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故事 │ 归去来兮 遇见“河套”
晶报APP
2022-07-08 11:44

伫立于深港国际科技园D栋办公室的落地窗前,陈福荣默默望向远方:香港米埔生态湿地与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恰构成一河两岸、遥相呼应的生态格局。此刻,他所在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每项科研攻关都在日夜兼程,每个建设项目都在加速推进……他不由想起32年前交还美国绿卡的瞬间。

那年那天,他就像交还了一件大家明知其价值不菲而他偏偏断然放弃的东西,转身潇洒离开了,至今都记得美国移民局工作人员、身边同事打量他的异样目光。放弃绿卡,意味着同时放弃房子、车子、教职、实验室、纽约湾区的高校资源及金融优势。这个人到底想要什么?谁知道!

这点,当然只有陈福荣自己最清楚。他从大洋彼岸归来时正值32岁,先是回到家乡台湾,在高校里埋头教书、科研27载。2018年,他荣膺香港城市大学材料与工程学系讲座教授。近几年,又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历史机遇及河套发展形势的感召,担任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福田研究院院长。可以说,他用32年的生命轨迹,回应了人们对他32岁时那个抉择的质疑。

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莫说香港与内地在每个危难时刻的守望相助、深港两地多年来在各个层面的合作共融,单是近几年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以下简称“河套”)的发展,就已经实现高端科创资源从“零的突破”到“集聚发展”。“量子谷”“湾区芯谷”、能源科技、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香港高校在这里汇聚动能,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河套正在书写另一个从农田水塘到科创高地的蝶变奇迹。

港校入驻无疑是一个浓墨重彩的篇章。当前,河套深圳园区已引进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5所香港高校共10个优质科研项目。其中,港城大深圳福田研究院研发了首台我国自有知识产权的桌面型电子显微镜;港中大深港创新研究院建设了全国首个开放式医疗机器人测试基地。而电子显微镜的研发及产业转化,正是由港城大深圳福田研究院院长陈福荣及其团队担纲。陈福荣的命运能与河套“并轨”,背后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故事。

科技建设乡里志若磐石

在港城大深圳福田研究院的展厅里,陈福荣对“高时空分辨电镜”“智慧玻璃”等众多科研成果如数家珍。他的台湾口音普通话亲切而有辨识度,令人不禁问起他的成长历程、教育背景。

陈福荣生长在台湾,在那里读书,一直读到1980年硕士毕业。按照他提供的“1990年从美国归来时正值32岁”的说法,可推知1980年他刚好22岁。这一年,他到大洋彼岸负笈求学,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彼时,杨振宁先生在该校执教,陈福荣受前辈大学者的事迹感召,终日奋发苦读而不敢有一丝懈怠。

此后麻省理工两年的博士后经历、美国西北大学两年的助理教授经历,令陈福荣进一步跻身尖端科技人才之列。那时的他意气风发,有房子,有车子,有优渥的待遇,也有从事科研所必要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几乎应有尽有。可他偏偏要放弃这一切,下定决心:归去来兮!

“我把绿卡交还,他们还蛮惊讶的,说居然还有人要还绿卡!”说到这里,陈福荣笑了笑。当美国同事得知他的决定后,也曾“善意”提醒他:回去,没有了美国的科研条件,你什么也做不出来。面对质疑,陈福荣承认美国是当时的国际学术中心,可在“中心”做得很好并不值得炫耀,在“非中心”做得一样好,这才了不起!

人在遭受质疑和否定时说的话难免有些意气用事。在32年后的今天,陈福荣面对记者的追问,沉思片刻后,给出了一个也许更接近真相的答案:离开美国的动机,就是自己的眼光和情怀。这个答案看上去有点“鸡汤”,但陈福荣此后的经历却再次印证了他的这个说法。

他判断中国必将成为世界未来的发展中心之一,因看好而融入其发展,这是眼光;他信守“父母在,不远游”的中国古训,在台湾教书达27年之久。又期待有朝一日能让自己的科研“落地生根”,融入深港科技创新合作的大潮之中,这是情怀。

▲陈福荣教授(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福田研究院院长/香港城市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讲座教授/香港城市大学高时空分辨电镜中心主任)

亲吻土地慰藉“文化乡情”

同样是在32年前的1990年,刚从美国归来的陈福荣,第一次踏上北京的土地。“记得我当时从飞机上下来,看见漫天卷起的黄沙,北京机场也不像今天这样气派,但我立刻有一种想跪下来亲吻土地的冲动。”人和他的文化本源之间,好像有一条无法剪断的无形的“脐带”。听到陈福荣回忆那时的场景,越发觉得此言不虚。

如果把视线拉回深圳:那年1月,国家民政部正式批复设立了福田区;10月,福田区正式启用区委、区政府印章。福田区呱呱坠地,开始在一张白纸上演绎自己的精彩。30多年前的福田区仍是一片农田水塘,如今的福田区早已是深圳中心区和城市“主客厅”。一如今天河套正在“讲述”的蝶变故事。那时的陈福荣对深圳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个地域概念上。

这种认识一直延续至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在台湾高校执教的陈福荣通过电视转播,观看了政权交接仪式,对深圳市民站在道路两旁挥舞国旗、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庆祝回归的画面印象颇深。他心情无比激动,同时预感到,内地的大发展一定要有世界级金融中心的辐射带动,而香港正好可以扮演这个角色。

当时身在英国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副院长、福田生物医药创新研发中心主任叶德全教授,为这段记忆补充了另一块“拼图”。“6月30日傍晚,我刚好在英国南部的小城出差,入住酒店时,电视上正在实况转播香港回归祖国的政权交接仪式。我想自己虽然不在香港,但在英国观看仪式也算是一次奇妙的经历。观看完仪式,我匆匆下楼吃饭。席间大家谈起这件事情,东道主不免流露出一丝伤感,同时对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发展成就表示敬佩和赞扬。”叶德全忆述25年前的历史性时刻,往事仍历历在目。

回归祖国后的香港、澳门,与内地的联系更加紧密。而随着新世纪到来,两岸的交流也在不断扩大。对于陈福荣来说,变化就好像在眨眼之间。上世纪90年代,陈福荣在台湾操办学术会议,邀请大陆学者参加。他们先要到香港,然后再飞去台湾,很折腾。两岸“大三通”以后,大陆学者赴台更趋便利,参会条件也得到了明显改善。陈福荣隐约觉得,自己等待的“天时”不远了。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副院长、福田生物医药创新研发中心主任叶德全教授

人生中的“第二个湾区”

自1997年深圳河治理截弯取直,形成了河套的“雏形”以来,这片土地在新时代又迎来了一连串重大历史机遇。

2017年1月3日,深港两地政府签署《关于港深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发展的合作备忘录》,明确在原来的河套区,以及毗邻河套的深方口岸区域和福田保税区共3平方公里范围内,共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同年7月1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见证下,国家发改委和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明确提出支持“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建设;2019年2月18日,国家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落马洲河套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和毗邻的深方科创园区”建设,共同打造“科技创新合作区”。合作区成为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定位的特色平台。

纵观历史上三大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的发展,无不围绕一流全球城市为核心,形成了经济全球化程度最高的城市群。从地理特征上看,这些湾区背靠海港,城市群之间通过资金、信息、人员和贸易流相互连接;从经济形态上看,这些区域具有强大的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效益,拥有对世界范围内优质资源要素的强大影响力和控制力;而从人文属性上看,这些地方长期承担全球对外贸易往来与文化交往的功能,通常展现出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

▲陈福荣迎来人生中的“第二个湾区”。

曾在纽约湾区工作的陈福荣,庆幸自己迎来人生中的“第二个湾区”:粤港澳大湾区。2018年,陈福荣送走老父亲,随之接受了香港城市大学的延请,到港岛供职。次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大湾区城市群的发展按下了快进键。在陈福荣看来,与纽约湾区坐拥世界级金融中心,囊括哥伦比亚、耶鲁、麻省理工、哈佛等优质高校资源的优势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的潜力一样不可限量。

“以深港合作所凭借的各方面条件而言,第一要素是金融中心,香港在其中无疑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第二要素是高校,香港几所高校的全球排名都在50位上下,近些年深圳也在通过各种手段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这将为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科研及智力资源;第三要素是产业转化环境,从深圳到福田都推出了‘政策包’,深圳本地的企业巨头也将吸引人才精英向这里汇聚。”从纽约湾区到粤港澳大湾区,从香港到河套,陈福荣对自己的“定位”愈加精准。

这一年“重磅利好”接踵而来

对于河套来说,2020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这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时强调,要“规划建设好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河套备受瞩目,开始为新一轮大发展积蓄势能。

这一年,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福田研究院在河套落地,采用“一院(福田研究院)两区(香港和福田)”模式,共享深港两地创新资源,对标材料科学世界前沿,重点发展能源材料、功能材料、结构材料、生物材料、材料分析科学五大科研领域。陈福荣被委以重任,带领团队全力攻坚“卡脖子”技术难题。如今,他研制的高时空分辨桌上型电子显微镜离落地产业化仅一步之遥。

这一年,香港中文大学深港创新研究院进驻河套。作为研究院重要项目之一的“深港智慧医疗机器人开发创新平台”,聚焦医疗手术辅助机器人系统的设计、研发及医学验证,以及相关基于人工智能的医学影像数据识别。落地至今,项目团队已成功搭建出针对腹腔微创手术以及耳鼻喉科手术等几种特定手术的辅助机器人及其控制交互系统。其中一类原型机进入上海、香港的合作医院,成功完成临床实验。

谈及港校纷纷将研究机构落地河套的原因,负责“深港智慧医疗机器人开发创新平台”项目的钟仿洵博士认为,河套具有天然地理优势,地处深圳福田与香港的接合部,方便深港两地人员与物资的往来。同时,港校拥有国际化的教育环境,又有深厚的基础研究积淀,但受限于香港的产业结构,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较低;深圳有包括微电子、高精密设备等在内的完善供应链及产业配套。“这将助推研究成果的高效转化,快速实现双方合作的既定目标。”钟仿洵说。

同样是这一年,深圳市政府出台《关于支持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建设国际开放创新中心的若干意见》,全方位支持河套深圳园区的开发建设。在此基础上,福田区又出台了基础研究“政策包”,实施深港“联合政策包”,吸引全球高端人才;推出选题征集制、团队揭榜制等五大创新机制,以“产业界出题、科技界答题”的方式,共促河套发展;围绕香港与内地科研合作的难点痛点,制定了系统化、集成化政策框架体系,为河套的发展创造“叠加利好”。

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第一

在走访河套过程中,国家战略、顶层设计、政策举措,都不如科研机构展示的成果具体可感。高时空分辨桌上型电子显微镜跟普通人的生活有何关系?面对这个有点“外行”的问题,陈福荣举了一个企业发展史上著名的案例。

当初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在车库里鼓捣出世界上第一台可以商业化的个人电脑Apple I,IBM还认为这算不上什么发明,对自己的事业无足轻重。40多年后的今天,个人电脑越来越小、越来越好,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的必需品。因为小,才可能做大规模的产业转化和推广普及。

“具体到应用场景,高时空分辨桌上型电子显微镜可满足各领域的需求。比如中小学的自然科学教育,凭借普通的光学显微镜,孩子们看不到树叶的光合作用,但通过桌上电子显微镜就可以;比如刑侦领域,公安部门可以用桌上电子显微镜分析指纹颗粒的化学成分;还有化工领域,油漆研发机构可通过电子显微镜,掌握材料的原子级结构特点,从而实现节能环保的功能。”陈福荣领衔研发的高时空分辨台式电子显微镜已得到台湾半导体制造业巨头台积电的认可和购买。

著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曾说:“自然科学的研究具有竞争性,只有第一,没有第二,没有人知道第二个发现相对论的是谁。”陈福荣觉得这个道理尤其适用于高科技研发领域。因为这是一个既需要“顶天”又需要“立地”的领域。欧美、日本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以支持“顶天”的工作,一些关键技术被牢牢封锁,妄图扼杀其他国家的产业化空间。

在陈福荣看来,所谓“顶天”就是去触摸该领域国际学术的“天花板”,做到“独领风骚”。在这一点上,陈福荣突破了现今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原子结构投影图像解析技术的限制,是世界上获得石墨烯三维(3D)原子结构图的第一人;而“立地”就是实现科研成果的国产化和产业化。目前,高时空分辨桌上型电子显微镜项目已吸引公司投资。智慧节能玻璃也已落地,投产后的市场前景极为广阔。

科研既需要“坐冷板凳”又需要开阔眼界。为了保持领先地位,陈福荣带团队、做科研、搞产业转化,在该领域已有8年没有发表过相关论文。“没办法,为了做成一件事,你必须付出代价。”陈福荣并不后悔。

心系国之大者的河套志存高远

疫情期间,陈福荣每天往来于福田区提供的人才住房与河套的实验室之间。白天的科研工作哪怕再繁重,晚上回到家都要读一读中国古籍、练练书法、拉拉二胡。他像庄子那样感叹,今天的专家“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认为科研始终离不开人文的滋养。

谈及河套的科研项目,他的着眼点亦不限于一时一域。“很多专家活在象牙塔里,只关心自己专业圈子里的问题。但我跟港城大、合作区的同事交流时,总是谈永续发展。高端制造业是国之根本,决定了一国的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我们这些搞科研的人不能满足于完成政府交代的任务。”陈福荣说。

一身兼具古典人文修养与现代科学训练的陈福荣,无疑有着“道器相济,兼善天下”的中国知识分子情结。如今,置身于风云际会的河套,陈福荣不再是32年前的那个青年,他的目光变得更深邃,也更高远……

(原标题《元故事 044 期│ 归去来兮 遇见“河套”》)

编辑 编辑-许家宜(客户端)审读 吴剑林审核 编辑-郑蔚珩(客户端)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