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员驾驶战机翱翔云端
给力的防护装具不可少
被称为“熊猫盔”的飞行员头盔
有哪些独特设计?
我国在飞行员面罩上的
自主创新技术有哪些用处?
头盔如何指引战机
完成“看到即射击”?
来吧,展示
从仿制到自研
飞行员头盔更轻更坚固
来自航空工业的王居豪从事个体防护装备的研发工作。他介绍,早期的飞行员头盔通常以仿制苏联头盔为主,盔体材料一般为玻璃钢,重量也比较重,1.5公斤以上。
之后,我国针对头盔进行设计优化,走上了自研的道路。用芳纶材料替代玻璃钢不仅减轻了头盔重量,防护效果也有明显提升。
随着战机上新,轻型保护头盔推出,打破了原本头盔设计中曲面圆滑的固有模式,采用线条化设计让头盔看起来有硬朗锋利之感。
随着通用化、模块化理念的提出,大家又对头盔进行优化改进,两个减重孔的椭圆形设计与头盔镜片的颜色形成对比,好似熊猫的眼睛,也被军迷、网友称为“熊猫盔”。
所谓通用化,就是头盔能适配不同代际战机,适应不同的作战场景;所谓模块化,就是头盔需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比如在夜间使用或近距离对抗时,头盔上有夜视镜安装板和头瞄安装板,保证对不同任务模块的兼容。
细化型号,一对一定制
每个飞行员都有自己的头盔
王居豪表示,传统的头盔分大、中、小三型,但有飞行员反映头盔戴上以后大小不合适,尤其在长航时、大过载情况下会有局部压痛以及头盔位移过大等情况。
为了保证飞行员的作战效能,头盔研发人员进一步细化分型分号,还对飞行员头盔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定制。
研发人员对每一位飞行员头部进行三维扫描,根据点云情况拟合出数字头形,这样每位飞行员都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头盔,还可以将飞行员的名字印在头盔上,增加荣誉感和认同感。
“看到即射击”
这类头盔将是飞行员超强辅助
显示类头盔是颇受军迷关注的“未来感头盔”,所要实现的第一要旨就是“看到即射击”。目前,我国已经实现了显示类头盔的自主研发。
在双目叠加之后可以实现30度×40度的显示视场,将飞行信息以及武器信息传递到飞行员的眼前,同时也可以借助飞行员头部的朝向,来指引战机的火控武器以及雷达系统工作。
王居豪说,未来的发展中,也会在显示头盔的基础上集成眼动信息、脑电信息等生理监测信息,形成一款综合化的智能头盔。这款头盔将成为飞行员与战机之间交互的第一平台,也是飞行员决策的第一助力。
飞行员面罩升级
自主创新防窒息活门
之前,飞行员面罩上通常有两大活门:呼气活门、吸气活门。
目前最新款的面罩上新增了防窒息活门,这个活门属于我国自主创新,通常是配套通用头盔来使用。
如果飞行员遇到险情需要弹射,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昏迷和重伤。一旦飞行员落入水中,没有办法自主取掉氧气面罩,氧气面罩软管进水之后,飞行员可能出现溺水和窒息,防窒息活门就是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
防护服装
从单一功能到综合化
要抵御热负荷、高过载、落水、火情等多种严峻的考验,必不可少的还有防护服装。
飞行员在进行大过载飞行时,通过对抗荷服的气囊进行加压,挤压腿部血管,保证血液有效流向头部进行氧供给。
针对可能发生的落水情况,为飞行员配备了脖式救生衣和抗浸防寒服。
针对可能出现的火情,为飞行员配备的代偿背心和抗荷服都采用了阻燃织物。
过去设计防护服装时,通常针对单一的防护功能设计出一款对应的服装。当飞行员需要多种防护功能时,就要将多种防护服装穿在身上。这种“洋葱式”的模式不仅让整体防护服装的重量上升,也影响飞行员的作战效果。
随着战机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对飞行员的态势感知能力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如今,研发人员在传统服装上进行了一体化、综合化的服装设计。
王居豪介绍,在保证作战使用需求的情况下,服装的美观化设计程度也在提升。将龙和鹰两种元素融入服装设计,“战鹰”的图形采用中间对开布局,体现“鹰击长空”的理念。
以“龙鳞”为原型进行了变形设计,印在飞行员服装的各关节位置,体现“龙的传人”。
而每一件装具也饱含设计人员的心血。王居豪说:“在军迷眼中,我们这份工作非常有趣,但对我们来说却是千斤重担。手里所穿的一针一线,所生产的每一个头盔,对于飞行员来说都是最后一道保护墙,我们永远不能出现一丝一毫纰漏。”
“功成不必在我
功成必定有我”
飞行员驾驶战鹰翱翔的背后
也有他们的保驾护航
辛苦了
(原标题《展示!我军飞行员的“云端护甲”,细节亮了》)
见习编辑 陈桥魁 审读 刘春生 审核 郑蔚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