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波生喜爱深圳,爱它的建筑和人文,爱它的创新奋进、爱它的繁华热闹;抑或者说,爱它与自己相似的一些特质——勇敢、热烈。
他的国画人物作品曾两次获全国书画大赛获一等奖,书法作品曾四次参加国家级展览。1987至2010年先后于国内外二十余座城市举办画展;曾三次参加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他倡导将传统技法融入创新理念的水墨革新,开创了现代都市水墨画风。
马波生。(李其毅/摄)
毛遂自荐,满腔热爱闯入水墨世界
马波生先生艺术生涯的几次转折,都源于毛遂自荐。
1980年,徐州国画院筹建,正在中学教美术的马波生写信给市长争取调动机会。信件内容简洁利落:何市长,听闻我市要建立国画院,本人喜欢美术,盼能到画院工作,希望你支持。市长批复:中共党员马波生喜欢艺术,最近画院成立,文化局、教育局请酌情考虑。两个单位一收一放达成,从学校到画院,马波生就这样从一名教师踏入书画艺术世界。
1985年,中央美院招收研究生,马波生向主管单位领导申请2000元每人的进修经费,不仅自己获得师从卢沉的机会,还为徐州国画院的同事争取到了五个名额。
马波生同导师卢沉、周思聪合影。(受访者供图)
1986年机缘巧合结识李可染先生,好学的马波生常常去李先生家拜访,有一次壮着胆子说“老李啊,什么时候我造诣提高一点你能收我为徒?”“波生,你画好、书法也好,你拜我为师我当然高兴了”惜才的李先生爽快答应。
六年间,年近不惑的马波生为自己争取到一次又一次学习机会,开始愈发沉醉于水墨世界的探索。
李可染(右)同弟子马波生合影。(受访者供图)
水墨革新,将造型能力融入缥缈远山
年轻时的马波生,用“初生牛犊不怕虎”形容自己;他未曾想到,如今在后辈心里,他仍是那个心直口快、恣意潇洒的形象——著名评论家邵大箴先生形容其“特立独行”,学生邱杨景称其为“孤者”。
倘若看过马波生先生的画,十有八九会在第一眼有些疑惑——是油画?水墨?或是钢笔画?建筑在水中有倒影、山的侧面有色彩...不同于传统绘画山峦起伏、小桥流水的清雅之美,马老的笔法硬朗、风驰电掣,有朝气和进取精神的现代美。
而如若走进马先生的家里,扑鼻而来的墨香和布满房间的宣纸解答了一切疑惑:新的是创意,未曾丢下的是扎实的基本功。
马老认为造型能力是重要的基石,所以多年来坚持写生,足迹从美院周边的郊区到桂林漓江到欧洲莱茵河畔再到深圳。他曾先后五次到访漓江写生,为了站到最佳位置,他需要垫着脚、趟过水走到水中央的一块石台上,鞋子裤子湿透也全然不顾;欧洲的建筑华丽鲜明,马波生将其印在脑海里加工再创作,十多年间陆续发表多个欧洲建筑系列,用似孩童般稍显稚拙的笔触描画繁复的世界……
《漓江山水》/马波生绘。(受访者供图)
1992年,马波生来到深圳,所作第一幅画的主角是国贸下面的一间画廊,“当时一眼就觉得,这个建筑它不寻常,很现代、很好看,前面还有一个雕塑,开放”。
《国贸楼下》/马波生绘。(受访者供图)
城市剪影,艺术家眼中流动的深圳
“现代、好看、开放”,三个词便形容出对深圳的第一印象。马波生的感官敏锐、喜恶果决,一如他的艺术生涯,创新、坚定、潇洒。
从那以后,马波生流连于城市的繁华、热衷于记录日新月异的发展,深圳的建筑、工厂、街道成为他笔下的常客。
《深圳工业区》/马波生绘。(受访者供图)
“我甚至跑到地下车库去画,谁去画车库?车库有什么画的?
我去画。
地下车库有不一样的格局。汽车是人们工作生活中离不开的工具,可从来没人想到去画它。汽车来来往往,人和车交替前行。”
《城市晨曦》/马波生绘。(受访者供图)
马老指着其中一幅画说:“尤其是下雨天,车和打伞的人川流不息,你看,这不是干巴巴的,而是很有韵味的。”
他画人们每日都见却未曾留意的变化、画城市的“边角余料”——那些富有美感却常被忽视的细节。
他画三天一层的高楼、画多数艺术家避之不及的城市喧嚣——繁华和艺术并不矛盾,艺术家负有热爱和记录的责任。
笔墨当随时代
不愿墨守成规,坚持独创画风——这是卢沉老师愿意收马波生为徒的原因,马波生多年来却并未在业内觅得许多知音。
马老对此风轻云淡:“我从未渴望用自己的画卖钱,它是我的表达。只要报纸刊物肯刊登,能被大众看到,我就高兴。”
直到遇见时任深圳市文联主席的董小明先生,遇见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
“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是文化部批复,深圳市政府主办、深圳画院等专业艺术机构承的常设性、国际性大型水墨活动,汇集世界各国的艺术家及作品,致力于弘扬水墨画艺术传统,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马波生携作品《南山新街》《城市立交》《深圳工业区》,三次参加双年展,获得国内及国际艺术家的关注和好评。“马波生是深圳画家里,画城市、画现代水墨很突出的一个”,双年展策划人董小明先生这样评价马波生。
《南山新街》/马波生绘。(受访者供图)
“新视角,新格局。中国画多少年了?几千年过来了,到现在还描摹古人的影子,就不符合时代了”,马波生说:“师从古人,要从古人那里学习传统技法,不同于古人的是要创新,立自己的风格”。
笔墨当随时代,且当强调特色。
“画现代化都市,就要区别于江南山水。北京有胡同文化,于是画家画相应的街景、习俗;而我们画深圳,要画他改革开放崛起的状态”马波生说。
马波生。(李其毅/摄)
(原题《马波生:都市之内,水墨之间》)
编辑 陈冬云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张雪松 三审 王越胜
读特热榜
1“橙马甲”上岗华强北街头,全力推进国际化无界街区建设
2深圳台风蓝色预警信号生效中!今日中午起风雨渐趋明显|滚动更新
3比亚迪发布新一代储能产品“浩瀚”,14.5兆瓦时最小单元容量问鼎全球之最
4香港警方:黄金盗窃案已有11人被捕 失窃黄金全数追回
5能源顶流亮相深圳,速度码住这份攻略~
6深圳启动防台风“关注级”应急响应,全市渔船均已回港避风,网箱养殖人员均已上岸避险
7在大麦网购买到赠票?投诉数月终获回应:系工作人员操作失误 | 有料
8“冲向零碳”新能源重卡大型运行实景展示项目在深圳启动
9蜜雪冰城柠檬水断货?深圳部分门店回应“缺货”:总部没柠檬
10读特热评 | 以镜头直面民族之痛,《731》让沉默的历史振聋发聩
IN视频
鹏友圈
创新之城深圳,也是“爱阅之城”,多年来一直深耕全民阅读。在地铁、公交上,在公园草坪、长椅上,在各具特色的书店、书吧里……你经常能在各种各样的地方,看到深圳人读书的身影。从社区的公共图书馆、街边的“24小时书吧”,到连续举办25届的“深圳读书月”,文化的力量正“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一起来分享你在深圳遇到的美丽读书瞬间——可以是你在通勤地铁上,读散文的片刻惬意;可以是你周末在莲花山公园,铺块餐布边晒太阳边翻书的悠闲;也可以是你深夜路过24小时书吧,透过玻璃看到陌生人专注读诗的温暖剪影~让我们一起收集这些闪光瞬间,让书香在交流中传递,让更多人感受这座城市的文化温度! 【本期话题】#爱读书的深圳人# 【活动礼品】有你“圳”好深圳盒子、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 【活动时间】即日起-9月20日 【参与方式】在鹏友圈带话题分享你在深圳遇到的美丽读书瞬间,我们将根据动态的质量、评论数、点赞量选出3位用户分别送上有你“圳”好深圳盒子1份和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1份。 【兑奖方式】活动结束后我们将为入选用户发送短信收集领奖信息,请您注意查收。
00:11
小梅沙畔,邂逅今日绝美落日 图为拍摄于9月11日,捕捉到深圳小梅沙的落日美景,那温暖的色调,将海、山、城都渲染得如梦如幻 。#读特小记者#
03:09
《好日子》
00:42
#水木年华25周年巡演深圳站 很幸运在读特抽奖活动抽中了水木年华的门票!谢谢读特实力宠粉,请我看了秋天的第一场演唱会! 散场时体育馆的灯亮起来,耳边还飘着《一生有你》的尾音,身边的人还在哼着“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后援会让我们去老师们的酒店等合影,合影后在吃烧烤的地方偶遇缪杰老师——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缪杰老师非常接地气,把刚在舞台上闪着光的青春,突然拉到了眼前的小桌子上。 演唱会时有多热血,宵夜就有多踏实。他没舞台上那么“亮”,穿简单的T恤,《在他乡》这首歌太适合在深圳奋斗的我们;缪杰老师还是我老家黔东南榕江县的荣誉村长,对粉丝十分亲切。许多人当年第一次听《启程》是在二十年前的校园里,那时《完美世界》是真的很火。我们把《一生有你》唱给他听,他还随着我们的节奏打着拍子。 临走时我说“榕江见!”,他也回我“榕江见!”。那些藏在旋律里的晚自习、毕业季、第一次离家的夜晚,被他在台上一唱,就全活了过来;而这顿没什么讲究的宵夜,更像给这场青春回忆加了个温暖的注脚——原来陪我们长大的人,真的就像身边聊得来的朋友一样,亲切又真诚。 谢谢读特助我圆梦,希望读特继续为用户带来更多福利,比心~
【图片动态】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