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坚:行走中捕捉流失的影像

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李丽/文 记者 何龙/图
2022-08-23 08:14
摘要

历经四十载创作,他以黑白色为历史变迁留下浓墨重彩的时代记忆

《贵人·贵事·贵情》林坚摄影40年作品典藏展吸引了众多人士前来参观。

摄影家林坚

雅昌(深圳)艺术中心5楼展厅内,巨型白色幕墙衬托下,8月20日开幕的《贵人·贵事·贵情》林坚摄影40年作品典藏展如同具有魔力一般,牢牢抓住了观众的目光。历经40载创作,160张黑白纪实摄影作品以最质朴的样子,以史书工笔的卓绝客观,展示着贵州普通劳动者在从贫苦走向丰盈的生活变迁中一张张纯真坚毅的面孔,勾勒出一幅40年进程中的山乡蝶变长卷。

贵州省摄影家林坚说:“生活的本身就是艺术,表达真实、传递希望是纪实摄影的魅力,更是摄影家的责任所在!”

“我能拍好普通人,就因为我是普通人”

“镜头是随心而转的,我能拍好普通人,就因为我是普通人。”林坚的镜头里,没有大场面、大事件、大主题、大人物,更没有宏大叙事,只是一些平时不被人关注的芸芸众生。他说,这是自己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所带来的必然。

1978年,刚满16岁的林坚走进了工厂,在好奇心驱使下,省吃俭用淘到一台旧海鸥4A相机;1982年他开始从事摄影;24岁那年,一幅黑白摄影作品《石板寨》,获得第四届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铜牌奖,就此走上专业摄影道路;1987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

“聚在一起的工友和他们的媳妇,总是憧憬着未来的美好。”在上个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林坚经常深入危机四伏的小煤窑、污染严重的土法炼铅锌厂,有时一去就是数月,为了抓拍到最自然、最真实的劳作生活场景,他和工友们成为真正的朋友,一起吃住、喝酒、抽烟、聊天,打成一片,让自己和手中的相机都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眼前的这些照片让人仿若置身于一个时代深邃的矿井,这些珍贵的影像“矿·野”也成为一个时代记忆的矿藏。

积淀40载,关注普通劳动者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境界。最近两年,他又一次住进熟悉的乡村,与老友们、老乡们一起见证伴随时代发展走向幸福生活的新貌,而这种围绕相同群体的持续性跟踪纪实拍摄,他已经默默坚持了20多年。

“一路走来,消逝的过去应该被记录”

2022年,贵州安顺市紫云县,一位老人正在为自己83岁的爱人梳理头发——这是一头从出生至今从未剪过的长发,一旁还站着他们的儿子……

“在社会急剧发展的过程中,普通人的生活与命运,往往折射着巨大的时代变迁和社会变化。尤其对于90后、00后而言,我们曾经走过的路、摸过的石头、大山里不为人知的故事……如果没人去记录、去传递,可能很快会被遗忘!”林坚说,“改革开放40多年来,由穷到富,由弱到强,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改革开放初期因生产力低下导致人民生活窘迫的影像,今天看来不是记录多了,而是记录得少了。正因为有这些照片,我们才能和今天的变化相比,才知道这40多年来中国变化之巨大、崛起之神速。”

正如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所评价的,林坚的作品看似记录的只是普通山里人的生活变迁,但这一幅幅作品汇聚起来,就成为中国人为摆脱贫困而奋斗的重要文献,彰显出中国人刚健有为的积极品格。

“这些照片和美酒一样,时间越久越醇香。”事实上,林坚40载纪实作品,以普通人的生活变迁谱写出一部西部大开发的史诗长卷,不仅丈量出贵州不同寻常的发展之路,也见证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绿色崛起的坎坷历程。他说,让纪实摄影作品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具有唤起人心的力量,是自己一直努力追求的方向。

“我心颤栗的,就是我最想拍摄的”

2013年4月20日一早,前一日刚刚抵达深圳准备参加会议的林坚,就得到雅安地震的消息,他放弃参会,第一时间购买机票飞往成都,当天下午,当不少媒体仍在赶路时,林坚已经乘坐当地救护车抵达了震中重灾区,并在第一时间传递出一线实况。汶川地震中,站在都江堰市建新小学垮塌的4层楼教舍废墟前,他流着泪按下快门的痛与悲,至今无法言说……

同一年,偶然的机会,林坚漂洋过海,闯入马来西亚群岛的边缘地带“仙本娜”拍摄了一组图片《极端美丽下的极端贫穷》。镜头中,长天大海如巨型穹顶压迫着棚屋,一面小小的旗帜孤独地插入天空,那些美丽的人们,在宛若天堂的极致风光中被世界遗忘。这组照片获得2014摄影“金路奖”,被视为“开辟风光纪实摄影先河之作”。

每一次按下快门都有对生活的深刻反思,林坚用平视角度去拍摄这些人物和事件,不是居高临下的同情,更不是无可奈何的哀叹。他的作品中有乡亲们的坚韧、善良以及渴望被尊重、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更有绿水青山治理下的山乡蝶变、百姓对未来的憧憬和热望——这使林坚的专题纪实摄影因其真实性而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林坚的摄影作品大多采用黑白色,他始终认为黑白的基调蕴含着朴素深刻的哲理、丰富的想象,不仅有利于表现关注与思考,也有助于人们透过表象直接关注到事物本质。林坚说,“黑白基调的纪实照片,往往更能引发社会公众沉下心来,专注作品表现的内涵所在,从而更好地进入作品的灵魂,这是它永恒的艺术魅力!”

“我心颤栗的,就是我最想拍摄的——我今年60岁了,从事摄影40年,我还要继续以真实影像为历史作传。”话毕,走过了一个甲子的林坚,眼中有光。

(原标题《林坚 行走中捕捉流失的影像》)

见习编辑 韩湘 审读 刘春生 审核 张雪松

(作者: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李丽/文 记者 何龙/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