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鸟保护“十佳案例”发布,这6种水鸟都曾邂逅深圳
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秦绮蔚
2022-11-12 16:14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期间,作为重要边会之一的“全球迁飞区水鸟栖息地保护论坛”日前以线上方式举办。“中国水鸟保护十佳案例”同期发布。记者近日从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林业局)获悉,案例涉及的青头潜鸭、勺嘴鹬、黑脸琵鹭、中华秋沙鸭、斑尾塍鹬、东方白鹳6种鸟类,都曾与候鸟迁飞通道上的深圳结缘,留下过观测记录。

“中国水鸟保护十佳案例”。(图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湿地和候鸟保护使珍稀濒危种群数量回升

鸟类迁徙是候鸟在繁殖地与越冬地之间沿相对固定的路线定期往返的习性。全球共有9条候鸟迁飞通道,途经中国的有4条,从东至西分别是西太平洋候鸟迁飞通道、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中亚候鸟迁飞通道和西亚-东非候鸟迁飞通道。深圳、香港所处的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每年约有210种5000万只水鸟往返于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

为了更好保护候鸟迁飞通道,中国认定了29处国家重要湿地和1021处省级重要湿地,建设了2200余处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和为数众多的湿地保护小区,几乎涵盖了候鸟迁飞通道上所有的关键节点。其中,香港米埔内后海湾为国际重要湿地,广东内伶仃岛-福田自然保护区为国家重要湿地。得益于中国对湿地和候鸟的大力保护,很多珍稀濒危种群数量得到增加。

全球候鸟主要迁徙通道。(图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中国水鸟保护十佳案例”发布

众多水鸟是长距离迁徙鸟类,生活环境跨越多个国家和地区,一旦越冬地、停歇地或繁殖地中的某处出现保护缺失,就会让迁飞通道上其他地区做出的努力付诸东流。

为此,参会嘉宾一致认为,保护全球候鸟迁飞通道需要全球协同,需要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努力。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鹤类联合保护委员会、国际鸟盟、保尔森基金会、世界自然基金会、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红树林基金会等分享了参与全球保护的经验与做法,交流国际国内水鸟及栖息地保护实践。

论坛期间,发布了“中国水鸟保护十佳案例”,总结了中国加入《湿地公约》30年来的水鸟保护主要成就,入选十佳案例的水鸟包括青头潜鸭、朱鹮、白鹤、勺嘴鹬、黑脸琵鹭、中华秋沙鸭、中华凤头燕鸥、东方白鹳、斑尾塍鹬、黑颈鹤等十种。其中6种与深圳、香港结缘,留下观测记录。

勺嘴鹬。(图源:深圳红树林基金会 孙莉莉)

勺嘴鹬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尤其是滨海湿地的旗舰物种,也是地球上最高濒危等级-极危(CR)的鸟类之一,全球不足200对。勺嘴鹬面临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全球气候变化、非法猎捕等威胁。为进一步加强其保护,2018年底,深圳红树林基金会与北京林业大学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联合启动“拯救勺嘴鹬”项目,2019年4月倡议成立亚洲第一个勺嘴鹬保护联盟,具有重大保护和象征意义。

深圳福田红树林保护区的黑脸琵鹭与其他候鸟。(图源: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黑脸琵鹭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国际濒临灭绝的极危保护对象,被称为“鸟类中的大熊猫”。经过不懈努力,黑脸琵鹭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的300只增加到“黑脸琵鹭全球同步普查2022”统计到的6162只,是过去10年来第9次刷新纪录。其中深港相连的深圳湾(后海湾)湿地现为黑脸琵鹭全球第三大栖息地。

捕食中的黑脸琵鹭。(图源: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体重只有300多克的斑尾塍鹬是长途飞行健将,除了少数一口气飞抵南半球越冬地方,它们中的一些也会选择迂回路线,在途中停留补充能量,深圳湾(后海湾)就是它们的重要驿站之一。一只被科研人员装了跟踪装置的斑尾塍鹬前从阿拉斯加出发,历时11天到新西兰,总共12200千米的不间断飞行距离刷新了2007年它同伴创造的世界纪录。

青头潜鸭有着暗青色的头颈部、白色的眼珠、赤褐色的胸、白色的尾下覆羽,目前分布区域分散,且种群数量极其稀少,2012年起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里被定为“极危”,在中国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青头潜鸭1990年1月、2012年底2013年初曾经在深、港湿地有记录。

东方白鹳是大型涉禽,为鹳形目鹳科鸟类,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近年来,东方白鹳陆续光顾广东部分地区,包括广州南沙湿地、深圳福田红树林、湛江雷州红树林,一般以单一个体形式出现,数量极为稀少。

中国候鸟迁飞通道保护网络成立

本次论坛倡议成立中国候鸟迁飞通道保护网络,并发布《中国候鸟迁飞通道保护网络倡议》。

倡议提出:一是推动候鸟迁飞通道湿地和水鸟保护主流化。开展候鸟迁飞通道内湿地和水鸟保护空缺与优先区分析,制定保护策略和融资计划。广泛宣传《湿地保护法》《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等政策法规,推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的水鸟栖息地修复示范工作。

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东方白鹳。(图源:雷磊)

二是规范候鸟迁飞通道湿地与水鸟调查监测。制订候鸟迁飞通道水鸟和栖息地调查与集成技术方案,组织开展水鸟同步调查和各类专项调查,搭建水鸟和栖息地数据库,定期发布调查报告,数据库对公众开放。

三是开展候鸟迁飞通道栖息地从业人员能力建设。对国际重要湿地、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等保护地从业者开展技术培训。开发候鸟迁飞通道能力建设培训包。

四是促进候鸟迁飞通道经验交流、分享和意识提升。总结候鸟迁飞通道保护经验和案例并在国内外分享。开发候鸟迁飞通道自然教育读本,开展教育活动。组织开展全民观鸟、青年训练营等活动,提高公众的湿地与水鸟保护意识和技能。

五是创建候鸟迁飞通道人鸟友好型社区及产业。发动社区参与湿地和水鸟保护,建立湿地自然学校、社区自然中心、工作坊。开展社区共管、水鸟友好型的种植养殖业、畜牧业和生态旅游业等试点。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秘书长武明录表示,迁徙鸟类的保护需要公众的参与和全社会的支持。其中最重要的是,公众的鸟类保护意识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公众积极参与鸟类保护当中,成为鸟类保护的重要力量。

(原标题《中国水鸟保护“十佳”曾有六种飞过深圳》)

见习编辑 陈丽玲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詹婉容

(作者: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秦绮蔚)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