粤字号”品牌和地理标志产品。同时,广东也将深化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建设,培育壮大休闲旅游、数字农业、预制菜、农业微生物产业等新业态;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探索鱼塘种稻和果园种粮等新技术新模式;稳定畜禽产业支持政策,推进百万亩养殖池塘升级改造和渔港建设,发展深海牧场和远海养殖。

此外,广东将持续做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扶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抓好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农村供水水质提升,全域开展“五美”专项行动,全面推进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在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方面,广东将加快城乡规划建设、基础设施、要素配置、生态环保、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同时,推动产业有序转移,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原则,落实“1+12+N”政策体系,支持粤东西北地区强化承接产业转移平台载体建设,更好承接国内外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产业有序转移。广东将制定重点承接产业引导目录,实施差异化产业政策和精准化扶持政策,引导产业集群化特色化发展;支持帮扶协作双方共建产业转移合作园区,深入推进深汕特别合作区、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建设,探索建立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增强转入地造血功能,也为转出地产业升级腾出空间,发挥各自优势、推动双赢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广州:各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

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角度,广州十分重视区域布局。根据《广州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十四五”时期,围绕建设全省乃至全国都市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和乡村振兴引领地的目标定位,广州坚持科技创新驱动,以服务大都市、辐射大湾区为宗旨,依托辖区内的山、水、城、田、海等自然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大力促进农业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配置优化,实现各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努力构建形成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空间新格局。

其中,白云打造“菜篮子”枢纽区。依托白云区的区位条件、交通物流枢纽优势和蔬菜产业发展基础,以深化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改革为契机,将白云区打造成“菜篮子”枢纽区,实现以枢纽服务消费市场,以枢纽促进“菜篮子”生产、加工、物流、营销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从化打造新乡村建设示范区。通过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高标准建设以“百里流溪”为代表的新乡村示范带,培育形成一批美丽圩镇示范点,做精做强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推动“产、城、人、文、旅”融合发展,将从化区打造成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丽生活的“三美融合”新高地。

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沙溪水库旁,依托“山水林田湖海”自然禀赋,打造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丽生活。

增城打造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重点,突出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产地设施完备、产业链条拓展、服务体系健全,示范引领农业设施化、园区化、绿色化、数字化,全域创建以都市农业为主题的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位于“碧水银滩”新乡村示范带上的广州市增城区正果镇蒙花布村,是广东省美丽乡村特色村。

黄埔打造共同富裕先行区。加强农村“三资”管理,提高农村“三资”运行效益,促进农村集体收入和农民股份分红较快增长;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探索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模式,加强农村留用地的统筹利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实现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花都打造临空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充分发挥毗邻白云国际机场的交通枢纽优势,依托广州空港花世界现代农业产业园和花都区渔业产业园,大力发展数字化种(养)植、智能化加工、智慧化物流、电商化销售,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发展“高、精、尖”现代农业和都市休闲农业,打造临空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番禺打造渔业经济引领区。加快调整渔业产业结构,推进番禺区省级名优现代渔业产业园建设,全力将海鸥岛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渔业王国”;以莲花山中心渔港为基础,提高休闲渔业发展水平,建设国家级渔港经济区。

广州市番禺区海鸥岛佳硕农场,果农正忙着采摘成熟的佳丽蕉。

南沙打造特色种业创新区。充分发挥南沙的自贸区政策和通关便利优势,依托淡水鱼类南沙(南繁)育种中心等各类主体,重点开展种业“卡脖子”攻关,发展水产种业、畜禽种业和农作物种业等,将南沙打造成立足湾区、服务全国、面向全球的特色种业创新区。

广州市南沙区明珠现代都市农业实验园里的数字渔场。

新乡村示范带建设成为抓手

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为方向,以新乡村示范带建设为抓手,以北部山区欠发达镇村为重点,《规划》提出全面推进强镇兴村,着力补齐广州农村地区特别是北部山区发展短板和弱项,力争把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通过“强镇”带动“兴村”、“兴村”推动“强镇”,促进全市乡村全面振兴。到2025年,全市镇村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有效改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集体经济强村比例稳步上升,镇村同建同治同美取得显著成效。

新乡村示范带因为具有将乡村资源点串联成线、集片成带的功能,成为强镇兴村新动能。

广州市增城区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是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化的乡村振兴项目。

据了解,广州市结合本市实际情况,编制了《广州市新乡村示范带建设发展指引(试行)》,高质量打造一批新乡村示范带。新乡村示范带是以美丽乡村为载体,结合美丽圩镇,将乡村一、二、三产资源点串联成线、集片成带,统筹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先行示范区。建设新乡村示范带要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在改善环境和提升风貌的基础上,以发展产业为核心、以特色文化为内涵、以乡村运营为抓手、以农民增收为目的,重点突出以下7大要素:党建引领、产业兴旺、风貌提升、设施完善、活力塑造、治理有效、长效运营。

依托“山水林田湖海”自然禀赋,秉承传统山水城市格局及地形地貌特征,广州构建了北、中、南三个特色片区,总体塑造“三片四脉、山海连城”全市新乡村示范带格局。

其中,“三片”分别为北部绿色生态片区、中部宜居宜业片区、南部滨海水乡片区。

“四脉”为跨区域的新乡村示范带骨架脉络,由道路、碧道、绿道、古驿道等廊道构成,串联沿线各类新乡村示范带。一是依托山前旅游大道,以花漾百里为主题,串联花都北部农业观光旅游新乡村示范带;二是沿流溪河,以流溪百里为主题,串联北部绿色生态新乡村示范带;三是以增城、黄埔北部山地缓丘为纽带,以穗谷百里为主题,串联黄埔、增城两区的新乡村示范带;四是依托榄核河和狮子洋水道,以水乡百里为主题,串联番禺、南沙两区滨海新乡村示范带。

广州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经济基础,全市新乡村示范带可分为生态旅游带动型、都市农业带动型、文化特色带动型、三产融合带动型、渔港水乡带动型等类型,各区根据片区主题与乡村特色,对各示范带分类打造。

扮靓“外在美”,夯实“内涵美”

目前,广州已基本建成7条新乡村示范带,分布在7个主要涉农区。据广州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广州全面绿化美化乡村环境,扮靓示范带“外在美”;通过开展文明创建提质行动,广州塑造乡风文明新精神,夯实示范带“内涵美”。

同时,广州构建了引擎带动、三产融合的乡村产业带,培育“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村157 个,涌现出“乡村+文创”“乡村+民宿”等多种旅游休闲与创意农业新业态。2022年国庆节假期,广州市接待乡村游客445.53万人次,占全市旅游人次52%以上。

此外,广州还构建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村集体通过土地入股等方式参与新乡村示范带建设发展,稳步增加示范带覆盖行政村村集体收入,推动形成“政府搭台、村企合作、三方共赢”良好局面。

位于碧水银滩新乡村示范带上的增城区正果镇蒙花布村,是广东省美丽乡村特色村。近年来,蒙花布村景观质量与环境质量不断提升。走在增江河边,远处山色空蒙、烟雨缭绕,景色醉人。当地集防洪灌溉、通行休闲及生态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正果拦河坝重建工程顺利完工,还原了岭南水乡的古朴简洁整体风格,不仅提升了两岸人居环境,还带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蒙花布村现有农家乐8个、休闲农园(农庄)1个、乡村民宿14个,“民宿经营者一年收入能有几十万。”蒙花布村党支部书记高心亮对记者说。正果镇蒙花布村一乐民宿经营负责人周艳民原本在外做餐饮生意,回到乡村后,他租了村民的房子来做民宿,同时配套餐饮服务。他告诉记者,将来打算继续寻找合适的民房,考虑与村民分成,并且会有意识地错位发展餐饮业务,不和村民抢生意。

春节临近,广州市增城区正果镇蒙花布村一乐民宿布置得十分喜庆。

据正果镇人大主席王文禄介绍,当地政府投入资金对正果老街、碧道和拦河坝等进行改造,同时引进文旅产业,在产业落地后,村民的租金收入得到增长。产业发展也解决了当地人的就业问题,仅正果老街就解决了300多人的就业。

在时光穗稻新乡村示范带上的增城区小楼镇邓山村也大力引进特色文旅产业。村里先后与增城区农投、区城乡规划院等单位接洽,编制了集科普、民宿、摄影基地于一体的天文馆项目可行性分析,现正深化方案设计;特色古榄园内已多次成功举办绘画采风、摄影采风、田野讲座等活动,成功举办2021年、2022年两届增城小楼邓山打榄文化旅游节,吸引了众多游客到访。产业项目进驻扎根为村集体及村民带来了租金性、经营性、工资性等多方面的稳定收入,邓山村村集体年收入达到138.82万元(含合作社收入),农民年均收入从原来的1.5万元增长到3万元,162户村民的闲置房屋和土地得到重新盘活。

同样在时光穗稻新乡村示范带上的七彩澳游世界则创造直接、间接就业岗位约 500人,带动当地农民销售农副产品增收6万元/年/户,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650多万元/年。七彩澳游景区运营副总韩东告诉记者,景区99.9%的员工都是当地村民,接下来他们还将升级现有景点和品牌建设等,带动更多的当地农民就业增收。

游客在七彩澳游世界参观动物标本展览。

广东省人大代表、从化区江埔街锦二村村民潘翠玲: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带动农业数字化

潘翠玲认为,随着各级政府积极出台和落实专项政策,大型电商企业纷纷布局,形成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畅通、线上线下融合、涉农商品和服务消费双升级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和现代农村市场体系。电子商务帮助农村地区塑造供销价值链,具体体现在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拓宽物流交易渠道,提高农民就业增收,带动配套产业发展等方面。目前,农村消费产品质量明显提升,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农村电商发展已成为带动农村数字化、现代化的新手段。虽然农产品电商发展态势良好,但依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1、农产品电商品牌赋能有待进一步提高;2、农村金融对电子商务等新兴主体的支持不足;3、以物流为代表的农村地区供应链体系不完善;4、农村电商人才缺乏。

潘翠玲建议,研究推出农产品包装的产业标准,通过标准化生产提高品质,发展有机农产品种植,提升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引导农业种养及相关加工区域协同发展,构建更精细的产品分类分级打入不同层次的细分市场;培育地标农产品电商品牌,增强品牌影响力、竞争力,通过品牌化提高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和美誉度,提升产品附加值。

融资难是制约农业电商发展的一大难题。潘翠玲建议,不断丰富农村电商融资手段,推动金融机构与电商产业链上相关生产农户、合作社、电商平台、物流平台的深度对接调研,鼓励实施差异化信贷政策,在授信额度、担保增信、专属信贷产品、中长期信贷方面予以倾斜支持,解决电商从业者资金缺乏及贷款难问题。

“农产品流通一直以来都是产业发展的痛点,目前农业专用物流体系发展较慢,关键节点的冷库仓储、冷链物流建设相对滞后,农村物流网点服务效率有待提升。”潘翠玲提出,可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抓手,强化对网络、道路、仓储与冷链等项目设施建设。由现代农业产业园牵头,带动区域内涉农市场主体主动加入数字农业基础建设,推动社会资源下沉,打造更广泛的农村数字化物流体系延伸布局,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降低物流成本,从源头加快解决农产品出村进城“最初一公里”问题。

此外,潘翠玲还建议,积极鼓励、引导和支持大学生、在外就业青年、技术型人才、退伍军人等返乡从事电商创业及投资,为其提供必要的便利条件与政策资金支持。同时,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物联网设施建设,逐步实现数据精准采集、预警、分析、决策辅助和共用共享,全面提升农业农村大数据服务能力和应用水平。

南沙明珠现代都市农业实验园,瓜棚上的西红柿大丰收。

致公党广东省委会:激发县域内生动力,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中共广东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建设强富绿美新县域,持续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致公党广东省委会认为,以深化扩权赋能改革为抓手,撬动粤东西北地区县域经济内生发展动力,对于广东推动后发地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深化扩权赋能改革,致公党广东省委会建议立足省情,按照“能放尽放、应放尽放、减防并举”的原则,赋予粤东西北县域更大自主权、决策权和裁量权。同时,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按照人口需求来进行城镇和产业布局,打造一批特色化、品质化、高质量发展的县城,充分发挥小城镇连接城乡的节点和纽带作用,形成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节点、乡村为腹地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建议提及,一方面激发县域发展内生动力。在招商引资、营商环境、市场监管、公共服务领域推出改革举措,最大限度释放市场微观主体活力,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着力打造审批最少、流程最优、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一流营商环境,降低企业税费负担,落实相关奖励政策,激发企业创新创业活力。另一方面激活沉睡土地资本。推进县城建设用地整理,盘活存量土地资源,鼓励低效用地增容改造和深度开发,提高建设用地集聚规模。在县域产业园区大力推广紧凑式工厂布局,解决县域产业“小、散、乱”状况。

此外,依托区域城市经济构建县域产业关联,将县域经济与区域城市经济作为一个统一整体加以统筹布局,使邻近若干县域与区域城市经济建立产业关联并形成产业循环,激励依托区域城市经济构建县域特色产业。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黄岚、叶卡斯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莫伟浓

(原标题《串联山水林田湖海,广州以更大力度壮大县域经济》)

编辑 李斌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钟诗婷 三审 王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