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万物葱绿,欣欣向荣。
沿着平坦的水泥路驱车而来,只见一间间新蚕房拔地而起。在这大山深处,隐藏着一个村庄,它就是广西那坡县城厢镇口角村。
村口,一个黑瘦的中年妇女笑着迎了上来,她叫何玉飞,是村委会副主任。她一边走,一边聊,与记者讲起这个原本落后的小山村如何撕掉“边远、封闭、贫困”的标签,实现美丽蝶变。
城厢镇口角村
贫困户全部种桑养蚕,户均收入可达2.5万元
口角村位于城厢镇西南部,距县城约20公里,全村辖4个自然屯,9个村民小组,共有235户966人。2015年,该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2户392人,贫困发生率40.4%,被列为“十三五”时期深度贫困村。以前,村有山,却不懂靠山;有田,也不会经营。那时,种玉米、养家禽是大部分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一年下来挣不了多少钱,村民日子过得没有盼头。
看着邻村都有了致富产业,很多贫困户成功脱贫,口角村的“突破口”在哪里?
何玉飞介绍,2016年,经过多次随同专家一起外出考察,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该村最终决定养蚕。“我们这里气候环境很适合养蚕,而且养蚕收入快,20天左右就可以有收成。”
何玉飞在捡蚕茧
方向明,行动就格外果敢。为鼓励村民们发展种桑养蚕,何玉飞与时任驻村第一书记冯显云登门拜访各家各户,最终4家农户同意尝试发展桑蚕产业。“后来冯书记带着我们到周边百合乡、百南乡学习种桑养蚕技术,帮助购买化肥、蚕具等材料,协助建造蚕房,很快有了效果。”何玉飞告诉记者,自己2016年养的第一批蚕就得了5680元,极大激发了村民的积极性。2017年,仅那布屯就有17户加入种桑养蚕队伍,2018年达到了29户,2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种桑养蚕。
口角村那布屯村民黄彩花喜获卖蚕茧收入
现如今,口角村村民早已从“要我干”变为“我要干”,掀起种桑养蚕的热潮。该村也在桑蚕产业零基础的条件下,以4户22亩起步,发展到现有公共蚕房39间,400平方米省力化大蚕房1座,核心区桑园面积达800余亩,并成功创建县级桑蚕产业核心示范区,通过桑蚕产业户均收入可达2.5万元。
“养蚕比种地好多了,让我撑起整个家”
对于口角村的陆秀峰来说,生活很不容易。丈夫身患慢性病,儿子残疾,两人均需要她照顾。但她对生活并未失去信心,积极乐观,搭乘脱贫攻坚的致富列车,生活困境逐渐好转。
见到陆秀峰时,她正在蚕房里捡蚕茧。看到记者到来,十分高兴,一边干活,一边打开了话匣子。
“以前我在广东打工,挣钱给老公治病和孩子上学,也负责一大家子的所有开支。”陆秀峰说,在外务工的工资即使省吃俭用,但生活还是捉襟见肘,无法顾全家里。得知村里发展养蚕产业能增收,二话没说就回了老家。
“在家养蚕的收入更多些,还能在家照顾小孩和大人。”陆秀峰介绍,现在自己有了两间蚕房,每年收入近三万元。“养蚕比种地好多了,收入可以保障基本开支,也让我撑起了整个家。”
不少贫困户同陆秀峰一样,通过种桑养蚕尝到“甜头”。“养殖周期短、见效快,轻松易学,还能获得稳定收入。”口角村古稀之年的贫困户许文英说,养蚕后,他一年能赚1万多元,可以减轻儿子的赡养压力,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七旬老人许文英通过养蚕一年能赚1万多元
“现在我们村家家户户养蚕,收入和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很多人家里还买了三轮车呢!”何玉飞说,2020年全村仅剩7户17人未脱贫(已100%达到脱贫标准),贫困发生率已降至1.6%,并于2019年底实现了脱贫出列目标。
小山村迎来“龙岗帮扶”,脱贫路上更添动力
口角村蜕变的过程中,来自深圳市龙岗区的精准帮扶,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017年,龙岗与那坡签署脱贫攻坚帮扶合作框架协议,开启了两地携手助推脱贫攻坚之路。三年来,相隔千里的两地,通过“东西协作”模式,为那坡打赢打好脱贫攻坚硬仗提供了强有力支持。
龙岗援建的蚕房
口角村在龙岗区的帮扶下,开始大力发展桑蚕产业,规模日益扩大。并充分利用扶持资金,对村里道路进行硬化,尤其是修建了公共蚕房、购买了相关的蚕具等。
细数龙岗区结对帮扶后给村里带来的变化,驻村第一书记的甘敏思深有感触。“在这几年中,口角村从以前的不通路到现在的户户通路,水、电、网络等都拉通了,生产生活环境有了很大改善,每家每户都能够做到环境卫生整洁有序,尤其是家长更重视教育了,学生更加明白知识改变命运,这些都是很大的变化。”
在龙岗区对口帮扶下,口角村村民居所发生巨大变化。
村里脱了贫,群众很感恩。一些村民就把感恩之情记在心里,待龙岗的客人前来参观时,就摘下亲手种的黄瓜等蔬菜,送给远方来的客人。“有了龙岗区的帮扶,我们的产业才有了现在的规模,大家都很感谢他们。”何玉飞说。
对于今后的发展,甘敏思说,村里将立足村情,整合资源,挖掘潜力,多方发力,全面呈现出“村民上进、产业发展、乡村美丽”的新气象,为乡村振兴打下扎实基础。
编辑 昌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