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上镜 104 青年艺术家特辑 ③ | 马壮:图层下的集体与秩序
读特融媒实验室
2022-11-25 21:06
收录于专题:特上镜



从艺术的角度看图片

听艺术家说他们与影像的不解之缘

《特上镜》推出青年艺术家特辑

通过精选原创作品

走进各个艺术家的内心世界

看他们如何不断突破想象的边界

重塑观念,表达自我


本期艺术家·马壮




马壮,95后,奥克兰大学美术学博士在读,现居深圳。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学士,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硕士,格拉斯哥艺术学院硕士。2017年在鲁迅美术学院举办个人影像展《在红旗下》,作品《无意识群体》获学院优秀摄影奖和“1839摄影奖“优秀奖。

马壮的作品是富含多重含义的。他运用了摄影这个媒介,却又不被图像所束缚。他善于利用图层,把图像作为底色之一,然后在上面叠加很多主观的自我表达。在他的作品中,自我被无限缩小,从而指向更大范畴的无意识集体。






【似曾相识】几年前,组照片陆陆续续拍摄于马壮的家乡。恰恰就在这短短的几年,家乡的经济开始飞速发展,城镇规划的巨变,使得十几岁的他对故乡的记忆与现在完全不一样。这组照片是马壮在2017年手持胶片相机走遍了家乡,拍出了一些与记忆相符的场景,并用银盐工艺制作出来。 这组照片与他有关,与记忆有关,与家乡有关。




【家庭影集】这组作品延续马壮之前对无意识群体的研究,并在其中提取出“契约”一词作为主题。在这组作品里,他通过社会中的一些群体性行为作为案例来体现契约关系,通过20世纪苏格兰家庭相册的影像为素材对应亲情关系,并把老照片放进新时代社交媒体的模板之中,让旧照片融合到新时代的分享过程中,完成了他的二次创作。





【数码记忆】这也是马壮无意识群体摄影系列的一组作品,通过对作品进行高糊处理,让照片中的影像变成模糊的记忆。“每一个作品缘自关系美学的艺术家,都保有着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形式世界、问题意识与轨迹”,这组作品源于马壮研究生二年级时所研究的福柯、勒庞等思想家关于“无意识群体”的概念,读图时代的序幕与图片传播的全球化平台的规训,使得我们的生活成为景观式的记忆,而这种记忆不在大脑中,而在电子影像中。

【代码】马壮用代码的形式将自己的三种身份证件变成了代码,在展区,观众可以用放大镜去研究代码的含义。其实所有的身份背后都隐藏着一串又一串的代码,这也是人们身处群体之中的一种身份象征。

艺术家专访



Q: 你的创作灵感都从何而来?


马壮:我都是基于作品的主题来选择拍摄对象的,有的时候会特意外出拍摄,但大多时候都是在之前拍摄的素材库中选择符合的照片,进行二次创作。对纪实摄影进行二次创作的方式我是很喜欢的。我喜欢基于现实的图像进行改变,加入个人的记号。


Q:个人作品主要都关注哪些主题?


马壮:我觉得自己更像是一名使用影像进行表达的艺术工作者。在目前的阶段我的主要兴趣还是寻找有意义的主题,可能因为我个人性格的原因,我觉得我自己有一些“学院派”,所以我比较喜欢先找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实验,之后再进行创作。


Q:来深圳工作多久了,对深圳的印象如何?


马壮:我很喜欢深圳,第一次来深圳是在回国后的第一个月,当时是过来度假。在去年,我决定来深圳发展,我与朋友一起成立了“歪而诞”艺术工作室,一起玩艺术。


*本文图片由马壮授权提供

采写 读特记者 葛墨含(见习)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陈建中

(作者:读特融媒实验室)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