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 | 《斯文在焉》:一份深入浅出的中国画“观看之道”

读特记者 刘莉
2020-07-18 19:42
摘要

日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画坛大家陈玉圃新作《斯文在焉:陈玉圃谈艺录》,收录了作者与学生就《富春山居图》等 10 幅经典画作进行赏析和探讨的过程,堪称是一份深入浅出的中国画"观看之道"。

今天,当大家趋之若鹜地排队去看《清明上河图》等国宝级展览时,除了能亲眼一睹国宝真容,我们还应该如何欣赏?日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画坛大家陈玉圃新作《斯文在焉:陈玉圃谈艺录》,便收录了作者与学生就《富春山居图》等 10 幅经典画作进行赏析和探讨的过程,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和学术水准,可谓一堂精彩绝伦的中国画赏析课,作者在书中还深入探讨了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等诸多问题,不但对于中国画专业的研习者有较大启发,也可作为一份深入浅出的中国画"观看之道"。

作为当今中国画坛植根传统而又自出机杼的大家,陈玉圃对中国画的赏析有着独特的见解,《斯文在焉:陈玉圃谈艺录》一书便是他多年来有关中国画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他认为,看画和看人一样,看人不应先看其出身、地位、财力和权势,而是要看其人品和修养,欣赏绘画作品也应如此。"首先,看画的内容是否向上、向善,绘画内容往往直接反映出艺术家的思想追求,而这对欣赏者来说,是最能体会其艺术信息和能量的方面;其次,我喜欢研究作品的笔墨、气韵,这是一幅画的整体气象能不能打动观赏者的关键。"

围绕中国画的"笔墨",陈玉圃在书中首先谈到,这是绘画最基本的形式语言,没有笔墨也就没有丰富多彩的中国画艺术形式,"笔"就是指用线的学问,"墨"就是指用墨的学问,用墨以彰显笔法,用笔以彰显墨韵。而"笔墨"和"气韵"又是相互关联的,陈玉圃认为,绘画的气韵生动之"气"要依赖于笔墨、点画的形态变化而显现其存在,古人讲"气韵由笔墨生",要寻求笔墨气韵,用笔与用墨皆须取势,能取其势则动感强烈,生机勃发。

随后,书中先后选取了《河上花图卷》《早春图》《富春山居图》《维摩演教图》《女史箴图》《采薇图》《八高僧图》《罗汉图》《具区林屋图》《溪山清远图》等 10 幅经典的中国画作品,完整收录了陈玉圃与其学生进行赏析和探讨的全过程,展示了一位画坛大家在品评画作时的具体思维和方法。

陈玉圃常常鼓励学生从宋元山水画入手,在临摹、学习中要善于总结绘画的规律。《早春图》是北宋山水画中的一幅重要作品,在赏析这幅画作时,陈玉圃评述到,此画有北宋山水画的典型特点,高远取景,非常壮观,属全景式山水。"北宋山水画的整体特点基本上都是这样的,到南宋时就变了。这幅画的笔墨层面,大家可以认真看一下,画面对物象的描绘很严谨,但却并没有被物象所累,而是笔墨、物象兼顾,游刃有余。"

《富春山居图》作为黄公望的代表作,是元代山水画的翘楚,书中也收录了陈玉圃对该画的赏析。他首先抛出了一个问题,"大家都去过富春山,那里林木繁茂,郁郁葱葱,几乎看不到石头,而黄公望却可以将其这样呈现在画面上,我们看宋人的画,画得非常严谨,但黄公望的画为什么如此追求萧散?"陈玉圃认为,我们应该先从文化本源上追寻答案。首先,元人尚意象、重笔墨、倡心性,故绘画多娱悦性和随意性,创作心态安适从容,《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应朋友索画而作,故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创作心态从容;其次,从宋画到元画,文人审美志趣的变化在此画中也清晰可见,即元代画家由宋代着重表现物象向略形达意的方向发展,对形的要求越来越简略,越来越概括。"我们在写生中,不为现实物象束缚,而能够提取出自己的、认为可以概括物象的笔墨形式出来,做到这一点很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除了从"传统""笔墨""气韵""鉴赏"四个最根本的层面对中国画的规律问题进行了论述,书中还特别附有陈玉圃绘画创作视频二维码,读者可以在阅读的过程汇总,用手机扫描书中所附二维码,观看陈玉圃的绘画创作过程,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加深对书中所述内容的理解,同时更能直接感受到传统山水画的创作魅力。

《斯文在焉:陈玉圃谈艺录》

陈玉圃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年 7 月出版

(深圳晚报供稿)

编辑 庄思嘉

(作者:读特记者 刘莉)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