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光明科学城科学集中度、显示度持续提升
深圳特区报记者 田语壮 戚金城 通讯员 沈舒民 文晓莹 黄贤俊 文/图
2022-12-30 09:06
收录于专题:科学城

光明区是深圳北部中心,肩负着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世界一流科学城的重任。从鹏城云脑Ⅲ、合成生物研究设施、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到深圳湾实验室、中山大学·深圳、深圳理工大学(筹)……99平方公里的光明科学城,集中布局了一批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原始创新策源地的雏形初步显现。

作为光明科学城建设的先行者,光明区发展和改革局2022年会同全区各部门共同努力、筚路蓝缕,不断完善科学城规划政策体系,稳步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发展。目前,光明科学城重大科技创新载体集群已初具规模,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框架大势已成。

光明生命科学园,主要包括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两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及操作平台、科研办公、会议及相关配套设施。

光明科学城规划政策体系日益健全

光明科学城是深圳新时期改革开放发展的重大平台,承载着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光荣使命,肩负着为深圳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破题先行的重大责任。2022年6月22日,深圳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召开,备受关注的《深圳经济特区光明科学城发展促进条例(草案)》(下称《条例》)首次提请审议。

目前,《条例》已完成公开意见征询工作,并于2022年10月26日通过市人大常委会第三次审议。这一条例的出台,将系统性地解决科学城科技成果转化、科研经费管理、科研要素流通、创新主体支持等关键问题。此外,市、区共同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投融资及建设运营管理机制,推动深圳市光明科学城发展建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学城公司”)挂牌成立。目前,科学城公司已全面参与光明科学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2022年,光明区还出台了系列科技规划和产业政策。如《光明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明确“十四五”期间全区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目标、策略路径、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光明区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集群 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2022—2025年)》,推动“8+5”产业集群发展;《关于支持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修订《关于支持合成生物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助力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合成生物产业发展。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正稳步推进

12月23日,中国共产党深圳市光明区第二次代表大会开幕。会议回顾总结了光明区第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巨大变革和2022年工作成绩,鹏城云脑Ⅲ、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等大科学装置和充满“科技范”的词汇频频在会议中提及。

2022年以来,光明区加快建设信息、生命、材料领域重大设施。鹏城云脑Ⅲ纳入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成为光明科学城首个纳入国家规划的大科学装置,设施土建已于12月10日动工建设。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将建设新一代E级超级计算机,设施土建已于11月14日动工建设。

已于2022年9月28日竣工的合成生物研究设施、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土建工程,目前正推进设备进驻。据悉,合成生物研究设施是全球首个具备大规模、自动化、高通量开展合成生物技术研究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是全球唯一大规模、多物种、一站式的脑疾病动物模型平台和共享技术资源库。此外,精准医学影像设施当前正抓紧推进土建工程立项等前期工作。

在材料领域,材料基因组设施主要能利用人工智能的先进算法快速预测、优选出具有目标性能的新材料,该设施过渡场地正加快开展现场施工。特殊环境材料器件科学与应用研究设施可通过构建深空、深海等极端环境,进行材料可靠性和寿命等方面研究,该设施正加快推进设备可行性研究。

合成生物研究设施内部,包括DNA转化与涂布岛、克隆验证岛。

科技创新载体快速聚集形成创新合力

走进光明科学城,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呈现在眼前,各类高校和实验室在这片土地上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科技元素十足。光明区加快建设省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过渡场地已投入使用,现有在职人员1300余人,累计获批国家、省各类纵向项目123项,抗新冠病毒新药研发水平国内领先,自主研发AI高性能分子模拟库(SPONGE)解决了国内自主开发分子动力学模拟软件“卡脖子”问题;永久场地已于今年9月取得立项批复。2022年6月,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也正式入驻并实现高水平运行。

高校创新能力强,科技才能自立自强。光明区深刻把握这一规律,加快建设研究型高校。中山大学·深圳已建成16个学院,目前已有教职员工1200余人,学生10400多人;精密测量前沿交叉平台正加快完善可行性研究报告。深圳理工大学项目已取得概算批复,正加快建设;62位学者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与Elsevier联合发布的2022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此外,光明区还加快集聚创新机构平台的步伐,争取深圳医学科学院(筹)落户光明。12月10日,深圳医学科学院(筹)正式揭牌,明确启动期场地选址,正推进永久场地选址等前期工作。光明生命科学大数据中心已于10月27日取得可研批复,正加快完善初步设计与概算文件编制工作。国际科技信息中心门户网站已正式上线文献服务,涵盖wiley等6大国际顶尖数据库。

2022年,光明区相继赴上海、武汉、苏州、杭州、合肥等城市,积极对接高校院所,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其中,南方科技大学与光明区共建高等研究院合作协议已于7月29日签署,场地于今年11月30日正式开工建设,规划布局先进光源中心、低温物理中心等8个科学中心;浙江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等合作项目已形成初步建设方案,将尽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发展

2022年,光明区持续发展“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已累计组织9个批次、95家企业遴选,通过遴选企业84家,创新中心及产业园已集聚合成生物企业40余家。深圳市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已于2022年9月底正式投用,德力凯、布林凯斯、一湾生命等首批共16家脑科学关联企业已进驻办公。

光明区发挥基金引导放大作用,成立生物医疗联合产业投资基金、光明科学城科技成果转化母基金,并落实科技金融政策措施,累计完成368家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金融备案工作,精准扶持优质科技型中小企业120家,累计发放科技金融补贴3317.4万元。在科技金融线上平台建设中,光明区已注册1035家企业和41家金融机构,发布63个金融产品,帮助79家企业共获得近千万元补贴资助。

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光明区打造聚才引智高地,在全市首发区级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发布光明科学城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目录,创新运用“三先三后、分类追踪”精准引才新模式,累计引进、培养各领域高层次人才1200余人、科研院所人才4400余人,各类人才数量呈倍增态势,形成人才加速向光明科学城集聚的良好局面。

展望未来,无限光明。光明科学城,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正加快形成。

(原标题《深圳光明科学城科学集中度显示度持续提升》)

见习编辑 秦涵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张雪松 三审 余晓泽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田语壮 戚金城 通讯员 沈舒民 文晓莹 黄贤俊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