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枣核,竟隐藏着2000多年前南越王的“长寿秘籍”?
CCTV4《中国考古大会》
2022-09-04 21:28

一道石缝

揭开了一次重大考古发现的序幕

一座石门

挡住了考古队员的脚步

这是岭南地区迄今为止最重要的考古发现

它让一个消失的古国渐露真容

它也是岭南地区

融入多民族统一国家进程的重要历史见证

本期《中国考古大会》

将带您探秘西汉南越王墓

“沉浸式”感受岭南文化瑰宝的魅力!

1983年6月的一天

广州象岗山

一座古墓被偶然发现

在国家文物局的组织下

由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广东省博物馆联合组成发掘队

对古墓进行发掘

共出土文物1468套,合计11392件

珍贵罕见的丝缕玉衣

见证广州建城史的“蕃禺”铜鼎

散发异域风情的波斯银盒

寓意龙凤呈祥的精美玉佩

颇具岭南特色的食器、炊具

……

随着越来越多的文物陆续出土

考古队员才缓缓揭开了

墓室及其主人的神秘面纱

由青年演员于朦胧

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孙雨朦、孙雨彤

组成的“考古推广团”

能否在探秘空间中

顺利破解文物背后的层层线索

成功揭开

神秘大墓背后隐藏的历史、文化故事?

这是一座古代的石室大墓

进入墓室后

发现了排列整齐的编钟

锈迹斑驳的铜鼎

完整的陶器、玉璧等众多随葬物

这座古墓究竟属于什么时期?

是谁耗费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

在山腹之中修建起庞大的墓葬?

墓室前室局部墙壁上的卷云纹图案

“景巷令”官印、“长乐宫器”陶翁

分别喻示着墓主人怎样的身份和地位?

墓门上特殊的顶门器装置

是如何作用于防盗的?

在实际的发掘过程中

考古专家又是如何

在各项损伤降至最低的前提下

成功打开墓门且保留了完整门板?

确认墓主人身份

对于一座墓葬的发掘工作至关重要

大墓中发现的三枚印章

将墓主身份直指南越文王

但为何其中一枚署名为“赵眜”

而并非《史记》记载的南越文王“赵胡”?

“文帝行玺”金印的发掘

对推断墓主身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何此印从材质到钮的样式

都与中原不同?

它又究竟是作何用处?

在93年的南越国历史中

先后出现过5位南越王

作为第一代南越王

赵佗在位67年

在南越国乃至整个岭南地区的发展史上

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以至今天的人们

依然在讲述关于赵佗的故事

史料记载曾年过百岁的他

是否有其独特的“长寿秘籍”?

他与汉文帝

一来一往两封书信

便将一场战争消弭于无形

又是如何做到的?

赵佗选择接受汉朝册封

推动汉越融合

为岭南文化融入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奠定坚实的基础

南越国仿照秦汉制度,使用汉字

但对岭南原生的百越文化并未强行同化

而是实行了“和辑百越”政策

多元文化因此得以兼容并蓄、共同发展

从南越王墓出土的众多精美器物中

不难看出

当时南越文化和中原文化

在日常生活、礼仪制度、艺术审美等方面

都有进一步的融合

墓中出土的丝缕玉衣

全长1.73米,共使用了2291片玉

是迄今为止汉代考古发现中

唯一一套完整的丝缕玉衣

为何墓主人在下葬时

会想到用玉衣来包裹?

对于考古工作而言

如此精美、繁杂的文物

其发掘、提取和修复工作的难度

究竟有多大?

除丝缕玉衣外

墓中出土的角形玉杯、龙凤纹重环玉佩

这两件国宝级文物又有何特别之处?

南越王博物院

为何会选择龙凤纹重环玉佩

作为院徽图案原型?

目前唯一一件可以复原的实用漆屏风

小巧灵动的玉舞人

“内藏玄机”的汉式铜壶

都如何展现出汉越文化融合之美?

鎏金铜壶中的枣核背后

隐藏着怎样意义匪浅的历史文化奥秘?‍

考古队员在南越王墓后藏室中

还发现了大量食物炊具和容器

“食在广州”的美誉

是否从2000多年前开始就已深入人心?

南越王的后厨是怎样一幅景象?

正所谓“包山带海,珍异所出”

是什么成就了

这流传千年的精致饮食文化?

考古作业中的“木简整体提取法”

该如何操作?

考古人的“火眼金睛”到底又是指什么?

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顾问

西北大学教授王子今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全洪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梅田

将组成“考古专家团”

为我们一一解答

8月20日(今天)

20:00档CCTV-1

8月21日(周日)

17:30档CCTV-4

《中国考古大会》

编辑 编辑-周梦璇(客户端)审读 吴剑林审核 编辑-李怡天(客户端)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