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生存与建筑创作”学术论坛举行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志明
2022-12-16 13:09

面对不断更新迭代的建筑需求及建筑技术,建筑创作应该走向何方?建筑师(和设计企业)应该如何在“百年不遇”的当下变局中,找准创作表达与行业的契合,开拓新的创作空间?近日,“韧性生存与建筑创作”学术论坛在深圳市南山区创新大厦华艺设计公司6楼多功能厅成功举行。

本次论坛由华艺公司执行总建筑师、科技部总经理陈竹主持,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生导师汪原教授作为学术指导。围绕“韧性生存与建筑创作”的主题,邀请了高校著名学者、行业内知名设计师等三十多位专家同行同华艺建筑师们一起,共同探寻当下建筑创作发展道路。

论坛活动由展览参观、主旨报告和学术对谈组成。本次论坛通过HUAYI华艺设计、CA当代建筑、AT建筑技艺、友绿智库、慧智观察、方站Cube Station等学术平台,向建筑业内同行公开发布。以线上直播和线下参会的方式同步进行。整场活动与会嘉宾畅所欲言,分享当下建筑创作新理念、新思维。

活动伊始,华艺公司总经理陈日飙陪同参会嘉宾观看了022年华艺设计公司优秀作品展及艺海纷呈书画展,并向嘉宾作了详细介绍。

作为主办单位,中海发展董事、科技管理部总经理,华艺副董事长李剑致欢迎词,他对各位嘉宾表示欢迎和感谢,并期待嘉宾们在此次论坛中交流碰撞出创新火花,为行业韧性生存、建筑创作高质量发展激发新思考。

在学术论坛的开场,主持人华艺公司执行总建筑师、科技部总经理陈竹作了本次论坛的主题解读。她从2022年社会环境变局现状出发,引入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的概念,进而提出本次论坛的焦点问题:面对进入“后工业社会”“后疫情时代”和不确定性加剧的未来,当下的建筑师是否有勇气,如100年前的现代主义建筑先驱一样,把城市空间的创造,当成疗愈社会的一种手段?同时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怎样用专业的方式,抵抗和防范环境风险?建构韧性城市、韧性设计的建筑学和建筑创作?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黄捷在现场进行了主题为《融入日常——文化公共建筑创作随想》分享。

黄捷从其团队近年的文化公共建筑创作出发,通过从宏大叙事到日常关注的转变,表达自身对城市日常生活与建筑关系的反思和感悟,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个性与特色。他提出设计作品应更加关注人在建筑中的活动和体验,尊重周边自然环境,修补场地与城市的联系,注重日常生活与建筑的关联性。当作为多功能活动场所的文化公共建筑成为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与建筑在各个空间场景中尽情地交流和互动时,这样开放和“有温度”的建筑温暖市民的心扉,建筑创作将城市日常生活与复合多元的公共文化空间相互交融共振,让艺术通过这样一个转化器,融入日常。

在《回归建筑师职业——共性中寻差异》的主题报告中,深圳市立方建筑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创始人、执行董事邱慧康首先通过横向对比国内外建筑师工作状态,反思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如“同质化、差异性、在地性”等现存问题并进行剖析。其次以CUBE DESIGN 近期在深圳参与的两个设计活动为背景,展开讲述两个参与其中的故事。最后,回顾过往德国 Peter Behrens 老一辈建筑师们的建筑设计环境及背景,反思当下在中国作为建筑师需要回归建筑师的本源,并在共性中寻找差异的“甜蜜点”。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总建筑师周劲开展了《人性·天性·韧性——从区域市域到街区的空间营造法式》分享。

周劲先从凯文·林奇的五要素揭秘主体意识的人格结构,再从区域市域到街区不同空间尺度展现城市布局的网络结构,最后从主体意识(人性)与客体环境(天性)的互动关系中,探寻多维空间营造的(韧性)应对方法和方式。

因疫情原因,未能来到现场的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评论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秘书长金磊在北京通过线上发言。

金磊认为“韧性生存”的议题是广义且前瞻的。他以韧性抵御城市未来风险为中心,提出应做好对未来冲击的准备及开展复杂系统的城市设计问题。他认为韧性建设需要建筑师和管理者回归自然,韧性理念建设要服务安全减灾应急;韧性理念的城市文脉传承要纠错机制并举等。金磊进一步提出,设计机构在风险与机遇下的生存,都离不开建立纠错与反省机制,都要培育“温故而知新”的复盘能力,并创造“集思广益”的研讨交流机制。最后。金磊高度肯定本次论坛主题和研讨,对于处于时代之变的设计机构,探讨韧性理念下的前进之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梁黄顾建筑设计(深圳)有限公司董事、总建筑师高方明,在《回归式进化——韧性生存的内功》分享中认为与其说韧性来自创新,倒不如代表着建筑师专业的回归。他通过多个城市设计角度的商业街区案例的分享,阐述建筑师在面对业主目标、政府诉求、市场需求、城市需求、用户需求的巨大矛盾时,应如何转换身份,重新观察、合作共生以做到知己知彼,主动用专业的力量做出回应,来推动复杂项目的发展。

香港华艺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刘海力的报告主题为《回归本体 多样再现》。

刘海力从图式再现的角度,对在高校工作室与综合设计机构这两个阶段中所创作实践的建筑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一种在当代多变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强调不断回到建筑内在本体,并从外在性条件中寻找激发形式生成动力的设计思路。以现代建筑的返“魅”,来抵抗匀质化的城市空间发展造成的多样性减退与地域文化身份的缺失,在空间效率的生产与空间意义的生产之间寻找支点。

现场还举行了学术对谈,该环节由深圳市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童筑未来”儿童建筑教育创始人冯果川主持,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范悦,香港华艺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设计总监、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陈日飙,深圳市东方包豪斯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曹汉平,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执行总建筑师、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杨旭,AECOM中国区建筑设计副总裁钟兵,悉地国际设计顾问有限公司集团联席总裁、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庄葵,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建筑》杂志社副主编汪原(线上),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地方工作室主持建筑师魏春雨(线上)参与对谈。

大家认为,2022年是艰难前行的一年,“韧性”是在冲击之后做出响应和回弹的能力。作为城市和建筑空间的创造者,比以往更需要加强行业交流与合作,更加需要积极探索突破现有瓶颈,发掘技术、营建、以及建筑创作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在“不确定性”增加的当下,找到确定的力量!

受访者供图

(原标题《“韧性生存与建筑创作”学术论坛圆满举行》)

编辑 黄力雯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高原 三审 王越胜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志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