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如果一生坚持做一件事情,那需要何等的毅力,又需要何等的热爱。在深圳市司法局办公室副主任(新闻办主任)马灼兵的大半岁月里,始终在做一件事——讲故事,这一干,就是31年。坚持赢得了结果,马灼兵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一次、三等功八次,多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优秀共产党员。
揣着一叠剪报参军入伍
马灼兵从小就有一个写作梦,中学时代就在《重庆法制报》《万县日报》等发表过“豆腐块”。
1991年,刚刚二十的马灼兵揣着一叠刊发稿件的剪报参军入伍,成了广州军区驻惠某部一名新兵。所在部队主要担任后勤生产,穿上向往的军装却还要和庄稼打交道,马灼兵很茫然也很失落,但他很快调整心态,把笔紧紧握在手里。团政治处很快发现了这根“苗子”,把他调到电影组。
作为放映员,马灼兵除了放电影、刷标语、播军号、刻横幅、抄材料等工作外,笔耕不辍。自认不是天才的马灼兵选择当一只“勤奋的笨鸟”。南国的炎炎夏夜里,当训练后疲惫不堪的战友们进入甜甜的梦乡时,马灼兵总是猫在器材仓库读书、写作。无数个日夜,陪伴他的是清风和明月,还有肆无忌惮的蚊子,支撑他的则是心底里对写作的无限热爱。
马灼兵的笔下没有风花雪月,有的是部队里播种、插秧、收获的普通劳动场景,还有战士们挥汗如雨的身影。这些人和事看似琐碎,却让他的文字充满了血与肉,也让他的部队故事更加鲜活生动了。
勤奋不会马上有回报,但总有一天迎来希望。在经历了数十篇稿件“石沉大海”后,橄榄枝终于向他缓缓伸来,《战士报》《深圳特区报》《惠州日报》等开始零零散散发表马灼兵的诗歌、散文和新闻报道,一篇题为《水稻生产机械化“一条龙”》的稿件还被《解放军报》刊登了。
随着一篇篇“故事”见诸报端,马灼兵的能力被越来越多人看到。接下来,他被确定为军区报道骨干,选送到报社实习,去暨南大学培训,之后被破格提升为新闻干事。
在部队的激励和栽培下,马灼兵“讲故事”的热情更加高涨。在部队的十年时间里,他写新闻报道、报告文学、诗歌散文,还写相声、小品剧本。其中,以1998年长江抗洪前线为题材创作的小品《找爸爸》获得总政治部颁发的“全军业余文艺创作铜奖”,还在中央七台播出,并被制作成光碟全军发行。
扎根司法行政战线讲故事
十年春秋匆匆过,2001年马灼兵30岁了。经过几天几夜的思想斗争,他提交了转业申请,脱下军装,与部队生活正式告别。他被安排到深圳市司法局宣教处负责新闻宣传,开始讲深圳司法行政战线上的故事。
当时,司法局的宣传报道并不“景气”。偌大一个系统,2001年,市级以上媒体的发稿数量仅162篇。虽然,马灼兵对深圳司法行政工作涉及的普法、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公证、监狱劳教等职能都不熟悉,心里很没底,但他依然决定“逼”自己一把,立下一个目标:2002年完成600条上稿任务。
十年部队锤炼,马灼兵像了解自己的脉搏一样熟悉新闻运作的规律,更知道记者和通讯员之间是怎样一种密不可分的协作关系。于是,他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多方联络,得到各新闻媒体支持,组建了一支18人的司法行政“跑线记者”队伍;另一方面,他又在各区司法局、各直属单位,组建起一支由88人组成的通讯员队伍。
“两支队伍”的建成,给新闻宣传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惊喜。2002年,深圳市司法局在市级以上新闻媒体刊发的稿件竟突破1000篇大关,其中中央级36篇,省级72篇。
在部队多年,马灼兵经过不少新闻事件的宣传报道和组织策划,敏锐地挖掘新闻选题、撰写新闻稿件可谓轻车熟路。
2002年3月,首次国家司法考试开考。马灼兵凭借敏锐的新闻嗅觉,一个个新闻选题在脑海中如电影场景般一一闪过,他兴奋得几晚睡不着觉。
根据这些选题,马灼兵为大家送上了一系列法考“小故事”:深圳年龄最大的考生是67岁的老太太傅樱,还是邓稼先的同事;年龄最小的考生居然才17岁;学历最高的是一位博士,不是法学专业,而是农学博士;考场上身份最特别的是一位转业军人……
2003年7月9日上午,西乡街道司法所干警赵绪富在公共汽车上孤身勇斗数名歹徒,被歹徒用榔头砸中手臂,手臂骨头断裂,身上二十多处受伤。得知消息的马灼兵对赵绪富敬佩不已,及时建议局领导、政法委领导对赵绪富进行慰问,并邀请深圳“活雷锋”陈观玉前往看望,抚慰英雄的心,从短消息到报告文学,马灼兵先后写了47篇稿件,向社会大众讲述赵绪富的英雄故事。因为全面及时高效地宣传,赵绪富被深圳市见义勇为基金会授予“治安勇士”称号,被广东省司法厅记个人一等功,被司法部授予“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二级英雄模范”称号。
让深圳法治故事更生动更精彩
随着时代发展,新闻客户端、视频APP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作为新闻宣传战线上的前浪,马灼兵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选择重新成为后浪,他一直努力研究和尝试年轻人更喜欢的新闻宣传方式和内容。
2019年1月,马灼兵积极争取局领导的支持,在搜狐新闻、新浪微博、新浪新闻、南方号、读特等多个影响力较大的移动客户端开设自有账号“深圳司法”,在全省系统率先创建起“深圳司法新媒体矩阵”,实现了移动客户端宣传强覆盖。
为了“深圳法治故事”更加生动,更易让人接受和喜爱,马灼兵带领团队先后在抖音、微信视频开设了“深圳司法”账号,为大家送上有趣有料的小视频。其中,《市话局?不!司法局》,播放量达350.8万次;宣传警察进驻社区延伸管教的小视频《社区+矫正=?且看“油腻青年”社区矫正的“第一课”》,播放量达999.7万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公布实施后,马灼兵牵头打造了《宪法,我想对您说》歌曲MV,仅搜狐号半小时就收获阅读量14万次。与此同时,及时策划推出《“宪法进万家”昨日启动》《深圳24家五星酒店床头柜放置〈宪法〉》《全国首次!25名“新深圳人”向宪法宣誓》系列报道。
2020年开始,人们与新冠肺炎疫情开始了“拉锯战”。法治成深圳战“疫”的鲜明底色,为了讲好法治战“疫”故事,引导人们依法战“疫”。马灼兵策划了《我在家上班》《身边的榜样》《战“疫”故事》《战“疫”日记》《向你致敬》《战“疫”回顾》《图说战“疫”》《战“疫”归来》等主题宣传。
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马灼兵策划了《党员先锋 法治示范》系列报道,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的方式,向广大受众讲述深圳市司法行政系统24名党员先锋代表的故事,好评如潮。
2022年5月,马灼兵带领团队策划打造的《我的调解故事》系列报道,第一次以专题的形式,向大众揭开调解员与调解背后的故事,让人十分动容,深圳市司法局还为此举办了以“我的调解故事”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1991年到2022年,马灼兵用了31年时间专注在“讲故事”上。以前,他讲火热的绿色军营故事,后来,他讲精彩的深圳法治故事。不是每一个故事都荡气回肠,却都闪闪发亮,温暖人心。
31年,乐此不疲,问他何以能坚持,答曰:无他,热爱而已!
(原标题《深圳市司法局马灼兵:坚持31年,只为讲好那些温暖的故事》)
见习编辑 秦涵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郑蔚珩 连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