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献给2022年每个需要力量、需要治愈的人。深圳麒麟室内合唱团在11月25日晚的海上世界境山剧场,为观众带来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

与光同行,永远相信希望
无论顺境逆境,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愿保持心中不灭的光芒。时代之变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损伤着人们的情绪健康。生活需要爱和希望,需要音乐。让疲惫的心灵得到修复,让焦虑的情绪得到抚慰。每颗心,都需要回归到爱。

原创曲目,满满惊喜
这场以与光同行为主题的音乐会,为观众带来多首原创曲目,例如《月亮山》、《座位踩脏了怎么办》、《在那山道旁》、《心之飞花令》、合唱改编曲目《逆光》《永远相信》等等。
原创作品《月亮山》,为麒麟室内合唱团音乐总监周阳原创作品,以布依族大学毕业生回乡创业建设家乡为故事原型。歌曲以贵州民歌《好花红》的旋律作为主要的创作元素,以不同的组合和节奏特点进行创编,同时融合布依族特有的鼓砻的节奏型,让作品本身在现代合唱的基础上更具有民族特色,以表达对作者家乡故土的依恋与热爱。为了谱写此曲,作者特别请教了布依文化指导黎明照老师,回乡创业的故事也受到了黎明照亲身经历的启发。
《在那山道旁》原是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作品,原诗《在那山道旁》写于1924年,相隔一个世纪后,这首唯美忧郁的诗文被作者写成合唱,再次呈现,歌曲巧妙的运用旋律、和声与结构技法,将诗人心中的爱慕、疑虑、冲突、落寞以更直接、更感性的方式抒发出来。诗人内心所经历的起伏跌宕,也在音乐中得以进一步凸显。
《心之飞花令》改编自中国传统诗词,“诗言志,歌咏诗。”中国传统诗词虽寥寥几句,却能勾勒无限情感与意象。歌曲选用12/8的节奏,既有三拍子的流动,又有四拍子的柔和,恰是作曲者通过诗词反映内心所感的生动示例。合唱与琵琶的结合,更凸显出中国传统诗词的优美意境。世间情愫万千、悲欢离合、纷纷扰扰、撩人心弦,但热爱生活的心不会褪色,能够体悟和表达情感是此生为人的可贵之处,惟愿——虽有大浪淘沙,每个人心底仍能留有真心与挚爱。
男团曲目《我曾经也想一了百了》的合唱由麒麟室内合唱团创始人、艺术总监刘巧粤和她的学生伍皓宇共同改编,以期通过歌曲表现对人们心灵的救赎,对彩色生活重燃希望。
《逆光》是新加坡歌手孙燕姿的成名作品,创作灵感来源于逆着光前行,永不放弃意念。合唱版本由周阳和刘巧粤共同改编,更是以多声部合唱的形式,鼓励这些敢于创新、刻苦努力,有勇气、有志向、有目标、有行动力的深圳青年。

家在深圳,同行有光
与城市共同成长,一起奔赴光、奔赴热爱。曲目《家在深圳》汇聚了深圳文学界、音乐界人士的智慧与团结,以歌词讲述深圳人之奋斗,以旋律诠释深圳梦之曼妙。现场也邀请到深圳流行音乐家协会主席赵久峰老师、青年作曲家江田老师共同演绎这首阿卡贝拉版本的深圳原创作品《家在深圳》。
麒麟室内合唱团由艺术总监刘巧粤创立,致力于聚集深圳热爱合唱的青年,为深圳本土的合唱发展带来新的可能。逐年累积丰富的经验、能量与实力,使麒麟室内合唱团成为深圳合唱界的闪亮新星。
经过三年打磨,合唱团带来首场商业音乐会。13首合唱曲目,其中包含9首为全新原创合唱作品及经典曲目的合唱改编,《路》《茉莉》为作曲家潘行紫旻的委约作品。一首首好歌,带听众感受音乐会主题「与光同行」:生命、裂痕、希望、光。

心中的那道光:音乐
没有音乐的生命,可能会有些平淡,缺少色彩和光芒。生活需要音乐、需要梦想。麒麟室内合唱团不断用音乐连接他人、鼓舞他人、温暖他人。
广东省合唱协会会长陈光辉表示,“办一个专场音乐会确实很不容易。麒麟室内合唱团是一个深圳年轻时尚且朝气蓬勃的合唱团。音乐会的作品有创意、正是跟深圳的创新精神高度吻合。我们深圳需要这一批年轻的合唱力量。演出非常成功!”
与光同行音乐会有两场,11月25日这场主题【曦光】指和煦的光,代表保持本心、温柔而坚定;12月28日第二场主题是【熹光】,指炙热的光,代表赤子之心、赤诚的热爱。此次音乐会,也是麒麟室内合唱团成立三年的首次商业专场音乐会,以丰富的作品、饱含情感的演出,麒麟室内合唱团给自己的三年历程交上一份答卷。
麒麟室内合唱团(Kirin Chamber Chior)
麒麟室内合唱团成立于2019年,源于一群热爱合唱的深圳青年经常团聚一起创作、改编、演唱合唱作品。逐渐发展成为一支融合演唱、传作、研讨、教学功能的全周期合唱艺术团体,作品涵盖国内外各历史时期的经典优秀合唱作品,并为现当代新兴作曲家的作品呈现,提供了强大的专业支撑。
以高品质和多元化的演绎,融入社区文化建设,丰富深圳及岭南地区公众艺术生活,以专业和热情,助力深圳合唱艺术傲然绽放,走向世界。
2022世界合唱节F1组(自由风格组)组别冠军
2022世界合唱节D组(小组合唱组)金奖
2022年中国国际合唱节获一级团(金奖)
2021年第六届深圳合唱节金奖
2021年世界奥林匹克合唱节(线上VP2组)成年组优秀奖
2021年釜山国际虚拟合唱节获高潜力奖
编辑 沈静愉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赵偲容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