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逐绿前行 激荡发展新浪潮

佛山日报
2022-10-10 14:58
摘要

过去十年间,佛山这座制造业大市成功实现绿色转型,背后凸显的是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的不断升级


2022年国庆假期,游客在三水区白坭镇沙围村的七彩花田中流连忘返。佛山日报记者王澍摄

田园山水,幽幽鸟鸣。秋日时节,佛山市顺德区勒流街道勒北村的鲤鱼沙岛上,一群白鹭舒展身姿飞向天空,和岛上茂密竹林构成一幅美丽自然的生态画卷。岛内动植物群落多种多样,据不完全统计,如今在岛上栖息的鸟类数量超过1万只。

人与鸟类共存,代表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珠江三角洲,佛山48个河心岛成为迁飞鸟儿的驿站和家园,也蕴含着这座工业城市的绿色奥秘。

顺德潭洲水道的灯笼沙岛上栖息着一群白鹭,与繁茂的绿植构成一幅美丽自然的生态画卷。佛山日报摄影俱乐部影友霍伟权摄

新时代,走向生态文明,成为新的发展潮流。

佛山逐“绿”步伐愈行愈坚定。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佛山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打响,走过了绿色发展极不平凡的十年。这十年,佛山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突破性进展,环境治理力度更大,环境治理成效更显著;这十年,佛山生态文明建设决心更坚定,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深度融合的根基不断筑牢,美丽佛山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2022年7月,中共佛山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召开,提出以大担当大作为争当地级市高质量发展领头羊。会议强调,全面书写佛山绿韵水乡新篇章,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深入开展水、大气、土壤、固废污染防治攻坚行动。

基于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刻思考,也是对“515”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的有力呼应与坚定实践,如今的佛山,正站在绿色低碳发展新赛道上,努力闯出一条绿韵水乡美丽家园建设之路,一条“半城山水满城绿”的岭南水乡风貌提升之路,一条具有佛山特色的制造业城市生态文明创新之路。

使命担当

破解工业城市的生态命题

一座城市发展路径的选择,总是与其时代进程和历史方位密切相关。

回顾佛山改革开放至今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制造业是一个关键词。改革开放以来,佛山人凭着“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干劲,实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历史性跨越,成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然而,当佛山从高速发展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粗放的发展方式带来的环境问题逐渐显现,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相背而驰。

如何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实现既有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也有生态环境的“金山银山”,是这座工业大市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

深刻认识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012年,佛山在全省率先成立环境保护委员会,由市长挂帅, “阵容”强大,涵盖主管副市长、五区区长和20多个职能部门局长,进一步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

围绕打造高品质城市环境,2013年起,佛山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增加森林覆盖面积,提高森林质量,突出用“绿色”提升城市品质,实现了从“浅绿”到“深绿”质的飞跃。此后五年,佛山累计新增造林绿化面积7019.35公顷,市域森林覆盖率由34.16%提升到36.3%,打造了“两环绕城、双翼保障、绿核荟萃、绿网相连”的森林生态空间布局。

2017年10月,佛山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2018年,佛山又启动粤港澳大湾区高品质森林城市建设。至2020年,佛山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9.14平方米,城郊万亩森林公园、城区千亩生态公园建设成效初显。

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最客观的见证者。时隔多年,已经退休的杨婵娟再次回到云勇林场,抚摸十年前她种下的一棵棵树木。这里,有她整整35年开荒种林的记忆。从单一树种到茫茫林海,几代云勇人以60年光阴,谱写了一首跌宕起伏的生态文明进行曲,折射出佛山守护生态环境的决心、使命和担当。

从荒山到林场,从经济林到生态林,经过多年不懈奋斗,云勇林场实现了绿色蝶变。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林场拥有520多种植物,森林覆盖率达96.95%,森林蓄水量达512万立方米,生态效益超过26亿元。2020年12月,云勇林场正式成为“国家森林公园”。

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全面推动绿色发展,不仅是为老百姓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也是为一个地方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金山银山”。

在佛山大地上,抬眼可及的草木之绿,正成为这座工业大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底色。

2022年3月,佛山最新国土“家底”发布。《佛山市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全面查清以2019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的佛山市国土利用状况。与2014年发布的佛山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相比,佛山园地、草地、林地的面积均有所增加。其中,林地占了国土空间的五分之一。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经历过工业文明的洗礼,在佛山这片土地上,人们不仅听到机器的轰鸣声,更能看到多种珍稀动植物与人、林、城和谐共处:在南海九江璜矶村,万只鹭鸟与村民朝夕相伴;在南海西樵山,一群猕猴在此嬉戏打闹;在三水大南山,蛇雕在空中盘旋,发出响亮的鸣叫……

探索实践

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双赢

汾江河畔,火红的凤凰花肆意绽放,与古色古香的岭南建筑相得益彰;中山公园内,红花与绿树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这是摄影爱好者容铸华镜头下的佛山。工作之余,他几乎每天都会拿着相机到处拍,用镜头记录佛山的城市变化。“经过几年升级改造,佛山发生了美丽的蝶变。用镜头记录下这些变化,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容铸华说。

保护花草树木、河流水系,就是保护城市生存之基、发展之本。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在人口近千万、地区生产总值超万亿元、工业总产值超2万亿元的佛山,保护、提升生态环境品质永远是一件大事。

作为典型的工业大市,2019年,佛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751亿元,成为国内第17个经济总量超万亿元的城市。

在万亿GDP的背后,佛山始终坚持经济与生态相协调发展。佛山人坚信,保护生态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的过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的过程。

过去十年来,佛山市委、市政府坚持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摆在全市工作的突出位置,连续多年在新年伊始由市委书记、市长组织召开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在“新年第一会”重点部署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在蓝天保卫战上,佛山围绕臭氧达标治理、PM2.5和氮氧化物协同控制的目标,持续推进移动源、工业源、扬尘源污染深化治理。

在水环境治理上,佛山坚持以流域治理推进水质持续改善为核心,突出科学治水、精准治水、依法治水,系统性地提出水环境全流域强统筹大兵团分层次治理战略,努力书写佛山绿韵水乡新篇章。

在绿色转型上,佛山以污染攻坚战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调整能源结构,推动传统制造向绿色制造蝶变。“十三五”期间,佛山市有超过一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工业技改投资规模连续多年位居全省首位,有力扭转了传统产业能耗高、污染大、效益低的被动局面。

有心人,天不负。一系列环境保护的举措逐步落地见效。2019年,佛山二氧化硫浓度下降至9微克/立方米,达到个位数级别;2020年,佛山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过去五年,全市能耗强度大幅下降,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国考断面水质达到考核要求,广佛跨界河流重点断面水质近三年全面达标。

在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基础上,2021年,佛山又多了一张新的名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最高荣誉,是对一个城市在生态制度、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不仅反映了一个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的成就,也彰显着一个地区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实现保护与发展共赢的努力与实践。

2022年中秋假期,市民在高明区皂幕山脚下游玩。佛山日报记者吕润致摄

摘取这块“国字号”招牌,彰显了佛山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生动实践,在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方面闯出了双赢道路,也让这座制造业大市的绿水青山底色更加浓厚。

连续多年的治理实践已经证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环境保护能够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同频共振、相向而行。

十年来,佛山空气质量实现多个历史性突破,污染物浓度呈梯度下降趋势;水环境质量改善成效突出,达标率呈明显上升态势;生态产品不断丰富,城市环境“颜值”逐年提升。

十年来,这座制造业大市,以实干、坚韧、远见,坚持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在孜孜不倦的探索实践中给出了自己的绿色答案,走出了一座工业城市的生态文明创新之路。

再谱新篇

争当生态城市建设领头羊

高架桥下,绿草如茵,各种树木错落有致,五彩塑胶铺的跑道、人行道、自行车道在蓝天映衬下异常夺目,不远处可见美丽的滨水绿带。这是南海区三山新城高铁公园,它由过去垃圾满地的桥下空间蝶变而成,新增绿地面积660亩。

骑友在顺德君兰河岸公园绿道骑行,享受绿色生活。佛山日报记者符诗贺摄

“草地和公园越来越多,这是我感受到的环境变化。”10多年前,大学毕业从长沙来到佛山工作,何芳看到的天空灰蒙蒙一片,如今她明显感到,眼前的绿色越来越多。每逢周末,约上三五好友,在开阔的草地上支起一顶帐篷,来一场亲近大自然的野餐,让她感到“诗与远方”触手可及。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佛山十余年来努力实现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十年艰辛,玉汝于成。过去十年间,由“浅绿”向“深绿”,从国家森林城市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佛山这座制造业大市的绿色转型,背后凸显的是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的不断升级。

“要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佛山人民守护好碧水青山、绿树蓝天”,这些都被写进了佛山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2021年11月,佛山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在这次擘画未来五年发展蓝图的大会上,佛山明确提出,未来五年,佛山要实现绿色发展向高质量快速跃升,务必成为环境系统治理领头羊,生态城市建设领头羊,绿色清洁生产领头羊。佛山将以可持续的方式建设城市,建立完善绿化网、碧道网、公园网、交通圈、商业圈、生活圈有机组合的城市功能体系,“半城山水满城绿”城市风貌烙进人心,人、城、境、业浑然一体。

一幅幅蓝图,将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建设美丽佛山,打造宜居、宜业、宜创新的高品质现代化城市,佛山为市民勾勒出城市发展的美好愿景。

走进佛山高新区南海园,沿着整齐宽阔的桃园路一路向前,林荫大道两侧是鳞次栉比的研究院、高校与高新技术企业。 “佛山高新区环境不断优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引进人才、专注研发。”广东佛智芯微电子技术研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华显刚说。

林在城中、城在林中,让近者悦、远者来。来佛山之前,广东奥素液芯微纳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马汉彬博士对佛山仅有黄飞鸿、叶问故里的模糊印象。如今,他对佛山有了全新认识。“佛山不仅是中国制造业大市,还拥有深厚的岭南历史文化和宜居宜业的环境,是一座让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他说。

随着城市品质不断提升,越来越多外地人来到佛山,越来越多的离乡人回到佛山。截至2022年6月底,佛山全职引进院士3人,引进省创新创业团队11个,市科技创新团队229个,各类领军人才超300名。当前,佛山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超226万人。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佛山,这座制造业大市,正以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姿态,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坚定走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绿色发展之路,必将在美丽中国动人画卷上书写更加精彩的一笔!

一线实践

镇级工业园建设

“污水零直排区”

走进位于三水芦苞工业园A区的广东昕泰建材有限公司,可以看到,地面上设有两条管道,一条输送雨水,一条输送污水。雨水通过雨水管网直接排入河道,污水则经污水管网收集后,送到污水处理厂处理。如此清晰的雨水、污水“分家”,得益于佛山市镇级工业园“污水零直排区”建设。

“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是围绕“管网全覆盖、雨污全分流、污水全收集、处理全达标”的目标,对镇级工业园开展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雨水分类收集、分质处理,做到生活污水、生产废水经处理达标后才排放到外环境,实现入河雨水口“晴天不排水,雨天无污水”,有效减少污水直排河涌。

以芦苞工业园A区为例,该园区内共涉及16个排水单元,原排水体系为合流制,过往园区生活污水长期溢流排放到旁边的白土涌,对河涌水质影响较大。

2021年,芦苞工业园A区启动“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工作,在佛山市相关职能部门的指导下,推动园区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和工业企业排水整治。如今,园区原合流制管道已改造成为雨水管,同时新建污水主干管网约9.5公里,修复企业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管道约3.5公里,实现园区污水有效输送至污水处理厂处理。目前,三水区正在开展芦苞工业园A区“污水零直排区”验收工作。芦苞工业园A区旁的白土涌水质持续改善,有4个月水质达到Ⅳ类及以上。

据统计,2021年,全市顺利完成10个“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试点,整治排水单元294个,共计投入资金约1.37亿元。2022年,全市继续推进16个“污水零直排区”建设。

接下来,佛山将继续集中力量,全力攻坚,全面推进镇级工业园“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持续提升水环境质量,为佛山实现绿色发展向高质量快速跃升贡献力量。

(原标题《逐绿前行 激荡发展新浪潮——“喜迎党的二十大·非凡十年”解码佛山系列述评(三)》)

见习编辑 吴剑雯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郑蔚珩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