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源共生,照亮艺术之光!“2022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深圳站华丽绽放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2023-01-04 08:56
摘要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23年2月19日,在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云中心展厅免费向公众开放,市民可以在做好防疫的基础上前来观看。

科技给艺术现实,艺术给科技灵感。一场艺术视听盛宴与科技人文的对话——“2022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深圳站日前在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开幕,这是该系列展览第一次落地深圳,也是一场不容错过的大展。

此次展览以“艺术与科技”为核心主题,来自香港、澳门、内地的20多位/组艺术家以他们各自的艺术探索,对时代背景下的科技、艺术、个体经验、自然生态等主题进行表达与探讨,三地艺术家们的作品既独立又叠加,在主题下构成富有张力的对话关系,呈现出各具特色的策展视角,多层面、立体化为观众勾勒出粤港澳大湾区的艺术生态与创意。

多元探索 呈现当下艺术感知的多重维度  

新媒体艺术给我们带来的一个影响,就是对于艺术品观照方式的转变。对观众而言,观看本身发生了变化,从不仅仅“看”到全身心的“感知”。在新媒体艺术中,艺术家不但要表现自己,还要尽力将表现的东西为人所懂,让观众从视觉、听觉和触觉上接受,更强调连接性与互动性。

当观众走进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的展厅中,能充分触摸到这场展览所带来的未来感与科幻感调性。观众戴上VR眼镜,沉浸式进入数字艺术世界,或者与作品进行互动,获得新的启发。

展厅现场。

此次展览深圳站内地单元的策展人颜为昕介绍,此次展览以“感知之维”为主题,体现在数字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艺术家如何把握时代发展的文化需求,借助科技创新手段,紧扣时代脉搏,创作出既反映这个时代又与这个时代高度契合的优秀作品。

正如该展深圳站内地单元的另一位策展人张新英对“感知”的解读。“感知”成为链接着艺术与主体、客体三者之间关系的最核心力量,而艺术家对于机械和数字媒介的应用方式以及通过他们的作品所传达的人文理念则构成了当下艺术感知的多重维度。“如何在外在人的设备与人的内在之间建立联系,并构筑有机系统,成为许多新媒体艺术家讨论的重要主题,也正是在该主题的指引下,互动、参与和分享成为艺术家热衷的新方式。”

观众在看展。

面对共同的主题,答案丰富多元。香港板块以“感知之维——万物与自我的多重探索”为题,展现从自然与人、人与人的互动,到内在自我观照间所带来的多维度的人文思考;澳门板块以“数字文本——一种文化的新认知”来诠释数字时代对传统、自然、记忆的文本重塑;北京站的内地板块从“自然·伦理”的角度探讨科技视野下人类如何与万物共生;深圳站内地板块通过“感知之维——人本与造物的共生之域”,以艺术的方式回应如何在人本与造物之间构筑可持续的有机系统,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实现人机之间的和谐共生。

令人欣慰的是,此次展出的作品与已然焕新且不断前进的艺术前沿同频共振,相互应和。三地的艺术家们共同对新媒体时代的“观看”与“感知”做出自己的回答。

中国根脉 多种前沿科学复合交叉的艺术呈现  

新媒体艺术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一种新的美术实践方式,更多的是一种重新审视定位艺术的观念,它们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源头活水”正是来自文化根脉和语境。此次展览也淋漓尽致呈现出中国艺术家们根植于中国语境,在全球聚焦的前沿艺术领域做出的中国艺术的创作表达。

观众体验作品。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很多艺术家创作的灵感和文本的根基。在深圳站内地单元,艺术家邓祖云带来的虚拟现实空间体验作品《心境》,正是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红楼梦》和中国神话作品《山海经》《齐谐》,观众可以从林黛玉的潇湘馆到寻梦《山海经》的太虚幻境,亲历古香古色的古代生活,体验感满格;黑一烊的作品《生命之美》从中国宋代院体花鸟秉持的格物致知精神与探索不息的科学精神中获得灵感;再比如,来自澳门的官宏涛带来的摄影、影像装置《山水互联》,是艺术家对传统山水的一种回应,也表达出创作者对现实的关照,引发观众对未来共同命运的关注。

新媒体艺术结合物理学、生物学、电子计算机科学等各个领域的科学知识,将之用于艺术创造中,使得新媒体艺术作品也传递出空前庞杂的信息量。

我们看到,本次参展的艺术家大部分有着艺术与科技的双重学术背景,并在当代装置和新媒体互动艺术领域有着全国性的影响力,甚至在国际新媒体艺术领域获得荣誉。他们的创作,题材上紧扣当下生活,媒材方面也多元纷呈,多种前沿科学复合交叉的艺术呈现与艺术家思考的维度和深度融合在一起。

来自香港的艺术家叶韦瀚、陶芷琛带来的沉浸式互动体验作品《樗树之用》,作品模拟未来的一个虚拟丛林。作品通过与观众的互动,呈现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通过虚拟大自然,作品寻求观众的自我接纳,从而延伸到对万物的欣赏、尊重和包容。

立足深圳   展现粤港澳大湾区“艺术与科技”最新探索  

“2022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由北京、深圳两站组成,其中深圳站内地单元的设立是在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发展背景下的创新之举,同样是以独立策展的形式展现大湾区地区艺术家对“艺术与科技”领域的最新探索,这将为今后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的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性。

深圳,一座崛起的科技与文化之城。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之一,深圳汇聚上万家科技企业,是创意文化、艺术与设计的都会,举办此次展览正是其在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发展路径上迈出的崭新一步。

在颜为昕看来,今天的深圳,已然形成了一种以科技创新和社会文化责任为导向的当代艺术生态,同时也形成了一系列与之相匹配的常设性艺术和学术活动,对此进行记录、发酵、催生,并以此进一步激活城市的人文潜能,缔造有着湾区自身特色的区域文化。“此次展览不仅能够体现湾区艺术的创新形态,同时更能呈现一个有着无限生机和潜能的创新型、生长型的艺术生态,彰显湾区科技型高质量发展、创新型可持续发展、结构型融合发展的城市群文化特色。”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23年2月19日,在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云中心展厅免费向公众开放,市民可以在做好防疫的基础上前来观看。

【读特新闻+】

“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是由文化和旅游部与香港特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澳门特区政府社会文化司主办的重要品牌交流活动之一。自2008年举办之初即成为内地与港澳文化交流的盛事,每两年举办一次。历届双年展主题从书法绘画、摄影、平面设计,到当代艺术、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反映着时代理念的更迭演进与创意的不断涌现,也成为推进内地与港澳艺术家交流的重要平台。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原标题《同源共生,照亮艺术之光!“2022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深圳站华丽绽放》)

见习编辑 秦涵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高原 三审 周斐斐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