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学人·南书房夜话”第十季正式开讲,为市民讲述“泥与火的文明”
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焦子宇 实习生 张怀方
2022-08-29 21:49

瓷,源自泥土,塑于人工,淬于水火,经过敲打、清洗、配比、风干、火炼等几十道工序,把大自然赐予的原料幻化成了新的物质,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瓷器记录着每个历史时代的兴衰变迁,承载着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气质和如有天成的匠心技艺,是中华民族文化与文明的见证,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弘扬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市民读者艺术鉴赏水平,8月27日,由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深圳图书馆联合主办,深圳市宣传文化基金资助,深圳商报作为媒体支持的“深圳学人·南书房夜话”第十季活动正式启动。本季定位为“泥与火的文明——中国古陶瓷文化艺术精品课”,当天首场活动邀请到复旦大学特聘研究员、深圳市委党校原副校长刘申宁,为读者解析“元明时期瓷器的几个问题”。

启动仪式上,深圳图书馆副馆长肖容梅致辞介绍,“深圳学人·南书房夜话”自2014年启动以来,已历经8年9季,成功举办145场讲座,共有250余位专家学者应邀走进南书房,先后围绕儒学、诸子百家、古典文学、古典诗词、历史文化等授课交流,线下参与读者达1.3万人次,线上参与超过100+万人次,深受市民大众喜爱支持,成为深圳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学术沙龙。本季精品课程共16讲,将邀请深圳及国内知名陶瓷研究学者作为“主讲团”,包括复旦大学特聘研究员、香港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原深圳市委党校副校长刘申宁,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研究院陶瓷研究所所长吕成龙,原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所长任志录,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长江建新,深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刘涛,深圳博物馆副馆长郭学雷,望野博物馆馆长阎焰等。他们将带领市民读者赏析陶瓷之美,探寻陶瓷背后的故事,领略中国陶瓷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据了解,本季课程内容主要涵盖唐宋至元明时期陶瓷发展史,有各种代表瓷器如汝瓷、青花瓷,陶器如唐三彩,有不同的瓷器类型诸如花瓶、茶器、蒲石盆等,再到珍珠地、金银错瓷器纹饰制作工艺,内容十分丰富,既有陶瓷鉴赏知识的科普干货,又有其背后蕴藏的历史文化和趣味故事,希望为广大市民普及古陶瓷文化,同时为古瓷爱好者拓宽视野并带来新的启思。

启动仪式结束后,刘申宁带来了主题为“元明时期瓷器的几个问题”的首场讲座。他介绍,所谓的国宝元青花所采用的青料来自西域,也就是今天伊拉克和伊朗这些地区的钴原料、钴矿料,这是和铁矿共生的一种矿,由于发现这种矿的人叫苏麻离,故此称它为苏麻离青。这种矿料在元代传到了中国,到了景德镇就烧出了今天为之骄傲的元青花。

“元代虽然存在时间很短,但是元朝创造了青花、祭蓝,烧出了釉里红、祭红,创造了青花釉里红、沥粉、开窗、雕塑,这都是元代非常了不起的艺术杰作,而我们今天对这些问题理解太少。”刘申宁认为,如果我们做的研究足够,那么可以专门写一部元代陶瓷史,它要比明清两代的陶瓷史更加辉煌。

当下鉴于疫情影响,为进一步提升活动影响力与辐射力,让更多不能亲临现场的读者朋友、文物古瓷爱好者也有机会聆听精品课程,本季活动深图将全程通过深圳图书馆视频号、深图微博、深图B站等多个平台同步直播,本次首场活动还在“深广电第一现场”全媒体平台直播,当日线上线下总参与人数近8万人次。

精品课程将于每周六晚7点在深图南书房开讲,欢迎市民读者朋友们持续关注、踊跃参与,一起循着古陶瓷之光,开启一场文化艺术之旅,在泥与火的文明中,感受泱泱华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脉动。

(图片由深圳图书馆提供)

(原标题《“深圳学人·南书房夜话”第十季正式开讲》)

见习编辑 刘悦凌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关越 张玉洁

(作者: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焦子宇 实习生 张怀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