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论沙龙:如何打破社会组织人才培养瓶颈?
深圳特区报记者 庄瑞玉 通讯员 王阳 张弛 文/图
2022-09-29 19:38

9月28日,深圳国际公益学院组织益论沙龙,深圳市慈善事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国玲,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山东巴伐利亚师资培训中心项目办负责人袁东升,北京工蚁坊科技公司负责人张倩倩,公益人力资源公司联合创始人、深圳国际公益学院EMP校友石敏,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曹源齐聚一堂,聚焦社会组织的职业教育,共同探讨社会组织人才培养瓶颈与突围路径。同时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公益网校欧阳海燕发布《面向行业需求的在线公益教育课程建设报告》,该报告是“千百计划|百个项目资助计划”资助的阶段成果。

在沙龙上,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发布《面向行业需求的在线公益教育课程建设报告》,该报告是“千百计划|百个项目资助计划”资助的阶段成果。根据报告,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90.2万个,比上年增长0.9%,比2017年增长了18.37%;全国社会组织吸纳社会各类人员就业1100万人,与2017年的864.7万人相比,增长了27.21%。同时,大部分进入公益领域的从业人员属于跨界转行人士,拥有社工专业背景或系统学习过公益慈善相关课程的人,比例非常低。

然而,根据《“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指出,2025年社会组织专职工作人员数量将达1250万人,截至2021年底这个数据是1100万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2025年的预期目标值是200万,截至2021年持证社会工作者的数量73.7万。社会组织就业人数的增加与专业人才需求相比,缺口仍明显。

刘国玲表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组织职业培训能力的提升,对第三次分配、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尤为重要。”

但现阶段公益慈善领域职业培训普遍存在课程体系设置不完整,各类培训同质化程度高、跨界交流少,且缺少培训的激励是机制。同时存在一部分人频繁接受培训,一部分人鲜有培训机会的内卷现象,这也对学习者的时间和资金成本造成一定的浪费。

“职业培训需要基于工作中的行动过程,以学习过程的整体性为目标,也就说以解决一个整体工作任务为目标,培养行动能力。”长期从事职业教育研究的袁东升认为,职业能力不仅仅是个人专业能力,现阶段,国内职业教育往往更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社会能力,个人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

作为一个跨界人士,张倩倩认为,公益行业在职业培训上需要设计一套完善、成型的职业培训体系,让筹款、项目、人力资源、财务甚至秘书长等不同的从业人员都可以去选择相应的职业培训课程来参加,以更好地提升公益行业从业者工作绩效。

作为深圳国际公益学院EMP校友和公益人力资源公司的联合创始人,石敏深感,对于社会组织的职业培训,要定目标、理方法、学知识,“特别是对于公益新人,职业培训需结合职业工作场景自主学习;其次针对不同岗位可以设计职业课程;再次就是机构本身需要做员工内部培训,做工作方法的重建与优化。”

深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多年,曹源认为,职业培训要在干中学、学中干。“要改造教学过程,把一线有实战经验的老师推上讲台,培训要落地到具体项目上去,做项目全流程的跟进学习。”

“激励公益从业者主动学习的意愿也非常重要。”刘国玲表示,一是到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参加培训在资金方面给予优惠,二是合作开发公益慈善职业资格认证,系统地学习提升从业者的专业能力。

(原标题《社会组织专业人才缺口上百万 专家热议如何打破社会组织人才培养瓶颈》)

见习编辑 刘悦凌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范锦桦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庄瑞玉 通讯员 王阳 张弛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