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祥林:挥洒丹青,自然化迹纸上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2022-08-18 19:36

书法与画意,互映其彩。8月17日,“云鹤游天——周祥林中国书画作品展”在关山月美术馆开幕。此次共展出艺术家周祥林的书画作品99件,涵盖扇面、翰札、对联、中堂、条幅、条屏等不同艺术形式。除了创作于2000 年的《黄山谷词意图》之外,其余作品均为2015年至2021年期间创作。

开幕现场嘉宾合影

周祥林,字若溪,号青溪、青堂、麒麟阁等,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他精于书法、绘画、文学及艺术评论,出版多本专著。

周祥林个人照

周祥林平和低调,潜心书画,寄情山水之间,创作出许多俊逸高雅之作。其书法作品,五体悉备,各臻其美;绘画作品以山水为主,气韵高古,意接前贤。

草书必须严谨与认真

周祥林与书法的缘分从家庭开始。他每天看父亲写字,跟笔墨纸砚自然地产生了一种感情。上世纪90年代初,他考入南京艺术学院黄惇老师的书法研究生班,接着又到北京参与书法杂志和书法图书的编辑工作。书法在他的人生中有着重要地位,用他的话说,“字比天大”。

《如圭如璧》

为了通过影视的方式传播书法,年轻的周祥林前往北影导演系学习,一直坚持不懈坚持弘扬书法等中国传统艺术。而丰富的拍摄经历让他走遍大江南北,滋养了他书法中独有的丰茂与灵气。

草书 唐 孟浩然《留别王侍御维》

在擅长的众书体中,他对草书偏爱有加。在他看来,中国书法的每一种字体都有它自身的魅力。与此同时,他也指出人们很容易对草书产生误读。“以为只要写得快、写得草就行。其实并不尽然。古代人就有‘作草如真’之说,写草书要像写真书一样,速度要慢;苏东坡也说‘草书难于严重’”。

周祥林认为,草书必须很严谨、很认真。草书还要有丰厚的学养及其他字体的融通。“孙过庭说,‘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要想创造出真正好的草书,真行隶篆都要通。”

《山水偶趣之二》

技与道是互相依赖、交融映衬的关系

技与道,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蕴含的一对核心的相对相生的概念。庄子说“行于万物者,道也”。苏东坡也提出了“有道有艺”的美术观点。道即是思想,艺乃技巧,把“道”与“艺”视为画家立身之本。

现场展出的作品

对技与道的关系,周祥林也有独到见解。他认为,古人说“技近乎道”,可见技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技,就进入不了道。临帖就是锤炼技。王铎被称为神笔,晚年仍是“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但若只停留在技上,匠人而已。王僧虔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如果说形质属于技,神采就属于形而上的道。

在他看来,书法最终呈现给人的是美、是境界,但美和境界必然是建立在笔法、结字诸形质之上。“所以,技和道是互相依赖、交融映衬的关系。”

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

国画大师董其昌在《容台集》提到,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

《黄山谷词意图》

周祥林将这句话实践在艺术中。“如果做画,功夫在画外”,周祥林酷爱阅读,尤其爱读唐诗。赵孟頫曾言:“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周祥林把从唐诗体会而来的“意”注入书画创作之中,在“贵有古意”的同时,善于用古意的手法表现现代事物,将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市民在观看展览

从写书法到做导演,他认为,正是坚持读书将两者打通。“如果只停留在一个行业的技术上,就会处处是障碍,但如果坚持读书,就会排除障碍,化为一体。”

艺海无涯,何为舟?他一直记得老师沈鹏先生的教导,“他要求我们要走正道、走大道。”这里的正道、大道就是指传统。周祥林认为,中国书法的艺术性就在于它的传承性,传承性决定了它的独特性。“我们要从古贤的优秀作品里学到,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与此同时,时代中优秀的内容也不放过。”

观众在现场看展

本次展览由《中国故事》杂志社主办,介居书院、北京介居书院美术馆承办,深圳市复昕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展览持续至8月27日。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原标题《周祥林:挥洒丹青,自然化迹纸上》)

编辑 采访-黄泽霖审读 吴剑林审核 编辑-周梦璇(客户端),编辑-关越(客户端)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