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灯 157期 | 洪堡论坛给出的答案,正是深圳追寻的问题

晶报APP
2023-01-06 10:44
摘要

博物馆是交流与论争之所

罗怡

策展人、美术馆顾问

2022年9月29日到11月20日期间,我受三个不同合作方委托,在欧洲多国使馆和文化基金会以及众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开展了7周的欧洲+英国之旅。大疫三年,上一次的出境戳还停留在2019年秋天。对于一个十几年以欧洲和北美核心艺术活动展开年度工作日程的我来说,这次旅行弥足珍贵。此次身负多重任务,工作行程安排更是紧凑,奇迹般地完成了英、法、德、比、荷、瑞、意7国12城超过40家文化机构的考察与洽谈,“疯狂”得连我自己都有些没想到。

文化需要容纳多种声音

要谈到此行最深刻的参观感受,非柏林洪堡论坛莫属。这个项目早在2015年就引起了我关注——当年,我尊敬的原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克格瑞格(Neil MacGregor)先生宣布从大英退休并担任德国文化部柏林洪堡论坛咨询主席。尼尔先生认为,“卢浮宫宣示了法国的文化抱负,洪堡论坛则提出有关德国在全球扮演何种角色的问题”。他为洪堡论坛组了一个世界博物馆界精英的“神仙局”。其后,听说“神仙们”遇到了来自“白左”要求“政治正确”的质疑与围攻……最后这个项目是怎么呈现出来的,是我此行前最期待的。

洪堡论坛大堂

事实上,柏林早已实现了像卢浮宫或是大英博物馆一般的文化抱负——从博物馆里看历史的来路,便可形成一个以欧洲文明为中心的世界拼图。博物馆岛上,有关西方文脉的展示发展是淋漓尽致的,无论是新博物馆古埃及和史前文明,还是老博物馆的古罗马和古希腊,佩加蒙博物馆的建筑或是博德博物馆的雕塑,再到国家美术馆的近现代艺术大师名作……除了架构世界的历史,博物馆如何通过历史面对当下的文化环境,从而架构世界的未来?这是洪堡论坛最新的文化抱负,正如他们如此宣誓自己的使命:“向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展示欧洲以外的文化,成为容纳多种声音的论坛”。

要在柏林市中心博物馆岛这块心脏上动土,尤其关乎着几世纪帝国历史风云的标志性建筑城市宫,洪堡论坛开始了本世纪德国最重要的文化设施工程。城市宫曾被两德分裂融合拆了建、建了拆,如今再建,“还原”成几世纪前殖民帝国宫殿的模样,展示众多当年从非洲殖民地掠夺而来的文物,惹来的争议自然不在少数,更有甚者认为此举无异挑衅。不过,自1970年德国总理勃兰特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那一跪,让世人看到德国人对自己“黑历史”的忏悔与反思之诚恳强烈,这种精神已深深植入了德国的文化传承与社会生活中。谈论一段更久远的非洲殖民史,倒不担心德国人会文过饰非。相反,观察他们如何描述历史真实,听闻他们声明如何处理殖民时代的侵略行为与掠夺物,正是观察像德国这样的欧洲代表性国家“处理当今欧洲与非洲不平等问题时的历史意义”。

非常好的非洲藏品

当然,洪堡论坛上展示的普鲁士帝国非洲殖民地相关藏品确属上乘,并穿插着非洲人民“反帝国反殖民”的抗争照片,忏悔的诚意大家都收到了,但洪堡论坛绝非仅此。洪堡论坛的机制在于调动德国公立系统内的藏品集中利用,欧洲的和非欧洲的,不同时期的,通过不同的组合拼接使得其产生更多的意义。论坛主席在开幕时说,要打造“一个社会文化生活的开放空间”“一个有足够灵活性、适应各类展览的模块化建筑”“一个以论坛为形式的柏林城市宫”,并“重新定义21世纪文化中心概念”。

自然之后展

博物馆是交流与论争之所

整个洪堡论坛的两个楼层,近1万平方米的展示厅中,被称为民族学博物馆和亚洲艺术博物馆展厅展出了近万件来自非洲、亚洲、美洲和大洋洲的展品。中国展厅由王澍、陆文宇夫妇参与设计,搭建了一个巨大的榫卯构建天顶,文物+美术的区域从陆俨少开始,从画国画到搞当代艺术一路过来,竟然挺国美系,看得我和朋友直乐——不过,这样的真实,虽说一般观众看不出所以然,但是偏颇总归哪里都存在,我们倒都是认为管窥也有其道理。让人印象深刻的丝绸之路展气势恢宏地横贯了两个大展厅——在洪堡论坛勾勒的世界格局中,显然,这一条东西方文化的链接线显得尤其重要。而且,让人诧异的是,洪堡论坛还呈现了大量精良的复制品——即便有些复制品也颇有年月,却仍然毫无忌讳地、被清晰地标注着与古物并存,常常还辅助“电教片”,或是当代的声光装置,其主要的目的已超脱了“展示物”的逻辑,而是为了完整地呈现一个“图像”或者让人沉浸于某一时空的情境或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洪堡论坛确实不只是一座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而且是一个“为了各种文化、艺术、科学、交流和论争而存在”之所。

丝绸之路敦煌展厅

深圳能学习什么

洪堡论坛另外和柏林城市博物馆合作了“柏林与世界”,完全是一个价值观展,通过城市发展中的资料和图片,策展人构建了柏林与世界关系的参与性地图,但我个人认为这种构建只是策展人的主观臆断,从“我想帮助我身边的人”到“我想帮助世界”,人们就得分道扬镳吗?“保护我所有”和“准备作出改变”矛盾吗?诸如此类,有些是很好的展览方式,但并非我所欣赏的策展内容。倒是如同洪堡大学实验器具室的“自然之后”展,将气候变化、物种灭绝和民主危机联系在一起,大量的不值钱物什展具和相当珍贵的标本原石一起展出,对科学的理解与自然、社会的维度相交,让人印象深刻。

柏林与世界展

去年11月底从欧洲回来隔离完陷入一种“时差”的荒诞感中,我常常会想到洪堡论坛,也常想到著名学者周有光先生反复提倡的“要从世界看中国,不要从中国看世界”。我们这些自诩在文化交流领域工作的专业人士,如何可以通过自己微小的力量,让我们的小孩我们的青年,不出国门即看到世界?“中国今天的问题是很多人没有看到世界(周有光)”。深圳已经准备好在未来五年建设至少10所超3万平方米的文化设施,深圳能从洪堡论坛学习什么,如何向世界展示我们开放的世界观与旺盛的求知欲?可否在我们藏品不足的情况下,建立一个世界性的合作网络与系统?深圳如何作为一个世界最年轻的城市成为世界文化的舞台?深圳有何新的文化形态与文化特点,最适宜于在新的全球格局中找到新的位置?“拿国际的知识来补充中国的知识(周有光)”,洪堡论坛已经告诉了我们一些答案。

(原标题《聚光灯 157期 | 洪堡论坛给出的答案,正是深圳追寻的问题》)

编辑 周晓飒 高原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张雪松 三审 詹婉容


(作者:晶报APP)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