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校长毛军发说,未来30年深大将为深圳建设中国“硅谷”发挥当年斯坦福大学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叶玉如早前也提出,港科大可以带动香港建立完善的创科生态圈,正如斯坦福大学在硅谷担当的角色一样,填补创科环境现有的空隙。
斯坦福大学是世界顶尖大学之一,与动辄数百年历史的老牌大学相比,算是后起之秀。这几年,粤港澳大湾区正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粤港澳高校抢抓机遇、推动改革,“斯坦福”成了大学竞逐一流的高频词。
那么,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为何对标斯坦福大学?谁又将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斯坦福”?
多所高校对标斯坦福大学
早在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就明确,要集聚国际创新资源,优化创新制度和政策环境,着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引发高等教育界的思考:如何成为创新发展的动力源?不仅是深大、港科大,还有一批粤港高校在对标斯坦福大学。
创办至今已走过12年的南方科技大学,一年前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深圳是最具硅谷气质的城市,对标斯坦福,南科大的情怀与深圳经济社会建设高度相融。”南科大有关负责人在毕业典礼上透露,希望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敢于创业的学生。
新办大学加速崛起,也纷纷加入对标斯坦福的赛道。2021年4月,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奠基,预计2023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正因松山湖周边的高新产业和大科学装置,以理工科为主的大湾区大学也被外界认为是打造“中国版斯坦福”。2022年9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迎来首批学生。港科大(广州)校长倪明选说,5年后校园所在片区逐步建立创业生态链,南沙将显露出“硅谷”的模样。
大学是开放的创新源
长期研究全球大学排行榜的广东高等教育协会副会长曾志嵘团队连续多年对世界四大湾区的一流大学进行比较,并连续五年发布《世界大学第三方指数研究报告》。最新报告显示,纽约湾区学校在数量和质量上领先优势明显;旧金山湾区上榜高校数量最少但整体实力较强;东京湾区入选大学数量多于粤港澳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的全球创新指数表现强劲,但大部分贡献来自于创新企业,高等院校的作用和价值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曾志嵘分析,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相比,一流大学数量不足、湾区内的高等教育生态不合理、大学与城市融合不够、大学创新与产业创新脱节等是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的主要短板,也是未来的主要拓展和提升空间。
斯坦福大学在百余年办学历史中走出了8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还孵化了硅谷。“以大学为主导的创新驱动模式起核心作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院长申明浩说,斯坦福大学打造了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机制,通过专门成立技术许可办公室、与企业共建实验室、鼓励师生创业实践等,重视科研创新,培养企业家精神,不断孵化初创企业。
斯坦福大学的迅速崛起,为全球大学超常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借鉴模式。
粤港澳三地各有优势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20多年前就看到了与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的无限潜力。2006年,李泽湘门下的研究生汪滔借助深圳的产业分工和配套优势,也借助香港的创意和世界的连通,成功孵化了一家领先世界的“独角兽”企业——大疆。
粤港澳三地拥有不同的教育资源和产业环境,优势各异、相互补充,大学该如何发挥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是全球产业门类最齐全的区域,拥有众多世界级产业集群,往往率先兴起新技术、新业态的应用,是高等教育、科技创新、科学研究融合发展的天然试验田。”申明浩说。
如何结合粤港澳三地的高等教育优势,推动资源流通,共同服务大湾区创新驱动?为此,暨南大学探索粤港澳共建联合实验室,聚焦生物医药、环境科学、脑神经科学、未来光子技术等前沿领域;深大与香港理工大学联合发起成立大湾区国际创新学院,整合优质资源,培养高层次双创人才;广东工业大学与香港岭南大学共建粤港大学生创新创业融合服务中心,以多种形式开展交流、培训和竞赛活动……
大学应更关注城市和区域发展
这些对标斯坦福大学的高校,能否复制其成功经验?
“从发展土壤来看,粤港澳大湾区与硅谷、旧金山湾区有不少相似之处。”申明浩说,粤港澳高校“冲一流”,可以借鉴斯坦福大学与硅谷之间的创新合作机制,根据自身定位和发展条件,推动校园人才、科研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催化剂。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也在积极响应政策需求、回应产业难题。去年底,香港特区政府公布《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强调深化与内地创科合作、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香港科技大学提出要从全球招揽和培养更多创科人才,与国际顶尖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交流合作。香港理工大学也提出,将推行“学系组合课程”,加入人工智能和数据分析、创新及创业元素。
“硅谷最早起源于斯坦福大学办学理念的变化,但硅谷的形成是由很多因素叠加,其中包括区域高等教育生态的集聚效应,并非是一家斯坦福大学就把硅谷建起来了。”曾志嵘说,学习和借鉴硅谷,要全面了解硅谷的高等教育生态和开放创新生态。
大学千姿百态,不可能千校一面。曾志嵘认为,不同大学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城市和高等教育生态环境中,不可能简单、完全地复制某一种模式。高校应更关注所在的独特区域特点,在借鉴世界其他湾区经验的同时,深度交流与合作,共同构筑中国特色的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生态。
(原标题《湾区大学问 谁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斯坦福”?》)
见习编辑 陈丽玲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高原 三审 周斐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