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巨变那布村:与“罗汉松”式的生活说再见

读特记者 罗实宜 通讯员 聂朦 文/图
2020-07-27 15:00
摘要

在那坡县,“高山上的罗汉松”不仅指树,常常也指人——苗族村屯里那些贫困家庭的小孩

在广西的大山深处,有一种罗汉松,清雅挺拔、雄浑苍劲,一直被视为生命力顽强的象征。在那坡县,“高山上的罗汉松”不仅指树,常常也指人——苗族村屯里那些贫困家庭的小孩。为什么这么叫?“他们一年四季光着屁股,不穿衣服,既耐寒又耐旱,就像罗汉松那般顽强。”那坡县百省乡乡长罗泽慧说。

光着屁股的小孩

2018年初,罗泽慧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这些“罗汉松”。那时,她刚刚就任百省乡乡长,一走进那些隐藏于大山深处的苗族村屯时,便立刻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一间破旧屋子,真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除了一方灶台、一口铁锅,几乎什么也没有。床是用砖块和木板拼成的,蚊帐、被子统统都没有,小孩子光着屁股在屋子里走来走去。”

百省乡那布村过去的老房子。

“为什么不穿衣服呢?”记者问道。罗泽慧尴尬一笑,接着说:“一是因为穷,再一个,我们这里缺水,小孩子如果不小心尿在身上了,洗衣服是个麻烦。因此,大人就干脆不给他穿衣服,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大冬天也是如此。”

罗泽慧介绍,今年已经小学四年级的那布村小孩吴进锋就曾是“罗汉松”的一员。他的父亲长年酗酒、体弱多病,在2019年初离开了人世;身为越南人的母亲,在父亲去世后便把他带回了越南,幼小的吴进锋于是换了个地方,继续像“罗汉松”一样地活着。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罗汉松”穿上衣服,进了学堂,接受现代教育。

越来越少的“罗汉松”

“罗汉松”的比喻看似生动形象,背后却满含辛酸。所幸的是,东西部扶贫协作给这些大山里的孩子们带来了希望。

“这几年,东西部扶贫协作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做了大量工作。”罗泽慧说,2018年初龙岗区以百省乡那布村水弄一社、二社为先行试点,帮助深度贫困村屯实施危旧房改造项目,并大力推进村内巷道硬化和基础设施提升;2019年,粤桂扶贫资金下达百省乡555.2万元,主要用于那布村、面良村175户贫困户的危旧房改造;2020年,1200多万粤桂扶贫资金再次投入那布村和面良村,用于其巷道硬化、排污沟工程建设、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和村容环境美化等。

在龙岗的帮扶下,那坡的不少苗族贫困户住上了新房子。

房子修好了,越来越多的光亮也陆续照了进来。在那坡,如今的苗族贫困边民基本都已享受边民补助、低保等各项兜底保障政策,教育、医疗等民生大事也有了保障;如果发生紧急状况,那些定点包户的扶贫干部也总是能够让他们感到心安。昔日漫山遍野光屁股跑的“罗汉松”们也开始穿上衣服,背上书包,走进一间间虽仍简陋但却温暖无比的学堂。

现如今,吴进锋的越南母亲又带着他重新回到了那坡。他们家的老房子已被政府修复如新,他母亲觉得,还是在中国的日子更有奔头。在这里,政府每月的各类补助可以让他们一家人饿不着肚子,再加上自己种点玉米、养些家禽家畜,生活基本可以实现“吃穿不愁”。

至于吴进锋,他的生活也开始随着学生时代的到来而被注入了儿歌、古诗和那些只属于孩童们的课间游戏。那些光着屁股的“罗汉松”式的生活,在这个苗族男孩的身上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编辑 刘思凡

(作者:读特记者 罗实宜 通讯员 聂朦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