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在2022西丽湖论坛开幕式上,深圳零一学院、深圳科创学院揭牌。两所秉承全新办学机制,旨在挖掘和培养顶尖创新创业人才的新型学院,将给深圳创新发展带来怎样的“化学反应”,又将如何成为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摇篮”,引发众多关注。
11月17日,记者分别连线深圳零一学院、深圳科创学院,围绕两所学院的办学理念、培养机制、未来目标等问题进行了采访。两所学院均表示,深圳具有强大的“市场基因”“创新基因”,是实现梦想最好的地方。
来深圆梦——打造独特创新教育生态
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零一学院创始院长郑泉水和深圳的“结缘”,要从4年前说起。“结构超滑科学技术研究是一个非常新的技术,当时应用场景还不算多,但深圳具有超前眼光,联合清华大学创建了全球第一个结构超滑研究机构。”郑泉水来深担任所长,发现这里拥有“全世界同行都非常羡慕的设备和条件”。
在一直潜心科研的同时,多年在清华大学任教的郑泉水,一直期待用创新的方法挑选出极富创新潜质的青少年学子,并帮助他们找到自己最擅长做的事情。他说,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简称“清华钱班”)做了十几年,相当成功,再往前突破就需要相当大的制度创新。此外,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该要让更大范围的学生享有这样的教育机会,“我觉得深圳就是一个特别理想的地方”,郑泉水说。
在人才培养的理念上,深圳科创学院发起人、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和郑泉水可谓不谋而合。
“深圳创新氛围浓厚,加之完整高效的供应链体系,形成了独特的创新创业优势。”李泽湘说,很多从港科大出来的创业公司都在深圳取得了成功,这让他对深圳的认识不断“刷新”,更对深圳的人才培养充满了关注。
在李泽湘眼中,优秀的人才必须有好奇心、喜欢不停折腾。他在和学生上课时,讲述过大疆创始人汪滔的往事,“当时在珠穆朗玛峰进行无人机试飞,因为天气太冷,无人机多次摔了下来,但汪滔都能在最短时间内让无人机重新飞起来。”李泽湘说,他当即告诉汪滔,“不管你考多少分,这门课你过了。”
打造全新机制的创新型学院,这是一个挑战,但对于李泽湘和郑泉水来说,不过是结合自身多年经验,打造独特创新教育生态的一个精彩开局。
创新机制——探索培育顶尖人才的全新可能
如何自主培养顶尖的创新人才?如何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两所学院分别做出了创新探索。
深圳科创学院致力于探索全新机制的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植根于一线创新企业真实应用场景的体系化创业教育。
在李泽湘看来,这不同于现有高校体系内设立的创新创业学院,不受传统体制机制的约束。同时,学院的性质不同于孵化器,由于面向的学员主要是大学生,学院把教育学生作为重要任务,同时也注重引导学生走上创业之路。
学院从产品思维、技术支撑、创业素养和产业链等领域全方位赋能,帮助有潜力的年轻人找到项目方向、完成产品定义、组建创业团队,快速将年轻人带上创业轨道,并持续推动项目落地与成长,成为科创经济的驱动力量。
深圳零一学院则打破直接引进一批顶尖导师为起始的传统模式,以发掘和汇聚天才、奇才等“X”型学子为切入口,以X型“学子+问题+导师”三要素聚变和“X”型导师群形成的“非共识”评价生态为两大关键抓手,利用深圳和粤港澳大湾区独特的创新生态,扩展学子年龄段,扩大选才范围,吸引和汇聚更多人才成长资源。
“这种平台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这个机构本身就是从0到1的突破,它的使命是把全中国甚至全世界X型的学生,那些开放创新、追求自己梦想、敢于挑战的学生,汇集到深圳来。”郑泉水表示。
对此,深圳零一学院有一套独特的人才选拔机制,完善清华钱班探索出的五维人才评价模型,通过内生动力、开放性、勇气和毅力、智慧、领导力五个维度来去评价人才。在这其中,郑泉水表示,内生动力最为重要,占考察比重大概为40%;开放性、勇气和毅力各占20%,剩下的两个各占10%。在他看来,点燃学生内心在科学道路上的激情是最为重要的。
深圳零一学院的学生们在进行科研项目创新实践
期盼未来——开启“双区联动”全新发展模式
未来的创新方向在哪里?深圳科创学院坚持的,不是商业模式的创新,也不是跟随式的创新,而是产品原创性创新。学院设置项目中心,深入探索智能驾驶、智慧健康、智能建造、智慧生活等领域。对于为何选择这些领域开展重点创新,李泽湘说,“这些领域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有助于推动传统产业进行转型升级,既能满足社会刚性需求、也有利于发挥深圳强大的供应链资源优势。”
深圳科创学院的学生正在开展学习实践
据他透露,围绕这些领域,深圳科创学院的学员们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掌握了产品创新的基本能力,也通过市场调研发现了“痛点”问题,如今通过整合外部供应链资源,以及新技术应用,已顺利打造了一些创新产品的原型,“相信随着时间的推进,他们会有更多的成绩展现出来,我很期待!”李泽湘表示。
郑泉水同样对深圳零一学院的未来充满期待。随着零一学院总部落地南山,学院将开启“南-坪”联动的全新发展格局。未来,零一学院将依托南山总部,汇聚全球创新“X”型导师,引入科技战略型和企业挑战性“X”型问题,点燃全国各地“X”型零一学子的创新激情,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X³-聚变”平台和开放创新生态。同时,将强化坪山基地,与一线企业共建实验室,构建产业生态,鼓励师生共创,实现从零到一的创新,孵化颠覆式创新技术平台。
郑泉水表示,“我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真正把人培养成材、为社会做出贡献,这样不仅个人很幸福,也能促进社会发展。深圳就是实现这一梦想最好的地方。”
编辑 姚静霞 二审 汪新林 三审 朱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