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个项目!东莞获国基自然项目立项数量再创新高
东莞+
2022-09-23 15:57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发布了《关于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接收申请项目评审结果的通告》。经初步统计,东莞共有99个项目入选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国基”)项目,资助经费共3591万元,同去年相比分别增长35.62%、31.01%。相比2017年的23项、887万元,项目数和经费数都取得了5年翻两番的显著成效。

国基项目是目前我国基础研究的主要资助渠道之一,近几年项目资助率不足20%,竞争极为激烈。

东莞围绕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强化高校院所的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依托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东莞理工学院等重大平台,设立粤莞联合基金和开放课题项目,加快推进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大力加强源头创新供给。

目前,东莞已初步形成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散裂中子源、广东医科大学(东莞校区)、东莞市人民医院等5大龙头基础科研单位,每个单位今年立项均在10项以上,尤其是市人民医院获立项12项,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推动重大平台和高校开展基础研究

2018年9月,散裂中子源正式对外开放运行,目前已完成用户实验课题800多项。依托散裂中子源,东莞加快布局前沿交叉研究平台、科技基础支撑服务平台,推动大科学装置与前沿技术平台的链式协同,为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技术突破提供支撑。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自2018年启动建设以来,科学技术研究水平稳步提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重大项目、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142项,项目总经费约7.9亿元;发表文章近2000篇,包括12篇Nature和Science正刊文章以及多篇Nature子刊、PRL、Adv.Mater等国际一流期刊文章;实验室研究成果“实现尺寸最大、晶面指数最全单晶铜箔库的可控制备”入选2020年中国重大技术进展,“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研制出高温块体金属玻璃”入选“2019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东莞理工学院2019至2021年共获国家省市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381项,科研总经费超14亿元;累计承担国家基础研究课题279项资助经费超过1亿元;工程科学、材料科学和化学等3个学科先后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苏美蓉教授获2021年国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实现了东莞地区零的突破。

广东医科大学近五年共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600项,累计资助金额2.26亿元;药理学与毒理学等2个学科先后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22年张晶晶教授实现了该校国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零的突破,庄满娇博士2020-2022年依次获得粤莞联合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地区培育项目、国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一年一个新台阶成长迅速。

东莞市人民医院以获批建设省、市高水平医院为契机,大力加强人才引育、平台建设和基础研究,近五年承担国家省市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00余项,科研总经费约0.7亿元;累计承担国家级、省级基础研究课题60项,资助经费超过1824万元。

依托重大平台集聚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

近年来,东莞市以松山湖科学城建设为契机,加快引进高层次源头创新人才。截至2021年底,东莞共有各类人才平台1321个,包括院士工作站3个,博士、博士后工作平台116个,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903个,集聚基础研究人才近万人,其中高端人才1187人,包括国家级143人,省级223人。

依托基础研究重大平台,以战略科学家团队、粤莞联合基金等项目为牵引,东莞开启了系统地成建制地引进高水平人才团队的模式。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引进和组建前沿科研团队22个,科研人员总计485人;散裂中子源已引进人才272人,目前有400余人常驻东莞工作;东莞理工学院建设各类省级科研平台28个,引进和组建省级科研创新团队11个,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优秀青年博士(后)等900余人;广东医科大学建有各类省级科研平台8个,各类市厅级科研平台27个,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优秀青年博士(后)等160余人;东莞市人民医院建设各类市级以上科研平台8个,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优秀青年博士(后)等98人。

记者了解到,今年,东莞拟再认定市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300家以上(已认定158家),将进一步夯实平台基础,加快引才育才速度。

设立粤莞联合基金和开放课题基金

2019年,东莞联合省科技厅和省基金委设立了5年2亿元规模的粤莞联合基金(每年4000万元),2021年将基金总资金规模扩大到2.6亿元,即从2021至2023年,省市区(松山湖高新区)每年联合投入6000万元支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

目前,已实施的2019—2021年三批次项目,共立项支持东莞29家单位479个项目,资助金额共约1.13亿元,培养了一大批本土基础研究人员,其中66位科研人员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占东莞市近2年国基项目的38.4%。今年,粤莞联合基金计划支持183项,已受理911份项目申报,正在评审中。

作为东莞市参与的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粤莞联合基金是唯一主要支持东莞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省级项目,基金的实施有效推动了市内外企事业单位,围绕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和东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组织科研人员投身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

目前,东莞市省基金依托单位从2018年的33家发展到2022年的80家,其中科技领军企业26家。各依托单位积极参与基础研究,先后申报了2400余项粤莞联合基金项目。其中松山湖功能区获粤莞联合基金项目立项417项、9150万元,占全市比重均超八成。

另外,东莞还依托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和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设立了2个开放课题基金。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于2021年设立开放课题基金以来,大力资助与实验室研究方向有关且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的研究项目,首年便收到全国181家高校和科研单位的436项课题申请,最终确定立项课题34项,资助总经费450万元。

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结合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工作,设立开放课题基金,重点支持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中子散裂技术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应用,该基金将于近期举行签约仪式并组织项目申报。

加快推动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科研成果转移转化

打通创新链关键一环,东莞积极推动创新成果落地转化。

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为例,东莞推进松山湖材料实验创新样板工厂建设,打造科技成果进行小试、中试孵化的物理载体和服务平台,重点围绕实验室的产业技术研究与产业转化,培育有发展潜力的新材料高科技企业。

截至2022年8月,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分4批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及高新技术企业引进了25个优质项目,项目团队发起成立产业化公司39家,注册资本3.15亿元,申请专利697项,已授权193项。2021年,产业化公司销售合同额突破2亿元,比2020年翻两番;融资额为2.2亿元。

在生物医药方面,东莞协同中科院高能所、散裂中子源、市人民医院、东阳光药业等单位,加快建设硼中子俘获治疗装置(BNCT),着力打通基础研究——技术研究——转化应用——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链条,逐步构建具有东莞特色的精准医疗产业生态;推动韩德民院士与广东医科大学共建松山湖健康医疗大数据工程中心,联动市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猎声科技等对接工程中心开展临床实验和产业应用,促进全市健康医疗产业的发展。

(原标题《99个项目!东莞获国基自然项目立项数量再创新高》)

见习编辑 陈丽玲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范锦桦 连博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