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深刻指出,广东、深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面临的资源要素约束更紧,受到来自国际的技术、人才等领域竞争压力更大,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根本出路。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印发实施三年以来,深圳加速改革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为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的殷殷嘱托,在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先行示范,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深圳市委宣传部组织策划的“稳中求进向未来·深圳媒体‘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大型采访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活动由深圳报业集团、深圳广电集团和驻深的央媒、省媒记者组团联合开展。同时,深圳报业集团将邀请专家学者围绕如何建设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的战略定位等建言献策,敬请关注。
7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香港地位特殊,条件优良,发展空间十分广阔。中央全力支持香港抓住国家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主动对接“十四五”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
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粤港澳大湾区从形成到成熟,基本上实现了从加工到科创、从低端到高端、从高速到高质的转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开创了从1.0版到2.0版的质的飞跃,正式迈进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
01|世界湾区发展逻辑表明:高质量发展是一流湾区的重要标志
目前全世界存在着多种湾区发展形态,但能够称得上一流湾区的有美国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和日本的东京湾区。这些一流湾区在发展中基本遵循了世界湾区的成长逻辑和基本规律,充分利用其拥海、抱湾、合群、联陆的基本空间要素和地理结构,以“港口群+产业群+城市群+创新群”,形成了一流湾区发展的叠加优势,构建了区别并优于沿海经济、港口经济、城市经济的独特发展模式,为所在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大一流湾区的形成过程,充分展现了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质。
其一,都是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湾区“拥海抱湾”的独特地理形态,使其成为区域对外开放的引领者和高端要素汇集的聚集者,从而发展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的重要集散中心和全球高端要素集聚的制高点。在湾区的形成过程中,资源配置推动要素从低级向高级跃升,从而逐步掌控知识、资本、数据等高端生产要素,最终成为最有影响力和控制力的金融、科技和数据中心。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一流湾区已经成为世界500强、创新公司、研发机构和专利密集区。由此,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分别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
其二,都是城市文明和优秀文化的代表。湾区经济是工业化城市化的产物和载体,承载着引领国家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全球三大一流湾区通过发展贸易带动工业发展,形成了极点带动、都市圈集群的城市新格局,成为世界城市文明发展的典范。城市文明带动了湾区文化的进步,移民文化所具有的包容、冒险、创新等特质推动优秀文化在此汇聚,不断提升湾区的世界影响力。
其三,都具有十分优越的科技创新能力。纽约湾区利用其金融中心的地位,发展成为科技信息汇聚与交易中心,形成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新优势,打造科技创新新高地;东京湾区利用其产业优势,将科技注入到产业链中,通过科技创新焕发产业新活力。全球一流湾区的“科技味”越来越浓,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一流湾区发展的新引擎。
2019年2月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粤港澳大湾区要“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到2022年,基本形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基本框架。今年正好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三周年,也是基本形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基本框架的关键一年。建设一流湾区,必然要求我们进一步优化配置全球资源,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02| 深港合作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优势明显
粤港澳大湾区与其他世界一流湾区有着许多共同点,同样遵循世界湾区发展逻辑,但也具有区别于其他湾区的特征,最主要的差异在于,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独特城市构造。这种差异虽然从表面来看给要素流通带来一定阻碍,但如果运用得好,有可能会给大湾区带来不同制度下的共建优势,产生优势互补的联动效应和叠加效应,从而助力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一)制度叠加优势。25年的实践证明,“一国两制”能够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带来叠加的制度优势。香港长期实行资本主义自由贸易港政策,是久负盛名的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具有与国际规则顺畅衔接的优势,能够充当大湾区连接世界的桥梁。深圳等珠三角城市长期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深圳还承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重大历史使命。如果两地机制成功衔接,将有效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构建世界级的资源配置中心,形成“1+1>2”的叠加效应。
(二)科创互补优势。香港有强大的基础研究能力和科技服务能力,拥有多所世界百强大学和一批著名的高级科技人员。深圳享有“中国硅谷”的美称,拥有华为、腾讯、南山高科技园等全球知名科技企业和园区,正在建设前海、光明科学城、西丽科教城、大运国际科教城等科技创新平台。目前,“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连续两年居全球第二,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加快建设,如果能够将两地科技资源有效组合,推动香港的基础研究与深圳的科技产业有机结合,对于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构筑大湾区发展新动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产业聚集优势。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现代服务业发达。相比之下,深圳等珠三角城市已经形成了以新一代信息、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础雄厚。深港合作有利于加快推动两地产业转型升级,围绕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生命健康、大数据、航空航天、绿色环保等领域形成产业集群,推动大湾区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继续引领世界产业潮头。
(四)城市联通优势。随着2018年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和广深港高铁香港段通车,以及在国家交通规划的深圳高铁、航运、航空枢纽中心的建设,深港两地已经形成了海陆空交通“硬联通”。同时,深港两个城市一河相隔,是世界少有的“双子城”。
03|发挥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近年来,由于受新冠疫情等的影响,深圳与香港的合作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尽管如此,深港两地初心不变。面对新形势,深圳更要紧紧抓住“香港向北”的机会,主动“南移”,在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共建全球科技产业新高地
深圳要从维护香港繁荣稳定这个大局出发,坚持科技创新,在“工业立市、制造业强市”上下足功夫。一是要加快建设深圳河科技创新带。发挥前海、河套和沙头角的示范作用,推动深港两地的科技资源“过河”,将深圳河打造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高地。二是推动产业集聚发展。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推进“20+8”未来产业集群落地生根。三是要实施头雁引领行动,发挥深圳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通过产业裂变促进产业集群,尽快形成雁阵形产业发展新态势。
(二)以北部都会区建设为契机,共建全球城市文明新标杆
深圳要以香港北部都会区建设为契机,主动加强空间对接,推动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一是要加快深港两地规划对接,助力香港尽快建成“双城三圈”新型都市圈核心区。二是要全面发挥前海、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平台的作用,为香港青年创造更多成才和就业机会,为香港企业营造更大的发展空间,主动为香港解决民生问题。三是要加快落实《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全面建设综合客货运、高铁、航空和海运枢纽,以此带动深港成为连接全球的重要资源配置中心。四是要推动优质生活圈建设,加大环境治理,建设美丽景观,促进优秀文化汇聚,加快建设全球最美大湾区。
(三)以规则机制衔接为导向,共建“双循环”新支点
香港营商环境世界一流,拥有同国际规则顺畅衔接的优势。深圳要加强与香港的制度衔接、机制对接,尽快形成制度叠加效应,变“制度之异”为“制度之利”。一是要全方位推进法律规则、知识产权保护、便利通关等方面体制机制对接。二是充分发挥香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共同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开展合作,形成基础设施共建、供应链共构的合作新局面。三是依托大湾区100公里“黄金内湾”,协同香港与泛珠三角城市联动发展,共同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点。
(作者系中共深圳市委党校决策咨询部主任、教授)
(原标题《深港紧密合作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见习编辑 陈桥魁 审读 刘春生 审核 张雪松 郑蔚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