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是深圳发展的后劲”,光明街道迎来八位著名作家,助力城市文化建设
读特记者 萧宇 通讯员 刘晶瑶 张琦
2020-07-23 15:31

盛夏凉风龙眼飘香,笔墨春秋光明无限。7月20日晚,第十一届“品鉴岭南”中国著名作家深圳行在光明月色中拉开帷幕,8位著名作家莅临光明街道,品光明三宝、游回归亭,参观红桥、大顶岭绿道、光明大街、黄氏大宗祠等地,在读书会上分享,与拓荒长者座谈,作家们对光明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为光明街道的城市人文建设提出了许多建议。期间,“心向光明”读书会正式成立,在“城市发展中如何留住城市记忆”为主题的首期分享中,蒋子龙盛赞光明,称其是深圳的福气和希望,是深圳发展的后劲所在。

作家蒋子龙题词:心向光明

生态光明美丽蝶变宜居宜游

光明街道办党工委书记麦雄光向作家们介绍,深圳光明区肩负着建设竞争力影响力卓著的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重大使命,发展日新月异,光明街道地处光明区中心区位,肩负建设光明中心区的重要使命,要打造成为光明科学城国际化高品质公共服务配套区,深圳北部中心的“城市心脏”,成为生态与人文俱美的“科学家的家”。光明街道生态资源优越,拥有深圳都市农业和生态旅游观光基地、迳口田园综合体、碧眼运动森林公园、光明农场大观园、大顶岭郊野公园等生态旅游景区,同时,光明小镇、光明森林小镇的建设如火如荼,城市建设现代化气息也迎面扑来,这些都激起了作家们深厚的兴趣。

作家们参观光明大岭顶绿道与浮桥

7月20日晚上,作家们到达光明,首站就来到大博山上的回归亭纪念公园。循着97级台级,登上了由原香港特首董建华题字的回归亭。近年对回归亭纪念公园进行提升改造,重修回归亭。据称,这里已成为深圳网红打卡地。

21日上午作家们首站到还在建设中的红桥入口景观带。一座红色的人行天桥横亘在留香大道上格外抢眼。向远处望,红桥穿行在绿树之间,宛如一条美丽的红色丝带。据介绍,除了入口景观带外,项目还将建成森林运动和探险胜地,辖6平方公里的绿地,首期将于年内交付使用。这里既有山景也有湖景,未来还与马拉松国际山湖赛道相连。

作家们参观红桥

随后,作家们来到另一个深圳网红打卡地——大顶岭绿道,走上了别具一格、造型别致的浮桥,放眼望去,满目翠绿。李皓说,这里真美。漫步绿道,还见识了绿道核心节点“三桥”中的另外两桥——探桥和悬桥。蒋子龙对大顶岭景区予以高度评价,他说,不管是红桥,还是绿道,给他最深的感受就是干净,包括文化意义上的“干净”,路牌都设计的很精致,没有一点文化垃圾,没有重走许多景区的弯路。

作家献计留住记忆 保留城市温度人文厚度

21日上午,8位作家来到光明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参加在这里举办的“心向光明”读书会成立活动。读书会第一期活动以“城市发展中如何留住城市记忆”为主题,8位著名作家各抒己见。蒋子龙表示,这是他首次来到光明,他盛赞光明是深圳的福气,是深圳的后劲所在,光明是深圳的希望和光明。据介绍,深圳光明区正在打造国家的科学中心——光明科学城和粤港澳大湾区北部中心。

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蒋子龙(左)与光明街道党工委书记麦雄光(右)共同为“心向光明读书会”揭牌

王炳根结合冰心纪念馆建设经验,重点讲述如何拆如何建,他表示光明就是要留下绿色,也要多给光明留下历史记忆的物件,比如可以建造一个光明大街博物馆,来展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四十年的变迁。罗光辉表示,留住城市记忆,需要城市记忆守护人和传承人,当地的行政主官至为重要,他希望光明保留更多承载记忆物体。周桐淦则从保留城市温度,谈到读书会的可贵。李皓说,在降落到深圳时,从高空就被大块绿色所吸引,到了光明,在大博山、大顶岭实地感受绿色,他深深爱上了这片土地。

“心向光明读书会”首场沙龙:城市发展中如何留住城市记忆?

凡一平说,美食也是城市记忆的一种,他将在这里拍摄的烧猪上传到今日头条,结果点击量已过10万。他表示,传承声名远扬的“光明三宝”也是传承文化。李皓表示,光明所编的《中国生态文学读本》这本内刊,在全国是最好内刊之一。沈念说,该内刊就是他的一位朋友主编的。他由此感慨,在追求光明速度的同时,这里没有忘记文化。同时,他建议在保存土生土长的城市记忆以外,还要创造新光明人记忆。

作家签书,引读者热捧

亲见大街村落改造 感受光明建设发展

熟知光明的人知道,近年来光明变化最大的是道路。21日的行程中,就安排作家参观了未来将打造成光明科学城路网枢纽的光明大街,这条大街计划在年内动工拓宽成为一条宽51米、长2.2千米,双向6车道的道路,成为光明中心区片区商业、工业、办公、居住的综合性主干道,这也是光明中心区建设的一个重要项目。

作家们来到光明大街,看到沿途许多建筑正在拆除中,挖掘机正在热火潮天挥舞着机械臂。据了解,这条大道也是承载着光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条主干道,既是光明速度的体现,也是光明决心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国际科学城的象征。王炳根说,这是条有故事的大道,是光明发展的记忆。

21日下午,作家们来到迳口社区,迳口村正全力打造集特色餐饮、休闲娱乐、特色民宿、文化体验、创意生活为一体的乡村复兴先行示范区与全市旅游栖息地。

迳口村是一座广府村落,目前正在统筹建设迳口田园综合体。迳口田园综合体分为工业区、迳口新村、迳口旧村、迳口侨村四个片区,将利用现有田园景观与基础构架,打造成与周边的田园风光深度融合的创新商业街区与现代舒适村居。梦也告诉记者,这是他第一次来到深圳,在此之前对深圳一直有一种神秘感,首站抵达光明,在这个与西北完全不同的南方城区,感受到了发展与活力。

在迳口社区与麒麟队小演员合影

侨民追忆农场往事,此心安处即是吾乡

在古村,作家一行与“特别”的嘉宾们开展了一场座谈会。这四位嘉宾分别是:光明农场历史见证者——生于1933年的原光明农场党委书记梁鉴时;光明侨民生活守望者——生于1938年的光明华侨农场第三任侨联主席罗焕荣;光明红色党建精神践行者——生于1943年的光明区党代表、美丽翠湖合唱团团长郑秋元;光明改革开放大潮中的建设者——生于1945年的深圳光明集团有限公司原工会主席黄九渊。

与四位老光明进行座谈,深入了解光明

四位嘉宾通过口述,分享了自己在光明的经历与故事。梁鉴时回忆道,当时建厂是为了生产副食品供港,但是从1958年农场成立,一直到1980年后,才实现供港的目的。梁鉴时直言,这期间几十年的过程非常艰苦。

马来西亚华侨罗焕荣在街坊眼里德高望重,被称为“罗太公”,1949年,12岁的罗焕荣被英国当局从马拉西亚遣送回国,几经辗转,最终定居光明。几十年来,他见证了光明的迅速发展,更是越南归侨历史的重要见证人。他在诗里写道,“楼房雄起遍地花,科技发展业兴旺”。

郑秋元的一首山歌,深深打动了在场每个人的心。他积极组织合唱团义演活动,“红色小舞台”成为当地响亮的党建品牌。黄九渊自从1983年调任到光明后,深度参与了光明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迁史,不仅是光明改革开放大潮中的重要建设者,今天也见证了光明更加迅猛的发展。

听完四位嘉宾的分享,蒋子龙称感受到了光明的“活”历史。他表示,这次座谈的形式很别致,是一场活生生的课堂,在感受现在的光明区的同时,了解历史以及当年的艰难困苦。“光明的历史很有味道”。座谈期间,四位老人手机铃声不时响起,蒋子龙笑称,这说明光明的老人们生活很年轻。

光明“活”历史四位长者:梁鉴时、罗焕荣、郑秋元、黄九渊,与作家团一行合影

■链接

作家的光明印象

●蒋子龙:光明名副其实!体现了一种有根有脉的生命力,这是一种后劲,光明是实在的,不是一句漂亮的词语。光明让人感到了一种希望,一种磅礴的生机和力量。有一种优势叫后来居上,光明就是这样,可吸取前面开发的经验和教训,发挥自己旳特长,后发先至,后来居上。土地是财富之母,千年老根黄土里埋!

●王炳根:在深圳这样现代化的大都市,有光明这一大片绿色的宝地,便是这个城市的希望与未来。同时,光明也在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从绿色文明中,步入一个新时代。

●周桐淦:难忘光明行,特别难忘光明读书会。人说“山高人为峰”,我说“人高书为峰”,爱书的光明人会创造光明的新高峰的。

●罗光辉:光明正处在大发展期,希望看到光明的发展与自然结合,天人合一,发展要讲持续,要把握一个度。

●凡一平:烧猪、乳鸽、甜玉米真好吃,让我永远记住了光明。

●梦也:建议有三:若有光明农场旧址最好保留;建立光明农场民俗博物馆(收集服装、农具、日用品、照片,音响等文化用品);留下口述记录,或回忆文章及书信。

●李皓:光明街道自带光芒,带着厚重的历史,带着一种勤恳敬业、守正创新的精神,从深圳这片热土脱颖而出,充满憧憬与希望,充满必胜的信念和永恒的激情!

●沈念:光明区很新,但有历史,是自带光芒之地。我感觉到光明在加快建设的进程中,有一个科学的理念,有一个执行力很强的领导班子,特别是并没有忽略文化的培育。归根到底,留住光明的记忆,就是留住人的记忆,文化的记忆。期待光明在挖掘、保存特有文化元素符号的基础上,创造独一无二的,凝聚光明人荣光的记忆。

(晶报供稿)

编辑 刘珂

(作者:读特记者 萧宇 通讯员 刘晶瑶 张琦)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