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下阅读的种子,培养阅读的力量。作为深圳读书月的重要品牌活动,为大众选好书,让精神更富足,是深圳“年度十大好书”评选十六年来不变的坚持。
近日,2022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出炉。相比往年,今年的评选结果呈现出非虚构书籍占比增大,科普类书籍表现亮眼等特点。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以专业能力与审慎精神捡拾“书海明珠”,用一份高质量阅读书单,回应大众对高质量阅读的渴望。
非虚构居多,内容“有趣+有料”
近年来,非虚构作品因兼具纪实性和文学性而受到专家重视,也收获了不少读者的喜爱。查阅此次获评书籍可以发现,十本书中,有九本是非虚构作品,唯有林白所著《北流》是一部长篇虚构小说。
参与此次评选的《澎湃新闻·上海书评》执行主编郑诗亮先生认为,非虚构作品之所以受到大家欢迎,一方面是由于国外优秀非虚构作品的大量翻译引进,国内作家在掌握非虚构写作方法论后,通过本土化实践,产生出不少优秀作者;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民众对了解事实的渴望,非虚构作品满足了大众在这方面的阅读需求。
此外,现代作家、编辑家陶亢德的《陶庵回想录》,当代西方最重要的女性知识分子之一苏珊·桑塔格的《智性与激情:苏珊·桑塔格传》等多本人物传记获评“十大好书”。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巴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周立民认为,在这些传记中既可以读到历史,也可以读懂人生,通过感触现实社会,读者能补充更多精神能量。
从内容来看,2022深圳“十大好书”既有趣又有料。
牛津大学动物学博士王大可的《它们的性》是一本观点硬核的人文科普,带领读者领略动物世界多姿多彩的性与爱;赵元任是中国现代语言学和现代音乐的先驱,《好玩儿的大师:赵元任影记之学术篇》却向读者展现了这位学术大师用影像记录生活的另一面;罗新教授所著《漫长的余生: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利用墓志等史料讲述了王钟儿漫长而又跌宕起伏的一生,以灵活生动的表达方式来叙述学术研究成果;根植深圳的自然科普类书籍《深圳自然博物馆》包罗万象,从深圳的地理、气候、到历史渊源,从生物多样性到生态系统,无所不含。
“这次书籍评选对医学、科学问题关注度越来越高,科学人文的图书比重在不断加大。”周立民总结此次获评书籍特点时说道,“值得关注的是,除了传统出版社,很多文化工作室出版策划的书籍也很有特点,不难看出,中国的出版力量逐渐多元。”
“关切社会现实、关照人类境况,选取具有较高思想性、艺术性、学术性、市场影响力的新书。”这是从2006年举办至今,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评选一直坚持的选书标准。2022年,深圳读书月再次用心为读者送上了一份优质阅读清单。
层层筛选,发现“书海明珠”
作为国内每年评选发布最早的年度图书榜单之一,深圳“年度十大好书”是兼具权威性与影响力的阅读“风向标”,不仅为读者提供了高质量阅读选择,也引领着阅读品位与精神追求。
据了解,2022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评选于今年8月正式启动,聚焦2021年10月至2022年9月中国大陆地区首次出版的人文社科类图书。100余家出版机构,1260种基础书目,历经初评复评、精读交流、终评研讨,层层甄选出最终的“年度十大好书”。
“每年我都特别期待终选环节,11月份我会稍微瘦1-2斤,今年瘦得更多。”资深媒体人、曾任豆瓣副总裁姚文坛在终评会议上打趣说道。今年的“十大好书”终评分享会在11月16日-17日召开,15位来自全国出版传媒界与阅读文化界的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展开最后的研讨与投票,在思想碰撞中淘洗出今年的十颗“书海明珠”。
“《无国界病人:在美治疗癌症3000天》这本书整观起来,像一个纪录片一样,不只是描述了经历,你看到了一个人对疾病的探索。虽然是巨大的痛苦,但是也有温情的光,有温情的爱。”姚文坛被师永刚的抗癌之路深深感动,向其余评委推介此书。
《它们的性》一书因其鲜明的科普性和人文性,吸引了众多评委的关注。“我强烈推荐这本书,它内容博大,看似在谈动物的性和昆虫的性,但实际上是在关心人的事,说着说着就说到人的两性关系上了。”书评人、作家、绿茶书情创始人绿茶高度赞赏《它们的性》,认为它的文本有活力,且叙事非常流畅,读下去像读报纸一样。
“十大好书”既是思想荟萃的产物,也是“唇枪舌剑”的结果。十五位评委以专业视角与审慎精神,让书籍的价值得到更好发掘。
“我们的评委来自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地,研究方向涵盖文史哲等诸多领域、这使得之前一些容易被忽视的书得到重视与肯定。”《澎湃新闻·上海书评》执行主编郑诗亮表示。如今,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已成为全国关注度最高、品牌性最强、影响力最大的图书评选活动之一,是名副其实的全国图书出版“风向标”。
第二十三届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
01《好玩儿的大师:赵元任影记之学术篇》
作者:(中)赵元任 摄,赵新那、黄家林 整理
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
推荐语:赵元任不仅是充满传奇色彩的大师,而且“好玩”,这无形中就奠定了本书作为他拍摄的“影记”内容之丰富性和趣味性的坚实基础。从个人的日常生活和各阶段的人生经历出发,到大师级的同时代人形成的朋友圈,以及他们遭遇的大历史,不同层次的内容尽收赵元任的镜头之中,汇聚在本书页面之上,形成一种特殊的图像叙事。从丰富性和独特性而言,本书是不可替代的,在研究价值之外,更让我们领会具体的历史和生活,让我们认识到一位好玩儿的大师和他的同时代人,领会他们穿过时代风雨追求人生美好风景的苦心和努力。(周立民)
02《陶庵回想录》
作者:(中)陶亢德
出版机构:中华书局
推荐语:陶亢德是现代知名作家、编辑、出版人,但长期不为人知。这部回忆录写于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全面地呈现了他丰富而曲折的一生。陶亢德面对往事有他的倔强,不溢美,不隐恶,无论邹韬奋、鲁迅、周作人、老舍,还是林语堂、郭沫若、丰子恺、徐訏,以及他服务或创办的《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人间书屋,都是娓娓道来,用满盈的细节,呈现了精神世界与日常生活的张力。宋希於的注解,友人、家人的侧写,组成了更为丰富而清晰的陶亢德的世界。(杨早)
03《本雅明传》
作者:(美)霍华德·艾兰、迈克尔·詹宁斯,(译)王璞
出版机构:上海文艺出版社
推荐语:《本雅明传》被誉为“英语中第一部完整的本雅明传”,用800多页的宏大篇幅,详细描绘了本雅明明显不够长的一生。作为一部人物传记,本书的叙述清晰流畅,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文化细节,也提供了宏大开阔的历史背景。考虑到本雅明这一历史人物在文化上的丰富性、独特性和跨界性质,对他的研究仍有很大的空间,而引进国内的本雅明传记尚不多见,所以本书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江晓原)
04《它们的性》
作者:(中)王大可
出版机构:新经典|新星出版社
推荐语:《它们的性》表面上谈的是动物的性,但作者处处观照的仍是人类的性和婚姻,理由是“人也是动物”。本书在文本和叙事上都进行了极为大胆和成功的探索,这实际上是一本以科普作为包装的文学作品。本书文笔极为灵动流畅,而且不时出现恰到好处的放荡之笔。从出版后读者的反应来看,这种独特的文本,往往将读者瞬间迷倒一片,让他们对作者叹为天人,这种效应对文学作品而言无疑是难能可贵的。(江晓原)
05《深圳自然博物百科》
作者:(中)南兆旭
出版机构:海天出版社
推荐语:这是一个人写给他居住了30多年的城市的一首情诗。本书作者南兆旭12年间用自己的脚一寸寸丈量深圳的山川大地,写就了这部对深圳全域自然博物的盘点之作。它以90万字,3500多张图片,以及300多件音视频文件,从文字到声音到影像,全景式呈现了深圳本土多样生态环境和生活在其中的动植物等丰饶的生命物种,动人心魄。本书不仅是一部博物百科知识读本,字里行间也蕴含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哲思,富有很强的启迪性。(李潘)
06《智性与激情:苏珊·桑塔格传》
作者:(法)贝阿特丽丝·穆斯利,(译)周融
出版机构:雅众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
推荐语:贝阿特丽丝·穆斯利的《智性与激情:苏珊·桑塔格传》,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优秀传记。苏珊·桑塔格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她对美国及全球问题的批评,可以说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良知。而这本以苏珊·桑塔格为对象的传记,同样闪烁着精神的力量和反思的智慧,其所记述之处无不显示出苏珊·桑塔格的人格追求。她的不妥协,她的敢发问,她的手术刀似的解析,都在传记的文字中有生动的呈现。书中对她人生的书写和对她思想的探寻互相呼应,而对社会的追问和对个人尊严的捍卫又贯穿在书中,这份传记因此成为不可多得的人文佳作。(尹昌龙)
07《中国金银器(共五卷)》
作者:(中)扬之水
出版机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推荐语:这是一部中国金银器集大成之作,囊括了先秦至清的金银器皿与金银首饰,着眼于造型与纹饰,究心于美术和工艺、审美与生活的关系。作者多年来致力于中国古代金银器的系统性研究,将沉睡于书典中的名目与往昔埋于地下而今重见天日的器物或重建连结。扬之水老师这套书还有两个重要意义,一是她对中国金银器的“定名”,而且,她的“定名”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公众资源,很多学者也在用她的“定名”做新的研究;其二是这套书中涉及的4000幅金银器,都是扬之水老师一一目睹和拍摄的,而不是资料型的研究。(绿茶)
08《北流》
作者:(中)林白
出版机构:长江文艺出版社
推荐语:林白在接受采访时说,“《北流》是一个容器,它可以无穷无尽地注下去”。我从这个容器里,看到了太多东西:叙事长诗《植物志》作为线索贯穿全书,诗中庞杂的南方植物恰似小说中庞杂的、仿佛自有其生命的人物;正文部分有注卷、疏卷、散章、后章、时笺、异辞、尾章,又有别册《织字》和支册《李跃豆词典》,作者大学时代所受的古籍整理专业训练,多年后竟以这种方式得到呈现;生动活泼的南方方言的大量出现,使得本就轻盈的诗性语言,又沾染了迷人的地方色彩……这不是一部易读的小说,却是一部难得的小说。从北流这么一个小小乡镇,读者可以看到整个世界。(郑诗亮)
09《漫长的余生: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
作者:(中)罗新
出版机构:理想国|北京日报出版社
推荐语:一份墓志铭,我们得以窥见一个人的一生。罗新教授颠覆传统,眼光向下,从墓志铭、北史、魏书这些史料当中进行细节对照、挖掘,将纷繁复杂的大时代赋予一个小人物身上,从北魏宫女王钟儿的一生我们窥见了缝隙里普通人难被照亮的精神世界。这种“自下而上”的历史写作尝试在传世史料和出土文献之间观察普通人具体而微的反应,开创了生命史写作的新范式。(马培杰)
10《无国界病人——在美治疗癌症3000天》
作者:(中)师永刚
出版机构:人民文学出版社
推荐语:师永刚写了一部自己不愿意写的书,他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他帮助许多癌症病人看见路,找到希望。作为资深媒体人,他围绕癌症这个话题,用自己十年的抗癌经历,用克制又真实的文字,不断追问怎么就医,怎么活下来。此书不只是一个私人抗癌史,也是一份癌症患者的就医指南,或者参考。它书写癌症病人的众生相,是一份群体的共同求生,是病人和医生、家属和爱心人士的并肩作战,也是中外癌症治疗的积极探索。它像一部刻骨铭心的纪录片,他们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在苦难里看见人性的暖,看见生命的光。(姚文坛)
(原标题《以优质书单回应优质阅读需求 走进2022深圳“年度十大好书”》)
编辑 王子烨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钟诗婷 三审 余晓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