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深圳第一次 | 刘兴范:第一次执导深圳大型节庆晚会

读特记者 祁琦/文 韩墨/图
2020-07-27 09:07
摘要

刘兴范表示,当年深圳缺乏专业的艺术团体,但群众文化做得很不错,发展比较快,这台晚会做出了当年深圳文化艺术的特色,开创了深圳群众文化活动的历史

在深圳近20年来的多台大型庆典晚会中,有一个人的名字不得不提,他就是现任深圳歌剧舞剧院院长、深圳市文化馆馆长、国家一级编导刘兴范。

刘兴范担任过深圳市多台大型节庆晚会的总导演,包括2019年深圳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专场音乐会,2011年深圳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型交响合唱音乐会,北京奥运会、北京残奥会、广州亚运会火炬接力深圳庆典晚会等,而最让他难忘的是与深圳的“第一次”——2001年深圳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型群众歌会。

▲深圳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型群众歌会在深圳市体育馆举行。

一下飞机就被带到晚会剧组

2001年6月28日,深圳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型群众歌会在深圳市体育馆唱响。歌会由《东方红》《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三部分组成。这台晚会的组织充分体现了全民参与性和广泛的群众性的特点,除深圳交响乐团、深圳歌舞团等专业艺术团体外,其他参演单位大都是来自全市各区各企事业单位的业余团体。

刘兴范告诉记者,对他个人来说,这是他第一次担任深圳大型庆典晚会的总导演;而对深圳来说,这是当时深圳历史上群众演员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演出活动。

刘兴范清楚地记得,他从山西来到深圳的那天是2001年3月28日,“一下飞机就被带到了晚会剧组。”市文化局把晚会的主体创作群体,包括编导、音乐、舞美设计等人员都介绍给了刘兴范。“我就带着主创团队在深圳商报社的迎宾楼开会,用了一周的时间拿出第一稿。后又经过了几次修改,方案通过了文化局以及宣传部的审定,我们就开始着手了。”

在这台大型群众歌会上,由1000人组成的彩色大翻板、8个代表不同行业的合唱方阵、500多人的合唱队、170多人的交响乐队、300多人的舞蹈队组成立体的空间,展开了一幅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画卷。歌会参与的群众人数规模空前,共有来自深圳市49个单位的3690个群众演员参加,再加上700余名背景人员,参与人数多达4000余名,是当时深圳历史上最大型的群众文艺演出活动。

为群众服务凑出晚会雏形

第一次为深圳的大型节庆晚会挂帅,这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在2001年6月被深圳市文化局作为优秀艺术人才引入之前,刘兴范是山西歌舞剧院著名的编导。从专业的艺术团体转到群众文化中来,刘兴范表示,通过这台大型群众歌会,他学会了如何为群众服务。

前期的创作、编排确定后,刘兴范与导演组便投入了对演员的排练。“我记得最开始排练的时候,我们4个导演准时在9时30分到达排练场地,但是等到11时,一个演员都没来。我们就给文化局打电话,局里回复说,因为都是非专业演员,几十个演员都是从各区凑的,他们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请不了假,来不了。第二天再安排。”

第二天,仍然没有演员到来。“我当时都要疯了。”刘兴范笑着回忆,“最后想出了一个办法,因为演员分散在各个区,那我们就下到各个区、各个街道去给他们排练,这才把一个个节目排好。”

开始进入排练阶段之后,刘兴范以演员的时间地点为先,一点一点地凑出了晚会的雏形。刘兴范说,“这台晚会让我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叫群众文化,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历练。”

彰显深圳文化艺术特色

作为深圳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的重头戏,歌会取得了巨大反响,大大提升了深圳群众艺术在全国的认知度,更彰显了深圳的文化品位。

“因为是我在深圳执导的第一台晚会,领导、同行都在看这个请来的导演是什么水平。”刘兴范说,“我认为这台晚会无论单个节目的编排、还是章节的设计、对主题的开掘等等,都非常完美。加上盛大的群众辅助演出,整体来说,晚会风格既热烈又祥和,并且充分表达主题,单个节目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刘兴范表示,当年深圳缺乏专业的艺术团体,但群众文化做得很不错,发展比较快,这台晚会做出了当年深圳文化艺术的特色,开创了深圳群众文化活动的历史。作为深圳现今艺术创作的中坚力量,刘兴范认为,是当年的这台歌会让他认识到这座城市的群众文化和专业创作的高水平,并以此为起点,为特区文化建设一点一滴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深圳商报供稿)

编辑 郑蔚珩

(作者:读特记者 祁琦/文 韩墨/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