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博士医生荣光宏:带领团队打造消化病学科高地

东莞+ 李广
2022-08-08 16:33
摘要

掌握消化内镜“皇冠上的明珠”技术,带领科室实现质的提升

校地共建一年多来,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以大学平台优势和市委市政府的政策利好,吸引了各路医疗精英,不少是博士和博士后。

荣光宏便是其中一位。他今年41岁,是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今年2月,他从青海省一家三甲医院被引进至该院,担任消化医学中心学科带头人、主任。

从胆结石到肠道息肉,从胃癌到大肠癌,从普通的胃肠镜切除息肉到高难度的“ERCP”技术,荣光宏均游刃有余。

荣光宏为该院消化病诊疗水平带来质的提升,塘厦镇及周边患者不必舍近求远看病,慢慢回流。目前,他正带领团队打造消化病学科高地,造福东莞及周边区域消化病患者。

▲荣光宏(中)手术中

掌握消化内镜“皇冠上的明珠”技术

消化道从口腔开始,到肛门截止,涉及的脏器众多,比如,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腺、小肠、大肠等。因此,消化科属于大科室,收治的疾病种类多,要求医生的技术全面且精细。

有多精细?随着技术的发展,如今消化病内镜技术已经进入超级微创时代。

很多人都知道,肠镜下可切除息肉,切完就能回家,微创又安全。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如今取胆总管、胰管结石,可以更微创:医生操作内镜从患者口腔进入,经过食管、胃、十二指肠,从十二指肠乳头开口将胆总管、胰管结石取出,肚子上没有伤口,这叫“ERCP”(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ERCP”因技术难度高,为胆胰系统疾病开辟了微创甚至无创的手术治疗,被誉为消化内镜“皇冠上的明珠”。

消化内镜技术还有很多,英文缩写令普通人眼花缭乱。比如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息肉冷切除术(CSP)、内镜黏膜剥离术(ESD)、内镜黏膜下肿瘤挖除术(ESE)、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 STER)、内镜胆管金属支架引流术(EMBE)、经皮穿刺内镜下胃造瘘术(PEG),等等。总之,目的都是以最微创、最安全的方式解除病痛。

荣光宏对这些技术早已驾轻就熟。他曾经在省级三甲医院工作,从事消化内科及内镜诊治工作13年,擅长消化系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同时在消化系急危重症救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熟练掌握胃肠镜操作,特别擅长内镜下微创治疗技术。

他到来后,带领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消化医学中心开展多种内镜下微创技术,科室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

▲荣光宏

带领科室实现质的提升,患者纷纷回流

今年5月6日深夜,来自广西的黄先生因腹痛难忍急诊入院,腹部超声示,胆总管下段可疑结石伴肝内外胆管扩张。

荣光宏根据传回来的检查结果判断其为“胆总管结石、急性胆管炎”,便深夜赶至内镜中心,带领团队紧急实施“ERCP”术,在内镜下取出了胆总管结石,不仅解除梗阻,挽救了患者生命,同时还让患者免受开刀之苦。

近日,38岁的李先生因大便带血到该院就诊,肠镜检查发现结肠多发腺瘤,其中横结肠的肿物最大,大小约3.5厘米×3厘米,初步判断为“横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这类病变起源于黏膜层,具有很大的恶性倾向。

荣光宏带领团队成功为患者实施“横结肠肿物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微创完整切除病灶的同时,最大限度保留了肠道生理结构和功能。

“没什么感觉,睡一觉就结束了。”术后李先生几乎没有不适,5天后康复回家。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荣光宏说:“只要患者免受开刀痛苦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由于消化医学中心技术的提升、高精尖设备的引进,塘厦镇及周边的消化病患者不用再舍近求远,纷纷回流,该院胃肠镜检查增加到了1200例/月、内镜下微创手术超过120台/月、出院病人月均150人次,是之前的数倍。

▲患者送锦旗

打造东莞消化病学科新高地

但荣光宏认为,对于消化道疾病,应以预防为主。他介绍,目前,我国高发的几种癌症中,消化道癌症占了较大比重,比如食管癌、胃癌、大肠癌。早发现早治疗,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命至关重要。

但消化道肿瘤早期往往无特别症状,或症状轻微,不容易被发现,因此,胃镜和肠镜检查十分重要。检查时早发现消化道肿瘤,在内镜下切除,减少恶变的机会。

荣光宏表示,接下来他将继续发挥学科带头人作用,在医疗服务、科研、人才培养上同时发力,努力打造东莞消化病学科新高地,为广大市民朋友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原标题《东莞博士医生荣光宏:带领团队打造消化病学科高地》)

见习编辑 韩湘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桂桐 许家宜

(作者:李广)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