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与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生态发展蓝皮书:中国生态旅游发展报告(2022~2023)》,并指出,我国生态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同时,“互联网+”时代释放了生态旅游发展潜力。
该蓝皮书指出,在生态旅游建设的发展浪潮中,大批同质化生态旅游项目涌入市场,数量庞大同时缺乏创新性和唯一性,使得生态旅游出现后劲不足的普遍现象,难以对游客形成高度的吸引力。其一是生态旅游的类型同质化,造成景区类型单一的局面。其二是生态旅游的活动内容同质化。大量乡村生态旅游项目缺乏创新,设计理念和建设风格多地通用,活动内容没有反映乡村特色,照搬现象普遍发生。其三是生态旅游的文创产品同质化。各地景区依托生态旅游IP生产的文创产品设计雷同,难以凸显当地自然景区特色,包装策划相似度较高,整体设计性不强,逐渐无法对游客产生持续的吸引力,文创产品市场出现疲软现象。
同时,该蓝皮书指出,伴随5G等现代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生态旅游迎来了又一高速发展的难得契机。
其一,互联网技术使得生态旅游的成本进一步降低。由于生态旅游景区通常设立在相对偏远的地区,借助互联网手段能够更快更好地实现生态旅游点对点宣传,并扩大宣传推广工作的覆盖面。同时,能够优化生态旅游资源整合,减少传统管理模式下的人力、物力投入,降低管理成本。
其二,互联网技术使得生态旅游群体进一步扩大。互联网具备范围广、速度快、针对性强的特点,能够有效拓展生态旅游受众群体的广度和深度,打破年龄、区域、国籍的限制,能够连接世界各地的游客,接收生态旅游区的产品信息。根据携程网统计数据,在每年的生态旅游活动中,主力军已逐渐变成45岁以上的游客,其中60岁以上的高龄游客所占比重超过70%,老年人的出行比重正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其三,互联网技术能够缓解生态旅游业的资金压力。互联网时代促使生态旅游与金融业产生更加紧密的联系,生态旅游景区可以通过众筹、在线银行等丰富的资金获取渠道缓解自身的资金周转压力,更加有利于形成开发者与经营者共赢的局面。
(原标题《生态发展蓝皮书:我国生态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
编辑 李斌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高原 三审 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