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个中小城市人均GDP超2万美元

深圳特区报驻京记者 李萍
2022-11-19 17:21
摘要

11月19日,《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编撰委员会、国信中小城市指数研究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中小城市绿皮书: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22)——共同富裕目标下的中小城市发展》。

11月19日,《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编撰委员会、国信中小城市指数研究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中小城市绿皮书: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22)——共同富裕目标下的中小城市发展》,并指出,我国中小城市经济实力持续提升,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该绿皮书认为,中小城市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行政层级。2020年,我国2634个中小城市行政区域面积879.36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的91.60%;常住人口11.91亿人,约占全国的84.47%;地区生产总值75.79万亿元,约占全国的74.77%。

该绿皮书指出,作为全国中小城市的领头羊,43个GDP超千亿元县市,以约占全国0.3%的人口,在全国0.15%的土地上,创造了全国6.17%的经济总量。其中有8个县域GDP突破2000亿元大关。昆山和江阴都超过4500亿元,张家港首次超3000亿元。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三个县级市已称霸榜单前三名18年之久。

在GDP千亿俱乐部中,34个位于沿海地区,9个位于内陆地区。从省份分布来看,江苏占17席,比重近四成;浙江占9席,有2个县市进入前十名;福建占5席,山东占3席,其余省份席位较少。可以说,长三角地区是诞生千亿县的“沃土”。一方面,该地区交通便利,在近一千年以来一直是经济繁荣之地,商业底蕴深厚,改革开放后这些特点得以充分发挥。另一方面,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城市层级结构最为合理的城市群,群里各中小城市产业特色鲜明、区域分工合理。

该绿皮书称,全国百强县市、百强区、千强镇是中小城市发展的典型代表,在引领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导向作用。如“国际纺织之都”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中国建筑之乡”江苏省启东市、“中国药都”江西省樟树市等。这些中小城市基于良好的区位条件、鲜明的产业特色,积极探索正确的发展路径,在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进程中走在了前列。

与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并存的一个突出现象是,中小城市内部发展差距明显,大多数中小城市GDP少于500亿元。与此同时,经济发展越好的中小城市还伴有工业发展越充分的特点。分别选取新注册企业数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作为衡量市场活跃度和发展潜力的指标。经济发展越好的城市,市场活跃度和市场潜力值越高,这类城市新注册企业数较多。另外,这类中小城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相对更高。

该绿皮书还指出,2020年全国有44个中小城市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经济实力不可小觑。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一般把“人均GDP超2万美元”(美国的30%左右)作为发达经济体的门槛。按当年美元兑换人民币汇率计算,2020年全国有44个中小城市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这意味着覆盖全国2943万人口的44个城市,已经达到发达经济体的水平。

此外,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小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也逐步提高。《中国县域统计年鉴(2021)》数据显示,2088个县域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从2012年的4.4万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9.4万亿元,基础设施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普遍提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2012年的17万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42万亿元,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原标题《中小城市绿皮书:我国中小城市经济实力持续提升》)

编辑 黄力雯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钟诗婷 三审 范京蓉

(作者:深圳特区报驻京记者 李萍)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