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摄影师共话情谊 “水·融”大湾区人文摄影采风总结会在深举行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杜澎 通讯员 张由琼 文/图
2022-08-17 18:43

“登高拍摄港珠澳大桥雄姿,冒雨记录深中通道建设,爬上梧桐山俯瞰深圳美景,用镜头捕捉前海日新月异的变化……”8月17日上午,“水·融”粤港澳大湾区人文摄影采风总结会在深圳市罗湖区举行,来自粤、港、澳三地的摄影师畅谈此行摄影心得,热论湾区情谊。

粤港澳摄影师们在拍摄前海

据悉,此次活动由广东省政府新闻办、香港中联办宣传文体部和澳门中联办宣传文化部共同举办,旨在以“水”为脉,通过三地摄影师的视角和镜头,反映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摄影师们登上深圳市梧桐山,俯瞰深圳夜景

记者了解到,自7月31日活动在珠海举行采风开镜仪式后,20多名粤港澳三地摄影师共用18天分成东西两条线路沿江河而行,先后走访14座城市,他们登高楼、下江海、迎风雨、顶酷暑,用镜头记录西江、北江、东江、珠江口沿途两岸的旖旎风光,以及大湾区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文化传承、民生改善和环境治理等重大成就。

港澳摄影师们登上珠海第一高楼,拍摄港珠澳大桥

“用镜头拍摄横琴,更令我感叹横琴发展变化之大。”来自澳门的“95后”青年摄影师官宏滔说。登上“鹏城第一峰”梧桐山,摄影师们迅速按下快门记录深圳沧桑巨变。“我每次登梧桐山拍深圳城区的景色都不一样,一张张照片就是深圳飞速发展的写照。”香港摄影师黄志强感慨道。

港澳摄影师们在广州塔下拍摄珠江夜景

在千年商都广州,珠江穿城而过,林立的摩登大楼以及悠久的历史底蕴吸引了摄影家们的目光,来自香港的摄影家武仲林说,在现代化城市中保存完好的广府传统文化,令他回味无穷。

位于东莞桥头的太园泵站是东深供水工程的第一站。清冽的东江水从这里经过四级提升、奔流南下,最终流进香港的千家万户。年逾古稀的香港摄影师吴民权不禁回忆起1963年香港大旱:“在香港缺水最严重的时候,每四天只供一次水,每次只有4小时取水,我小时候经常要和家人一起上街排队挑水回家。”望着蜿蜒的东江水,他说许多香港民众都会饮水思源,感激祖国为香港提供的优质水源。

港澳摄影师们在河源新丰江水电站前合影留念

而在河源境内,作为东深供港水利工程最大水源地的万绿湖,摄影师们纷纷放飞手中的无人机。“看到万绿湖,我就感到十分亲切,这里是电影《东江之水越山来》里讲述的水源地,湖水非常绿、非常美,我要用摄影作品向香港同胞介绍万绿湖。”香港中华摄影学会永远名誉会长吴连城难掩激动。

摄影师们在肇庆西江江畔,拍摄晚霞与江水同框画面

在江西赣州寻乌县,港澳摄影师们与当地摄影师在桠髻钵山中的东江源瀑布前合影

溯流而上,三地摄影师们来到江西赣州市寻乌县,翻山越岭,进入桠髻钵山,寻找东江源头。每年有18.3亿立方米的水从寻乌发源,流入东江。浩浩荡荡的江水哺育了珠三角和香港的万千居民,将珠江水系途经的城市勾勒得繁花似锦、欣欣向荣。

在清远北江上,摄影师们偶遇雨后彩虹

汤汤江水,越过巍巍高山,滋润了沿岸人民,哺育了港澳同胞。在“水·融”粤港澳大湾区人文摄影采风活动结束后,三地摄影师将返回各自城市,经整理编辑后,摄影活动的作品将在2022年底集结成画册发行,并同步举行摄影成果展。

凌晨时分,摄影师们登上韶关丹霞山,拍摄日出前的星空

摄影师冒雨拍摄深中通道

编辑 李依林 审核 谭凤希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杜澎 通讯员 张由琼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