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下午,作为2022年南国书香节期间重点活动之一,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作家协会主席李兰妮长篇报告文学《野地灵光——我住精神病院的日子》(以下简称《野地灵光》)分享会,在广州四阅新华书店(琶洲店)举行。
8月21日下午,李兰妮(左)长篇报告文学《野地灵光——我住精神病院的日子》分享会在广州举行。图左为广东省作协副主席、深圳市作协主席李兰妮,图右为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林岗。
《野地灵光》是一部用生命写出来的作品。作者李兰妮身患重度抑郁症十余年,自救与救人的双重动力,促使她走进精神病院,将目光投向传统文学少有触及的书写领域。她记录了自己的住院治疗过程以及对精神病院的观察,准确呈现出精神病人的生活状态;对精神疾病的生理、病理、心理及社会因素进行深入思考,并大致梳理了中国精神病院百余年历史的重要节点,也尽力揭开有关精神疾病领域的种种误区,展示当今有关精神健康的进步理念。《野地灵光》描绘出精神疾病患者这个沉默而边缘的群体——他们,也是一个一个鲜活的人。作者记录下的,是精神病院内的“伤心人”;借以镜鉴的,是院外的广阔群体;堪以烛照的,则是整个社会人心。
8月21日下午,李兰妮《野地灵光》分享会现场。
分享会上,李兰妮以自己在广州惠爱医院、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住院治疗的经历现身说法,从起初发现自己精神状况不佳开始,到挂号、住院、出院等一系列经历,通过观察到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向读者传递了精神疾病治疗过程的真实情形,以深切的人文关怀对精神疾病患者群体进行了描绘,对破除大众关于精神疾病、精神病院的众多误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8月21日下午,在《野地灵光》分享会现场,李兰妮在回答读者提问。
在分享会现场,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林岗,分享了自己阅读《野地灵光》的感受,从文学、史学研究的层面,就精神疾患尤其是忧郁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以及疾病与作家才华等层面,结合自身实际经历,对精神疾病的成因、与艺术创作的关系等作了富有学术性的探讨。他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观照精神疾病问题、以李杜的郁郁不得志与他们在诗歌艺术上的高度进行对比,为大众从更为宏阔的层面理解、认识精神疾病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8月21日下午,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林岗,在分享自己阅读《野地灵光》的感受。
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局2018年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精神障碍患者超过2.4亿人,总患病率高达17.5%;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超过1600万人,这一数字还在逐年增长……李兰妮说,中国人口基数大,精神疾病患者以及潜在的患者人数不容小视。然而,与精神疾病相关议题日渐紧迫的同时,人们关于精神疾病、精神病院依然存在众多误区,甚至有“污名化”的色彩。
8月21日下午,在《野地灵光》分享会现场,有位读者买了5本《野地灵光》,作者李兰妮(左)在这5本书上一一签名。
据悉,李兰妮于2003年初确诊抑郁症,曾于2008年出版《旷野无人——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真实讲述了自己的患病经历、症状,从生理、心理和家族、社会、文化等多维度追溯病因。2013年又出版《我因思爱成病——狗医生周乐乐和病人李兰妮》,分享“狗医生周乐乐”与自己温情陪伴的经历,讲述了用情感疗愈抑郁的可能。在与病情抗争近20年的时间里,李兰妮还做了大量公益讲座,并参加央视《开讲啦》等电视节目,向公众传播抑郁症乃至精神疾病相关知识,对破除大众关于精神疾病、精神病院的种种误解,起到了积极作用。
《野地灵光》2021年8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曾获评2021年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8月22日,“中国作家网”微信公众号就“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提名作品公示”发布《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评奖办公室公告》,《野地灵光》从338部(篇)参评报告文学中脱颖而出,成为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10部提名作品之一。
(原标题《在旷野里点一盏灯!深圳作家李兰妮<野地灵光>分享会在广州举行》)
见习编辑 刘悦凌 审读 刘春生 审核 郑蔚珩 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