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片区有调整!《东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草案)对外公示
东莞+
2023-01-09 17:09

打造“三纵三横”发展走廊,形成“一主两副六片区”的城镇体系,着力构建森林进城、碧水织城、农田融城的美丽东莞……

1月9日上午,《东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草案)对外公示。东莞市自然资源局官网发布公告称,该局牵头组织开展《东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目前该规划已形成草案,为广泛凝聚社会共识,现面向社会公开征询意见。

《总体规划》分为8个篇章,从高点定位、区域协调、保护优先、创新赋能等方面预见未来,对2035年的东莞进行了展望。草案公示时间为1月9日至2月7日,有意见或建议的,可通过电子邮箱dgzrzy_ghk@dg.gov.cn,或书面邮寄至东莞市东城大道268号东莞市自然资源反馈。

六大片区调整 石龙划入城区片

东莞,依山临水,三江汇聚,是广深“双城联动”的重要链接纽带。《空间规划》高点定位,聚集东莞“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至2035年,打造“湾区明珠、科创新城、产业名城”,成为广东高质量发展名片。

在“双区”建设背景机遇下,东莞将深度融入“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携手打造大湾区核心引擎,共同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总体规划》响应时代发展趋势,强化与广州、深圳、惠州周边城市的联系,打造“三纵三横”发展走廊,形成“田字型”发展骨架,着力形成“一主两副六片区”的城镇体系。

“一主”指中心城区,作为全市唯一的行政文化、金融商贸、公共服务中心,是展示东莞现代化都市形象的主要区域。“两副”为滨海湾、松山湖副中心,以科技创新为主要职能,其资源要素配置紧紧围绕科技创新这一核心职能进行,体现制造立市的城市特征。

“六片区”中,中心协同片包括城区片区、松山湖片区与滨海片区,特色均衡片包括临深片区、水乡片区、东部片区。值得注意的是,六片区与此前的有所调整。

其中,石龙,原为松山湖片区,被划入城区片区。黄江、东坑,原为东部产业园片区,现在则划入了松山湖片区。实际上,在此前松山湖科学城的规划中,黄江已有一部分区域在松山湖科学城的规划范围内;东坑,在区位上则近松山湖北,与松山湖紧密相连。

而原来的东部产业园片区,则为东部工业园片区。石排由原来的松山湖片区,划入了东部工业园片区。

构建“四大创新体系”

巩固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东莞地处珠江东岸,东江、珠江、狮子洋环绕左右,莲花山脉横贯东西融入其中,坐拥山江海城交融的自然地理格局,形成了“六分山水三分园,还有一分是农田”的自然禀赋特征。

《总体规划》坚持保护优先,推进山水田林湖海整体保护与系统修复,着力构建森林进城、碧水织城、农田融城的美丽东莞。统筹生态、农业、城镇空间发展,到2035年,东莞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占比40%,城镇空间占比60%。

依托东莞南部山地、水乡湿地以及东江水系、狮子洋等重要生态空间,构建“一屏一区多廊”的生态安全格局。通过南部山地丘陵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抚育森林总面积150万平方米;全域农用地整治与修复,建设10个以上耕地保护集聚区;加大北部河湖湿地系统保护与修复,新增10个湿地公园。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以外向性经济为主要动力,发展为“东莞塞车全球缺货”的“世界工厂”。在“双万”新起点上,东莞提出了“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

《总体规划》明确,以创新赋能制造业发展,加快构建源头创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四大创新体系”,通过保总量、优结构、提品质,为建全球先进制造业之都提供坚实的空间保障。

东莞从做强优势产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做精做优传统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四个方面,构建先进制造业发展体系。

其中,立足电子信息和电气机械和设备制造两大优势产业,补强核心环节,巩固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打造千亿级设备制造企业产业集群。积极引进新材料、新能源、生命健康、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海洋经济,力争打造一批竞争力和支撑力更强的千亿产业新支柱。

规划69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网络

目前,东莞常住人口1047万,实际服务管理人口1184万。《总体规划》坚持以人为本,面向东莞城市品质提升、人口结构优化的未来趋势,充分考虑人口实际需求,优化居住结构,提供低成本兼具高品质的居住空间。

根据东莞现状常住人口,村居占比56%,厂居占比20%,城镇居住占比24%。《总体规划》优化三类居住比例,将“城、村、厂”居住人口现状的“262”结构,优化调整为“541”结构。到2035年,规划常住人口村居占比35%-40%,厂居占比10%-15%,城镇居住占比45%-50%。

《总体规划》高标准为常住人口供给充足的公共服务设施,重点服务“一老一少”,打造深度城市化样本。预计未来,新增教育设施用地占全部新增公共服务用地60%,规划床位数较现状增加140%,养老设施用地较现状增加107%、床位数较现状增加100%。

展望2035年,东莞将从通道城市走向枢纽城市,从“汽车城市”走向“公交城市”。依托第二高铁站打造东莞中心站,实现高铁进城;通过穗深、佛穗莞、深莞增、中南虎等城市铁路与湾区核心城市实现“直连直通”;加快推进莲花山通道、狮子洋通道等跨江通道建设,促进珠江两岸聚合发展。

构建以轨道交通为引领的多模式、一体化、差异化的大公交体系。至2035年,规划475公里,至2050年,规划69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实现“三心”之间联系时间不超过45分钟,中心城区范围内绿色出行方式在全出行方式中占比不低于75%。依托深圳都市圈,稳固“二主六副”铁路枢纽布局,强化东莞六大片区与广深衔接。

(原标题《六大片区有调整!<东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草案)对外公示》)

见习编辑 刘悦凌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王越胜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