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木 青年作家
被称作“香港乐坛教父”顾嘉辉的逝世,或许可以看做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他们创造的港乐时代的彻底落幕。2004年,作为顾嘉辉最佳搭档的黄霑去世,已经让人们感到港乐辉煌的渐行渐远,而如今顾嘉辉离世,港乐的“辉黄”或许最终将成为人们的记忆而被一次次怀念。就如在2022年4月为纪念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而举办的《声生不息·港乐季》中,通过邀请不同世代歌星们共聚一堂,让那些曾经伴随着我们成长的港乐再次响起,一个时代的风暴也似乎依旧后劲强势。而市场与流行文化节目一旦嗅到这些怀旧之中的巨大潜力,也便纷纷开始邀请大湾区的哥哥姐姐们抛头露面,虽然时过境迁,但流行乐本身所具有的潜力却依旧影响至今。
传统文化、符号与意象的流行传播模式
顾嘉辉、黄霑和TVB影视剧的合作成就了他们的经典,尤其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顾嘉辉的创作巅峰时期,《上海滩》《狮子山下》《心有千千结》以及《铁血丹心》等曲目让这些歌随着影视剧的火爆传播到两岸三地。尤其对于1980年代之后的大陆流行乐而言,港乐传入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随着流行歌星的影响而广为传唱,另一途径就是和影视剧一起出现在人们的客厅之中。而顾嘉辉和黄霑等人的多元发展,让他们影响着这两条路径,像张国荣为电影《英雄本色》所唱的主题曲《当年情》就出自顾嘉辉之手,而梅艳芳的出道以及其后的发展也都受到顾嘉辉的提携与帮助。
随着香港流行文化生产行业的成熟以及其对于欧美和日本流行文化的学习与模仿,令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香港流行文化以其强势的劲头影响着内地。虽然当时港乐还无法畅通无阻地传播,但各种地下传播早已经风靡,从而不仅塑造了一代人对于流行文化的理解与认知,也影响着人们对于港乐,甚至是香港的认知。在顾嘉辉和黄霑等人的作品中,我们一方面能看到那些熟悉的传统文化、符号与意象,以及其中所具有的强烈民族与国家情怀;另一方面,他们成熟的工业制作以及流行传播模式,也让这些歌完美地进入流行文化之中,从而得以名利双收。
现在我们知道,许多经典的港乐作品都来自对日本歌星作品的翻唱。但经过香港流行工业的再制作与创造,让这些日文歌得以转化成典型的港乐模式,并且又进一步地进入内地,从而为亟待新鲜事物的民众带来了完全不一样的视听感受。港乐在上世纪末期的绝对主宰地位,使其成为我们成长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即使许多歌不知其名,但只要旋律响起,却总能跟着哼上几句。这样刻在感觉中的记忆,最终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其后对于流行文化的期待。尤其在这些年,伴随着疫情肆虐而产生的诸多郁闷让人们不由地开始怀旧,而港乐由此也成为一个人们得以怀念过去、宣泄情怀和感情的出口。
无论是去年“王心凌男孩”们的爆发还是众多脸熟的大湾区哥哥姐姐们的轮番登场,过去流行乐的重现不仅体现了人们对于当下众多流行乐的不满,也反映了我们对于自身过去成长中那些记忆的重新建构。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听什么样的流行乐似乎被认为是对于自我、或是希望他人对于我们有着特定看法的行为,因此必然会形成鄙视链,而来自“四大天王”或是张国荣、谭咏麟等人的港乐则始终遥遥领先,而诸如“甜心教主”这类可爱、甜美的情歌则往往遭到侧目……但在2022年,“王心凌男孩们”井喷般出现在网络中,而港乐伴随着歌星们的老去或退隐也成为尘封的回忆,如今却又在市场、商业、流行文化以及人们变化的心态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重新响起。
经典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或许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港乐塑造了内地早期流行文化——尤其是流行乐——的发展与模式。从对流行乐的理解、制作和发行到对歌星的认识与包装,都有着香港流行文化工业的身影。即使是已经被封为经典的1994年的红磡“摇滚中国乐势力”演唱会,也似乎只能在香港出现;而王菲的入港神话也不必多言,正是香港成熟的流行乐生产和造星模式,让王菲能够被慧眼识珠,从而尽情发挥自身的才华与天赋。
然而,伴随着21世纪台湾流行文化的兴起以及欧美流行文化在大陆的传播,港乐的影响力开始萎缩,而它也与香港本身流行乐的发展受限息息相关。无论是人才凋零后继无人,还是港乐的潜能似乎已经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被挖掘殆尽,如何创新成为其奋力突围的首要困难。而像黄霑、张国荣、梅艳芳等人的去世,以及诸多歌星开始转入影视,港乐的辉煌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就似乎已经走向落幕。因此,它成为一代人的记忆,落在心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对于自身、对于流行文化的理解与认知,并且静静地等待着卷土重来的机会。而在今年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港乐再次成为内地流行文化中风头最劲的一支。
在《声生不息》中,我们也看到港乐新一代的歌手,但他们似乎格外势单力薄。而像其中给人留下不错印象的曾比特,他的一首《初恋》实则改编自日本老牌情歌天王玉置浩二晚年的同名单曲。这几乎是港乐一直以来的一个特点,但或许也从侧面反映出港乐自身在创造力上的短板,尤其是伴随着诸如黄霑、顾嘉辉这些前辈的离世,港乐该如何寻找新的、能与当下的人们共振的方向也成为当务之急。然而,这也不仅仅只是港乐遭遇的困境,实则也是当下大陆流行乐的死局,因此我们才会在这些年看到那么多主打“旧歌”或是其他类型音乐的综艺,如主打摇滚乐的《乐队的夏天》,主打民谣的《我们民谣2022》……
顾嘉辉创造以及代表了一个时代,虽然这个时代并非仅由他一人构建。而更重要的还是多种元素的精心协调,才能创造出最好的机会和空间让流行文化得以发展。而其中的核心也便是它对于当下人心的把握,只有如此,才会流行,也才能够成为人们成长和生活中一段新的记忆。
编辑 陈晓玲
(原标题《聚光灯156期 | 顾嘉辉逝世,港乐还将如何观照人心》)
编辑 张克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张雪松 三审 周斐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