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罗湖第21期 | 朱德明:“以书筑城 以城筑梦”,罗湖书城开先河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2022-09-15 16:38

朱德明

1965年出生。1988年来深,长期在深圳出版集团(原深圳市新华书店)工作。2000年以来,历任原深圳市新华书店销售中心经理及深圳出版集团罗湖书城公司总经理、综合事业部部长、党群工作部部长。深度参与深圳书城经营,积极探索“深圳书城模式”,提出大卖场做强专业店思路、大营销概念,策划组织多届深圳读书月阅读活动及深圳文博会、书博会专题书展。1996年,参与深圳书城开业暨第七届全国书市团体采购,见证深圳书城诞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口述时间:2022年8月16日

口述地点:深圳书城罗湖城三楼新新书吧

采写撰稿: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位于深圳罗湖蔡屋围“黄金地段”的深圳书城(今罗湖书城)犹如一盏文化明灯,照亮着这座城市。1996年,深圳书城在国内首次以“书城”命名开业,一举引发全国书业竞相效仿的“书城现象”,由此开启全国大书城发展的新时期。

以罗湖为起点,书香四溢的深圳书城不仅助力全民阅读蔚然成风,更推动和引领“深圳书城模式”在全市乃至全国推广。

3个小门市总面积不到500平方米,市民呼吁解决“买书难”

1979年,深圳撤县建市,原宝安县新华书店同步更名为深圳市新华书店。1986年起,广东省新华书店将对它的管理权下放,隶属深圳市文化局管理。


深圳市新华书店解放路书店装修扩业。(罗湖书城供图)

改革开放后,深圳吸引全国各地的建设者前来奋斗与创业,人口迅速增长。尤其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深圳各项建设热火朝天,迎来人口的快速增长期。


深圳市新华书店华强南路书店开业。(罗湖书城供图)

与此同时,深圳市新华书店的发展明显跟不上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建设步伐——书店规模没有扩大,图书陈列品种也上不去。1985年,深圳市新华书店仅有3个小门市,分别在解放路、沙头角、人民路,总营业面积不到500平方米。很多市民反映“买书难”。

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深圳市新华书店加快门市建设。1985年12月底至1992年,市委市政府先后10次下拨扶持资金400万元,用于支持新华书店建设和购买10多处门市,新华书店经营面积由此扩展至8000平方米,缓解了市民“买书难”。

但是还有很多问题没解决。当时深圳市新华书店最大的门市也就1000多平方米,能陈列的图书品种只有一两万种。而那时全国出版物一年有8万多种,也就是说,读者在深圳有3/4的品种买不到。公司领导们研究认为,必须要建一个大型的图书卖场,陈列全品种,才能最大限度地解决问题,但前提是有要足够的资金和土地。

要建这么大型的门市,一定要通过市委市政府才能解决。时任深圳市新华书店总经理汪顺安给市政府写报告。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决定以大手笔投入扶持文化事业发展,可以说高瞻远瞩。

1988年,深圳市政府批复兴建深圳市新华书店中心门市大楼。1991年,深圳市“八五”计划将深圳市新华书店中心门市大楼列入重点基建投资项目。1992年,深圳市三届人大二次会议将深圳书城列入市政府为市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和重点工程项目。

多次选址后落定蔡屋围,读者购书就像城里逛街


深圳书城封顶。(罗湖书城供图)

深圳书城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在规划中的罗湖金融中心一带,连带地下室一共建了33层,地上总建筑面积加上地库面积达到4.2万平方米,投资额达1.8亿元。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1996年,一座开风气之先的书城在深圳罗湖诞生。

当时书城建在哪里也仔细斟酌,前后经历多次选址,但都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定下来。最后一次选址在深南大道蔡屋围的“黄金地段”,市领导拍板,一锤定音。


深圳书城封顶。(罗湖书城供图)

关于取名,原来的名字“深圳市新华书店中心门市大楼”,太长不易叫响。公司领导感到新书店面积大,图书类别广、品种多,且音像产品、学生文具一应俱全。城中设店,读者购书就像在城里逛街,几番商议最后定了“深圳书城”这个名字。

深圳书城是当时全国最大的书店。取名“书城”,时尚、易记、大气,有格局,朗朗上口。作为“书城”亮相,深圳在全国也开了先河。

书城书市同日亮相,市民排“长龙”5元门票一票难求

深圳书城从1993年开始建造,1996年10月竣工,1996年11月8日正式开业。当时,抓住1997年香港即将回归祖国的契机,深圳争取到第七届全国书市的举办权,这也是全国书市首次在非省会城市举办。于是在11月8日当天,第七届全国书市开幕式也同期同地举行。


第七届全国书市暨深圳书城开业时书城广场的热闹情景。(罗湖书城供图)

开业当天非常热闹。书城广场以及两边的金丰广场、深业广场、对面的地王大厦乃至深南大道人行道都站满了人。现场人山人海,“长龙”排到几里路外。由于参观购书的市民络绎不绝,为了控制人数,书市开幕当天实行售票。观众要凭参展证和门票出入,每天限流10万人次,在书市举办期间,原本5元的门票甚至被炒到50至80元。深圳书城开业当天因前来购书者太多,书城只好挂起“请明天再来”的告示,但门外的读者依然不愿离去。


第七届“全国书市”的门票。(罗湖书城供图



深圳书城开业当天的读者们。(罗湖书城供图)

这里有个小插曲。在开业前一天,参加全国书市的一些外地代表们到现场一看,书城广场是坑坑洼洼、黄土裸露的工地,满怀疑惑地说:“这个样子明天能开业吗?”结果,我们拿出“深圳速度”,工人师傅加班加点,一直工作到凌晨4点,一夜之间把草皮和大王椰全都种上去了,地面铺得整整齐齐。

这届书市持续了11天,图书零售额达到2117万元,订货总额突破3.2亿元大关,创下全国书市首次展会图书销售量突破2000万元等7个第一的记录,成功塑造“深圳书城”的品牌形象,全国各地的图书馆都来这里订货。


第七届全国书市期间排长队等待付款的读者。(罗湖书城供图)

在这次书市上,除了购书车和斜角书架是深圳书城首创之外,我们和香港公司联合研发的BIMS图书营销管理系统也是首次运用,用POS机扫条形码代替以前的人工操作,大大提高了效率。

深圳书城开业短短几个月,就成了深圳文化消费中心,为海内外众多游客和读者瞩目,更为市民留下一个“永不落幕的书市”。

在全国率先采用大卖场购书超市形式,来罗湖逛书城成为市民新的生活方式

开业之后,深圳书城图书陈列面积达到1万多平方米,长期陈列图书多达15万余种,在全国来讲都属于品种齐全的,光中国四大名著就有24种。它在全国率先采用全场开放自选的大卖场购书超市模式,一举改变以前“看得见摸不着”的闭柜销售模式和“规模小、品种少、环境差”的小书店形象,极大激发和满足了市民的购书需求和阅读渴望,也带动深圳文化产业蓬勃发展,配套服务逐步健全。截至2020年,深圳已连续29年保持人均购书量全国第一,也是公认的读书氛围浓厚的城市。


著名作家贾平凹《我是农民》系列小说签名活动在深圳书城举行。(罗湖书城供图)

来罗湖,逛书城,已融入深圳市民的生活中,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2003年,深圳在全国率先确立“文化立市”战略。紧扣这一战略,深圳书城积极推动全民阅读,成为全民阅读的“催化剂”。

深圳书城也是深圳读书月活动最早的起点。2000年11月1日,首届深圳读书月在深圳书城广场启动。20多年来,这里一直是深圳读书月重要会场,通过一系列首创的阅读文化活动,为深圳人打造了一个阅读文化重要阵地。

深圳书城的大堂内还经常举办名人签名售书活动,包括贾平凹、陈忠实、金庸等著名作家,读者常常绕着书城大台阶排队等候签名,成为深南路上一道靓丽风景。201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别授予深圳“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光荣称号,这与深圳书城对阅读的推动也分不开。


著名作家金庸在深圳书城举办活动。(罗湖书城供图)

2018年,第28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以书筑城,以城筑梦”的“深圳书城模式”成为全国关注的热点。深圳书城正是这一模式的策源地。它以自己的发展经验为基础,催生了“深圳书城模式”,也推动市政府“一区一书城、一街道一书吧”的决策定位。

彻底改变传统图书营销模式,罗湖商业经验助力深圳书城“出圈”

罗湖是深圳最早的中心城区和最早的商业中心,也是深圳书城的“摇篮”和起源地。深圳书城的建立发展与罗湖的经济地位、市场氛围和商业经验密切相关。


第七届全国书市期间购书的读者。(罗湖书城供图)

当年罗湖的很多商业运营模式给我们提供了重要参考,对深圳书城的建设和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建书城的很多经验都从罗湖的商业系统里引进,包括一些服务读者的理念,也从罗湖当时的商业模式中借鉴而来。比如,书城非常重视为市民提供人性化服务,包括图书开架陈列、设总服务台、堆码推荐、购书车、POS机收银、设置残疾人通道等等,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图书营销模式。

罗湖与香港一河之隔,山水相连。这种地缘优势也造就深圳书城全国“独一份”的现象,吸引了很多香港读者从文锦渡或罗湖口岸专程赶来,购买大量图书。我们统计了一下,香港读者的购书量长期占到深圳书城20%以上的销售份额。


新装后的罗湖书城焕然一新。(罗湖书城供图)

锐始者必图其终,成功者先计于始。回看深圳书城发展之路,从创新到引领,从孕育到生根,从发展到壮大,始终与时俱进。2005年,前身为深圳书城的深圳书城罗湖城实业有限公司(简称罗湖书城)成立,隶属于深圳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5年,罗湖书城启动升级改造,焕然一新,从“购书大卖场”升级为“温馨大书房”,以更好的面貌服务市民,让“以读书为乐,以读书为荣”的城市理念继续在罗湖发扬光大。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