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创世界一流“全场景智慧深圳”

读特记者 周雨萌 文/图
2020-07-28 08:54
摘要

40年不惑、40年奋进、40年的深圳正年轻、正当时。

引言

40年不惑、40年奋进、40年的深圳正年轻、正当时。

40年,深圳不仅从小渔村发展成为大都市,更在鼓舞一代人的“敢为天下先”的特区精神下快速成长,从数字经济到创新文化;从营商环境到发展潜力,深圳缔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为中国和全世界塑造了全面赶超、全面现代化的城市样本。

全国率先实现5G全覆盖、数字经济产业规模居全国首位、研发投入GDP占比居全球前列、市场主体数量全国第一、城市综合竞争力全国第一、年均新增人口全国第一、全国首个 “秒批”“一窗通”均诞生在深圳······

40年来的奋进,深圳已经成为世界领先的智慧之城和创新之城,探究原因,一方面在于深圳这片沃土滋养壮大了一批注重基础创新的世界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同时,这些基础创新又在反哺和助力深圳的应用创新,实现双轮驱动。另一方面,在深圳,“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形成的良性互动,让市场经济生机勃勃,也让深圳不断涌现的创新技术发挥出最大效用,并在这片土地上得到了最快最好的应用。

未来,深圳将紧抓“双区”建设的重大机遇,继续携手科技企业通过一系列领先的创新技术和融合技术,赋能各个产业、各个领域实现全场景智慧,开创世界一流的智慧深圳新高度。

做世界一流的智慧深圳

7月22日,深圳市政府在新基建专场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了这样一组数据:深圳首批新基建项目总计95个,总投资达4119亿元;深圳市8月底将累计建成5G基站4.5万个,7月底将实现5G网络全市覆盖;宽带普及和光纤入户建设处于国际先行梯队,其中,固定宽带人口普及率51.5%,光纤接入用户占比达94.2%,且多功能智能杆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深圳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约占全国的1/6;深圳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建设和发展水平均保持领先。

深圳市政府副秘书长吴优表示,深圳具有“基础研究+企业研发”的创新“双引擎”,并攻克了一批新基建的关键核心技术。

作为全国“最互联网城市”,深圳具有全球最完备、响应速度最快的电子信息产业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水平保持国内领先,拥有华为等一大批实力强劲的行业龙头企业。在此基础上,深圳通过攻克和应用一批新基建关键核心技术,赋能各个产业、各个行业和领域实现了数字化转型升级,并为推动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和争创世界一流的智慧深圳提供了重要支撑,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深圳政务云——

让数据奔跑带动城市奔跑

在深圳,市民办事可以通过城市信息共享APP等平台一揽子找到人社局、教育局、民政局、财政局、交通局、水务局、审计局、气象局、税务局、档案局等所有你所需要的政府单位的办事资源。

在深圳,政务服务、应急管理、安全管理、财政信息、金融监管、城建档案等跨部门、跨领域的所有数据也都在一个平台上奔跑,并且资源共享、统一管理、统一运维。

2019年,深圳政务云项目开始启动,主要建设内容为建设深圳市统一云管平台,对外提供统一运营门户,为各局委办提供线上资源申请和业务管理。深圳大数据中心按照“集约高效、共享开放、安全可靠、按需服务”的原则,以“云网合一、云数联动”为架构,构建“1+11+N”开放兼容的统一政务云平台,承载各市直部门的政务业务系统,形成一个全市政务云平台、N个特色部门云、11个区级政务云平台的总体架构,实现资源整合、管运分离、数据融合、业务贯通。深圳市政务云基于华为云Stack解决方案,通过云管理平台实现市政务云与省、区的对接,实现统一管理,基于政务外网,实现市与区的相互资源共享。

今年,深圳在智慧政务方面发展的目标是:建成“国际一流、国内一流”的双一流政务云,支撑深圳数字政府和新型智慧城市未来建设。

深圳交通——

让出行不再拥堵、可以预见

与国内外所有大城市一样,深圳也面临着交通拥堵的痼疾。在全市道路里程只有600多公里、拥有2000多万的人口的深圳,全市汽车的保有量高达352万辆,平均每公里的车辆密度为530辆,位居全国首位。然而,在此背景下,深圳的交通管理能力却始终处于全国先进行列,在2017年召开的全国城市道路安全管理现场会上,更在全国推广、复制了深圳的成功经验——它就是深圳交警以社会共治大数据思维推动现代警务机制转型,围绕“法制化、精细化、智能化、规范化”开展了系列业务创新,例如全国首创的拉链式同行、潮汐车道等。

2017年,深圳交警与华为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合作,建立了联合创新实验室,联合创新共建“城市交通大脑”。

在华为云+AI等技术的支持下,深圳交警建立了道路动态监控体系,通过车牌识别、油站车牌识别等系统,以视频方式检测交通流量,准确率达到了95%;每月采集过车数据约7亿条,同时整合内、外部78个系统数据库近40TB的数据,有力支持交通大数据的拥堵分析和优化方案。此外,深圳交警大数据研判平台实现了对卡口数据运算的秒级响应,基于对车辆外观特征识别的二次识别技术,日处理图片能力达到1000万张,对于违章图片的识别达到95%以上。深圳交通监控视频里的车流还能实现秒级感应识别,并实时进入到大数据系统进行交通流量分析,使高峰时段车辆通过的平均延误时间减少了15%-25%,大大缓解了交通堵塞的压力。

城市治理——

通过联动实现可看、可用、会思考

智慧城市离不开城市治理,数字技术就像是为城区治理注入了数据灵魂,面临错综复杂的治理环境,数字化手段能够帮助城区管理者抽丝剥茧,从海量数据中提取关键信息,最终实现城区乃至城市的全场景实时化和可视化、城市管理决策协同化和智能化。光明是深圳市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2018年,光明区政府就研究制定了《“智慧光明”总体规划(2018-2022年)》,旨在通过“智慧光明”建设,将光明区打造成为“深度感知、数据驱动”的智慧城市标杆地区。

在华为的协助下,光明区成功搭建起“智慧光明”的总体架构,即“三网络四平台、三门户两中心”。同时,通过接入深圳市政府管理服务智慧中心,光明区运营管理中不断引入市各业务部门系统及数据,将辖区内各部门数据系统打通,组成了区委、街道办事处、社区服务点三级联动体系,平战结合,区镇联动,极大提升了综合服务能力和应急管理能力,目前光明区已经成功建起智慧光明管理服务指挥中心。

在一次红色暴雨预警事件中,光明区有两辆小汽车发生碰撞、暴雨引发道路内涝、有人被困车内,在此情形下,光明区值班室工作人员接到警报后,通过值班系统在核实了警报的真实性后,将警报群发给区值班领导,领导接到信息后,立即通过智慧管理服务智慧中心系统,第一时间通知了街道及区水务、应急管理局、消防、公安、交警等部门开展先期处置工作,从而实现了跨部门联动,成功做到及时的抢险救灾。

成为世界一流智慧城市的密码是什么?

打好地基、做厚底座、共创全场景智慧

事实上,这样的智慧化成果在深圳不胜枚举,那么,深圳成为世界一流智慧城市的密码是什么?

作为长期致力于政府和企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的科技企业,华为在探索智慧城市建设及产业赋能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实战经验。目前,华为正在为深圳市构筑智慧城市的顶层架构,支持深圳持续发展城市基础设施、产业与商业环境的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

华为公司高级副总裁、云与计算BG总裁侯金龙认为,以人为本,从数字化迈向全面智慧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实现“全场景智慧深圳”的关键要素可以概括为:1个中心和4个发展。一个中心是以“人”为中心,也包括企业以及其他城市服务的对象,未来的城市服务需要从以“推动经济增长”为核心到以“关注人、企业的需求”为核心。四个发展,即:基础创新、融合技术、普惠AI以及产业生态。

基础创新是衡量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标志,基础创新的突破将能够带动城市一大批产业发展,基础创新的投入至关重要;未来一定是一个政府、企业、个人协同共创智慧深圳的模式,只有产业生态繁荣,才能支撑起未来的长久发展,发展智慧产业生态;人工智能是实现全场景智慧的核心关键技术,而普惠AI将是必要条件,只有实现了的普惠AI,人工智能才能够在城市中繁荣发展;数字化时代不是一个单一技术发展的时代,而是多种技术相互融合的时代,要重视融合技术的发展,这将会为全场景智慧深圳的建设提供极大的加速度。

基础创新的深度将决定“全场景智慧深圳”的高度

基础创新包含了5G、AI、先进存储、柔性显示等基础技术能力。全场景智慧时代最为重要的,是要做厚新型基础设施,底层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打好了基础,做厚了底座,各种智慧应用才能够在这个基础之上蓬勃发展。而新基建无疑将极大推动中国城市迈向全场景智慧时代,新基建的核心是“基”,基的核心是联接+计算 ,这就是我们说的全场景智慧时代的黑土地。

应该说,深圳在基础创新领域有着先天的技术优势。

在5G技术方面,深圳本月底将成为全国首个实现5G全覆盖的城市,8月将完成全市4.5万个基站建设,在全国率先实现5G基础设施全覆盖和独立组网,5G+远程操控、5G+无人机、5G+机器视觉、5G+无人驾驶等融合创新技术正如雨后春笋般复苏和发展,从而带动深圳的产业升级跃迁。

在深圳某工业园区,基于华为云+边缘智能+5G技术、联合伙伴端侧智能设备基于端边云架构,提供5G智慧解决方案,可以为园区客户提供综合安防,AR辅助决策、机器人服务等综合解决方案,实现园区全方位智能化管理。例如机器人巡逻,安全是智慧园区建设的重点,传统园区安全通过固定摄像头监控,配合人工巡逻,但受限于保安的经验和摄像头的覆盖情况,无法全面实时的感知园区的安全事件,通过5G智能机器人巡逻,能够实时回传高清视频并结合云上视频AI算法,实现园区异常人、车、事件的全面感知和实时响应。

在智能计算和智能数据存储方面,华为打造的鲲鹏和昇腾两大基础芯片正在助力产业升级中实现突围。2019华为全联接大会上,侯金龙提出了“一云两翼双引擎”的鲲鹏计算产业布局。“一云”是华为云;“两翼”是智能计算业务和智能数据与存储业务;“双引擎”则是围绕“鲲鹏”与“昇腾”打造的两个基础芯片,其中,鲲鹏代表通用算力芯片,昇腾代表AI算力芯片,近年来,华为一直在积极打造和建设鲲鹏生态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生态协同将决定“全场景智慧深圳”的宽度

未来的全场景智慧深圳将是政府,企业,个人各方力量共创的智慧深圳,发展智慧产业,推动政企的智能升级,繁荣智慧生态将是全场景智慧深圳建设的关键举措。

过去几年,在深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华为与深圳各级政府在鲲鹏、昇腾、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诸多基础产业领域开展了全面的合作,共建创新中心,共同打造智慧产业的生态,从而为深圳四大支柱产业、五大未来产业、七大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与加速度。

华为在去年也推出了沃土计划2.0,未来五年投入15亿美金,发展产业生态;我们希望未来和深圳市政府,社会各方一起共同做大深圳的智慧产业,繁荣智慧生态,加速智能升级,真正实现各方的共创,共赢,共同推进全场景智慧深圳的建设。

2019年12月,由深圳市政府与华为共同设立的鲲鹏创新中心在深圳湾科技生态园正式启动,面积近5000平方米,其主要包括鲲鹏产业展示中心及生态服务业务区两部分。鲲鹏创新中心将努力建设成为深圳乃至全国鲲鹏生态体系的策源地、应用示范的先行区、标杆成果的转换器及创新驱动的发动机,切实为深圳的“双区”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今年1月10日,深圳市鲲鹏政务云应用创新实验室揭牌。实验室以推动政务信息系统的创新发展、提升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为使命,以鲲鹏处理器为核心、昇腾AI处理器为加速器,目标是打造深圳市乃至全国政务信息化领域的“创新示范中心、前沿研究中心、适配验证中心、标准规范中心、应用推广中心”,并成为推动“数字政府”、智慧城市以及鲲鹏生态建设相互融合的重要平台。

让AI普惠 是达成“全场景智慧深圳”的关键

AI是全场景智慧深圳的核心,人工智能最终将走向公众服务。华为和深圳在过去围绕人工智能开展了全面的合作,打造了智慧机场、智慧交通、智慧水务等多个AI场景。截至2020年6月底,华为云EI可提供60款人工智能服务(平台类、视觉类、语音类、决策类),160项功能(平台功能、APIs,行业预集成方案),是一种面向行业领域的综合AI能力。目前,在交通、供暖、地理、水务、水利、医疗等场景提供高效的资源调度与配置,解决更多城市难题,让效率提升、能耗降低、绿色环保可以期待等。

但是同时当前AI的发展仍然面临问题与瓶颈:一是,AI需要大量的计算,才能够提供普惠AI的算力资源稀缺,这就导致AI还无法大规模普及;二是AI的技术门槛高,需要综合知识,我们通常会看到行业专家不懂AI,AI专家不懂行业之类的矛盾,影响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

对此,未来政府、头部企业可以在面向城市提供公共普惠AI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使得AI能够用得起、用得好,极大促进各行各业引入人工智能,加速城市的全场景智慧化的发展。

在工业领域,通过与石油、合成纤维、煤焦化行业的合作中,华为云EI已帮助油石油企业在气层识别上花费的时间降低了70%,合成纤维企业的客户需求匹配率提高了28.5%,煤焦化行业利润率提升了16.6%。在交通领域,基于华为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与交通行业专家经验深度融合,提供交通流量画像,交通诊断,区域协调信控等功能,应用于城市道路交通控制与优化场景,降低交通管理成本,提升城市通行效率。在金融领域,能够驱动金融业主体体验创新、构建金融智慧网点、加速银行业务场景化、从而打造全场景金融生态等。

技术聚变 是“全场景智慧深圳”商业裂变的加速器

深圳已成为中国5G建设的排头兵,致力于建设世界级5G之城;5G网络的建设只是起点,更为重要的是使得5G,云,AI等技术融合发展,产生技术聚变,从而带动商业的裂变,带动一批基础产业的升级跃迁。

比如:无人机行业到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超过700亿美金,全球视频监控摄像机产业到2025年将达到450亿美金,无人驾驶产业到2025年将达到2000亿美金以上的规模,所有这些产业随着5G,云,AI技术的出现都将发生巨大的变革,谁最先掌握了技术变革的脉搏,谁就会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占据主动,

5G,AI,云技术综合应用与发展将给深圳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积极发展5G+云+AI融合创新基础产业,新兴产业,将会为全场景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无法想象的加速度。

从数字化走向全场景智慧化,40年的深圳经济特区已经走在了路上,为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城市继续砥砺前行。

(作者:读特记者 周雨萌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