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一直与香港同在,拥抱未来。如今,罗湖正迎着新时代的东风,全力推动笋岗-清水河重点片区、大梧桐生态区、深港深度融合发展区三大重点片区建设;为投资者准备“1+3+N”产业政策大礼包……”11月24日,在2022年罗湖区招商大会上,罗湖正以最大的诚意、最优的环境、最好的生态支持企业发展,倾力打造港商港企落地投资的“第一站”。
罗湖是深圳金融业的先发地,也是深圳老牌的金融强区,无论是从前还是在这场招商大会上,都可见金融行业仍一如既往地充当着罗湖经济增长的压舱石、主力军。甚至可以说,罗湖的金融行业变迁史,就是深港两地的协力互通繁荣史。
政策撑深港协同 跨境金融机构最高扶持2000万
正是在这个招商大会上,深港深度融合发展片区“一带三核”空间布局首次重磅亮相,约100万平方米优质产业空间对外招商,成为一大亮点。据悉,该片区将打造国际消费枢纽引领区、深港科技服务业跨境合作区、深港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区,做大跨境流量经济,推动深港在商贸消费、商务服务、特色金融、科技服务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打造深港现代商贸升级合作区。
其中,金融将成为该跨境合作区的“主力军”。据透露,围绕着该片区在金融、商贸、服务业方面的发展,罗湖已在产业政策中明确探索深港协同。罗湖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左金平表示,在金融方面,罗湖将加快深港跨境消费、投资、支付、征信创新,继续在深港金融规则衔接方面先行先试,打造香港金融机构北上的“桥头堡”。对新设立的外资金融机构给予落户奖和开办费,最高扶持1100万。
在商务服务业方面,罗湖以会计、咨询等作为深港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对新引进的港资商务服务业企业,最高扶持200万;鼓励同港澳设立联营企业,一次性奖励50万。在商贸方面,罗湖将通过开发过境土地,争取免税经济、跨境商贸等特色政策,推动家居、建材等企业跨境经营,服务香港北部都会区建设的巨大“增量机会”,将庞大的深港人流转变为消费流、资金流。
金融政策屡屡先行 跨境互联“唱”出大舞台
一提到罗湖,老深圳人都能想起那著名的邓小平画像。罗湖是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门户”,深圳所缔造的无数个金融奇迹也从这里开始。可以说,在这片土地上,见证了深圳金融业创下无数个“第一”的壮举。
1982年1月9日,在深圳罗湖区华侨旅行社一间平房里,南洋商业银行深圳分行正式营业,成为第一家进入内地的港资银行。自此便正式拉开了深圳经济特区率先“开放”与香港“互联互通”的大幕,这距离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仅仅两年。
1985年12月,全国第一家外汇调剂中心——深圳外汇调剂中心正式开业;1986年,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财务公司——中国国际财务有限公司诞生;次年4月,全国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成立,开启企业集团办银行先例;1987年,全国首家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开业;1988年,中国第一家股份制、地方性的保险企业——中国平安也在深圳诞生。
随后,各大银行深圳总部也在此相继拔地而起。平安银行总部别具特色的“红楼”更是成了深南东路上一道永恒靓丽的风景线。2012年以前,作为首家引进外资作为大股东的深圳发展银行,曾多次在中国银行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随着时代的变更,这一历史重担传递到了平安银行手上。在2012年1月门前的“牌匾”更改后,平安银行也在一路的重拳出击改革中,一跃成为银行业的“新贵”,不仅成为“零售新王”,还连续多年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双位数的高速增长。
正如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戴相龙所评价:“深圳这个小舞台唱出了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一出大戏。”
发挥“压舱石”作用 上半年罗湖金融业实现增加值超500亿元
作为深圳传统金融强区的罗湖,也是深圳金融的发源地。早在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深圳经济特区分行在罗湖成立;1990年深圳证券交易所在罗湖亮相,中央驻深金融监管部门先后落位罗湖。
四十多年来,深圳金融业不断发展壮大,罗湖也发展成为金融集聚区之一。数据显示,辖区拥有银行、证券、保险类持牌金融机构近100家,数量居全市第二;金融总资产超6万亿,约占全市1/3;金融业增加值在全市占比近1/4,今年有望超1000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在深的商业银行总行或市级分行,前20强有11家从罗湖出发并发展壮大;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以及平安银行、国信证券总部,工农中行、人保财险等在深机构,自成立起一直在罗湖。
虽然近年来,随着深圳发展的西进,罗湖似乎有所落寞。但事实上,记者注意到,作为传统金融强区,罗湖区金融业一直都具有压舱石、集聚度、重创新三大特点。
数据显示,2017-2021年,罗湖区金融行业增加值从600多亿元增长至超900亿元,增速基本保持在8%以上。2022年上半年实现增加值超500亿元,同比增速8.5%,占辖区GDP4成以上,拉动力保持各行业领先地位,成为罗湖经济增长的压舱石、主力军。
过去五年,罗湖金融机构主体数量再创新高,行业集聚度愈加凸显。从商业银行头部机构来看,涵盖工农中三大国有银行深圳分行、平安银行法人总部、上海浦发银行深圳分行、广发银行深圳分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龙头;从外资银行来看,法人总部数量全市最多;从保险机构来看,拥有持牌保险机构50家,其中全市排名前十的财险公司7家,保费收入占全市半壁江山,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此外,罗湖还拥有以高新投系为代表的融资担保、保证担保、小额贷款、商业保理等业态的优质地方金融组织近30家,形成综合、全面、高效的金融服务体系,不断赋能全市实体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罗湖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企业动能,不断打造金融创新样本。例如,全国首发数字人民币红包、发行首单版权ABS、落地粤港澳大湾区首笔碳配额质押贷款保证保险,成立全国首个场外市场黄金回购平台公司等。此外,近日,罗湖还举行深港消费金融高质量发展示范工程启动仪式,罗湖区政府与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签订合作备忘录,推出11条政策举措18项示范内容,推进深港跨境消费金融互联互通,在全国首发深港跨境消费指数;启动“数字人民币深港消费先行示范技术测试”,将再次引领全国数字人民币创新试点。
11月10日,罗湖发布举行金融政策专场。在该金融政策专场上,罗湖透露,将提高新引进金融机构扶持力度,金额最高达1亿元。
深港两地加速“互联互通” 深港通交易规模与市场影响力持续提升
罗湖金融的发展,是深港两地互通繁荣最好的一面“镜子”。
多年以来,从南海之滨到跨海大桥,从新兴产业到多元化资本市场,深港两地的发展不停地发出隆隆轰鸣声。尤其是近年来,伴随着一系列跨境设施的落地,深港两地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实现了“互联互通”,“资金流”也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搭建中加速流动。
2016年12月,深港通正式启动。开通以来,深港通机制不断优化,交易规模与市场影响力持续提升,每日额度与深港通标的不断扩容:至2021年12月5日深港通正式开通五周年,累计交易金额达人民币41.9万亿元,年均增长94.5%;每日额度扩大四倍;双向持股市值不断提高,其中国际投资者通过深股通累计净买入7932亿元,持股市值1.3万亿元,占深市A股流通市值4.2%;创业板在深股通交易金额、净买入和持股市值中的占比,提升至34.9%、90%和39.6%,显示国际投资者的广泛认可。
2020年5月,央行等四部门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其中,在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方面提出了多项举措。如支持粤港澳三地机构合作设立人民币海外投贷基金、允许港澳机构投资者通过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参与投资粤港澳大湾区内地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企业、支持内地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境外投资等。
短短一年间,投融资的互联互通便展现出全新面貌:2021年9月24日,内地与香港债券通“南向通”业务上线运行,2021年10月12日深圳在港发行50亿元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这些跨境互联互通的机制推出并不断优化,使得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显著增强,也为银行业优化金融服务供给,探索金融产品创新,深化国际金融合作,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2021年9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与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等联合发布《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实施细则》。2021年10月18日首批完成报备的“跨境理财通”试点银行名单出炉,次日首笔业务落地。
短短一年以来,“跨境理财通”运行平稳,业务规模、参与人数、试点银行数量均稳步提升。据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2年10月19日,粤港澳大湾区内地试点银行累计开立“跨境理财通”业务相关账户50167个,办理资金跨境汇划15.61亿元人民币。
共同繁荣 香港成为最大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
自《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出台以来,深圳又在全国率先“开展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试点”“支持深圳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先行先试”“支持开展数字人民币内部封闭试点测试,推动数字人民币的研发应用和国际合作”等事项落地,并持续深化中。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5月末,5家试点企业集团业务量达297.9亿美元。而下一步,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政策试点范围还将进一步扩大,更多优质跨国公司企业将受益。
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去年底在第四届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论坛透露,香港已是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处理全球约75%离岸人民币结算业务。在港的离岸人民币存款超过8000亿元,占全球离岸人民币存款约60%。
这样的跨境互联与共同繁荣,在国际上没有先例。时代命题正待解答,无论单从罗湖区还是整个深圳经济特区来看,金融创新都或许是最好破题切口。在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的定位下,深圳金融未来也势必将承担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
(原标题《从罗湖看深港两地互通繁荣 深圳金融“唱”出大舞台》)
见习编辑 葛墨含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