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评 | “大数据杀熟”:平台不能把消费者当傻子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张强
2022-08-12 21:01
收录于专题:圳论


同一个共享单车套餐,不同用户在同一时间购买的价格却不同。共享单车涨价引关注后,又被曝“大数据杀熟”。

北京青年报记者用多部手机多个账号在各平台上搜索发现,美团单车、哈啰单车、青桔单车等平台确有此现象。以美团单车90天畅骑卡的价格为例,三部手机分别显示为49元、36元和58元,其中两者相差达到22元。其他套餐的实际价格也存在一定差别。

同一个套餐,价格差达到22元,简直是可忍熟不可忍。

但就是这种明显违背公平交易规则、涉嫌“大数据杀熟”的行为,各平台倒是表现得云淡风轻,好像用户“大惊小怪”了。“因用户参加的营销活动会有优惠券自动抵扣,受折扣、使用频次等影响,个别用户购买价格可能会存在微小差异。”随机出现的优惠券,无法预则的折扣,几乎成了平台解释这种不正常现象的“外交辞令”。

这恐怕也正是“大数据杀熟”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平台霸占着解释权,永远有解释空间,理由虽然不足为信,却又无法辩驳。而用户方完全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哪怕对“大数据杀熟”行为心知肚明、深恶痛绝,却苦于无法取证,也就只能一声叹息,徒唤奈何!

今年1月,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该规定对大数据“杀熟”进行了限制。《规定》指出,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向消费者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应当保护消费者公平交易的权利,不得根据消费者的偏好、交易习惯等特征,利用算法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等违法行为。

法律法规高悬,落在现实中仍然面临着一个执行力的问题。监管部门需要跟进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将合法合规的随机优惠措施和违法违规的“大数据杀熟”行为真正区分开来,并能从技术层面寻找到二者不同的驱动机制,从而为后续的法律规制措施坐实“证据”。

对于平台来说,他们要自省的是,“大数据杀熟”行为在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中,并非是一个“黑箱”般的存在,可以高枕无忧地拿捏和控制消费者;事实上,就当前的监管语境看,“大数据杀熟”已经成了过街老鼠,在大量的消费场景中,是很容易被消费者捕捉到蛛丝马迹的,平台方不要太自以为是,把消费者当傻子,更不能知法犯法、屡教不改。

“任何技术的价值观,说到底还是人的价值观”,只有平台摒弃急功近利心态,在技术伦理上站到道德正确的一边,并深刻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企业才能真正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对于消费者来说,也要认识到,我们所有人在精明的算法和大数据面前,并非一无所能。提升大数据素养和安全防范意识,在不公平交易前面,敢于维权、敢于取证、敢于开展法律行动,既是我们的权利所在,也是遏制类似“大数据杀熟”违规行为的公民力量。

大数据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算法,需要怎样的平台?立法者和市民社会都需要以行动寻找答案。

(原标题《“大数据杀熟”:平台不能把消费者当傻子 | 特评》)

编辑 特区报-王子烨审读 韩绍俊审核 编辑-范锦桦(客户端)
(作者: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张强)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