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哈尔滨坐绿皮火车行程17个小时到漠河,再从漠河继续向北坐两个小时的车就抵达北红村了。
北红村比北极村还要往北,是中国最北的行政村,这里有很多中国之最:最北的村委会、最北的警务室、最北的旅店、最北的邮局、最北的希望小学……
找北的游客在北红村的黑龙江边欣赏落日余晖
最北小村北红村
北红村,位于北纬53°33′,隶属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北极镇。北红村地处漠河市东北部,黑龙江上游,是中国最北端的村级行政区。北红村三面环山,黑龙江由西向东从村北穿过。
走进村中,四条与黑龙江平行的水泥路横贯东西,路边整齐地分布着民居。江边的哨所,村里的木质教堂,村东头的观景平台是小村全部的地标景观。村里住户家家门口悬挂的五星红旗和房前屋后低矮的木栅栏组成了小村落特有的装饰品。行走在水泥路上,听着一百多米外黑龙江湍急的江水声,看着远处的群山,感受着这个边境小村的特殊情调。
最北邮局
北红村位于中俄界河黑龙江的南岸,这里远离都市的喧闹,树木茂密,当地的一些农户时常上山去采摘各种野山货,山珍、灵芝、桦树泪等山特产品,游客对这些山特产品都爱不释手。
村民出售山特产品
俄罗斯后裔占40%以上
北红村,原名大草甸子村,村中现在人口300余人,俄罗斯后裔占到了40%以上。清末金矿开采时期,大草甸子就已经有人定居,主要是山里猎户和打鱼种地的农民。这一时期,一些中国农民过江谋生,带回许多俄罗斯姑娘,随着两国青年通婚的增多,北红村的中俄混血儿逐渐多了起来。
第二代中俄混血王大爷
现在在村里依然能看到高鼻梁、深眼窝、蓝眼睛的中俄混血后裔,乍一看去还以为是俄罗斯人,当他们开口说着一口地道的东北话时,你才回过神来,他们就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
中午时分,位于北红村主干路江湾大道边的老刘客栈里飘出了香甜的大列巴味道。今年50岁的女主人张大姐从俄罗斯奶奶那学习做大列巴的技艺。
第三代混血张大姐制作的大列巴很受游客欢迎
“一开始做面包的时候就是亲戚朋友过年送礼,从来没要过钱,自打2014年以后北红村开始搞旅游了,面包坊慢慢发展了起来。”张大姐介绍说,纯手工制作的俄式面包用列巴花发酵,不掺杂任何添加剂,工序较为复杂,除了需要提前一天进行发酵,夜间每隔一两个小时还要额外添加面粉,耗时耗力,每一个成品面包都饱含着辛勤的汗水。
村里的孩子在木质教堂前玩耍
乡村振兴靠旅游
在北红村主街龙江湾大街上,一栋俄式木质建筑格外醒目,它的主人是来自漠河市的一对夫妇。“这里民风淳朴,空气好,我和爱人都很喜欢。”52岁的华玲和丈夫在此开了一间手工艺品商店,店里一天游客有几十人。华玲介绍说,从北红村出发,向西北方向行驶60多公里的乌苏里浅滩上就是祖国最北点,是近年来游客“找北”的最热门打卡景点。蔚蓝的天空,蜿蜒的黑龙江,站在江边,好风光尽收眼底。
村里的游客
近年来,北红村依托最北地标,利用俄罗斯民族风情等特色旅游资源大力推动乡村振兴。依托“找北游”,北红村有72户村民开起了家庭旅馆,46户村民经营马拉爬犁项目,20户村民购置了捕鱼船,全村366人中有220人直接从事旅游业。截至2021年年底,北红村家庭年收入均在5万元左右,村民人均年收入达2.08万元,走出了一条特色乡村振兴之路。使一个位于中国最北的原始村落变成“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村里的民宿因旅游而发展壮大
“我们正在推进更多乡村振兴项目,比如说有机肥生产线、冰棍厂、冷饮厂、啤酒厂,为下一步旅游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北红村驻村第一书记史继友介绍。
(原标题《坐标→北纬53°33′,去北红村找N个“最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