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 深汕新城|红罗畲族村:唱好山歌客自来

读特记者 石义胜 林捷兴/文 通讯员 左佛亮 张贵/图 刘嘉瑞/视频
2020-07-17 09:28
摘要

红罗畲族村是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聚集地,有300多年历史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红罗畲族村是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下称深汕合作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聚集地,有300多年历史。同时也是国家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正对照省级文化和旅游特色村的目标培育建设。

红罗畲族村乡村振兴效果图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国家战略。作为深圳第‘10+1’区,深汕合作区共有187个自然村,是深圳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扛起乡村振兴的主体责任,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生态振兴和文化振兴上同步发力,稳扎稳打,交出一张优异的答卷。”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书记产耀东同时表示,中华56个民族是一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秉承着开放包容深圳基因的深汕合作区,在加速全面迈向小康的道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落,红罗畲族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优势,通过前期深入调研和全面规划,其将作为当前全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示范村,通过精心打造展现其特有的民族文化,我们坚信,红罗畲族村的山歌一定会越唱越嘹亮。

早年支持红四师革命得名“红罗村”

当前,红罗畲族村全村50多户200余人,是深汕合作区最具民族特色的村落。村委会主任蓝榕来告诉记者,村民世居莲花山余脉罗裙山,先民以打猎为生。罗裙山方圆几十里,有山峰十余座,状如畲族妇女衣裙,所以叫罗裙山,又叫犁头山,最高峰海拔612米。1928年之前,红罗村老村深藏于罗裙山原始森林之中,不为世人所了解,自称为嶂背村。1928年,徐向前率领红四师在周边作战,多次经过罗裙山一带宿营。村民从不外泄部队行踪,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粮食,还用草药为伤员疗伤,书写了一段红色历史。红四师离开这里时,将嶂背村命名为“红罗村”。

一条致富路连通新村老村

红罗畲族村历史上有过多次迁移,一步步远离深山老林。2001年村民们终于彻底走出大山,在罗裙山脚下建起红罗新村,但村民老家及所分的山林地都还在山上。新村到老村长约1.5公里、不足3米宽的山路,坑坑洼洼,坡度又陡,却是村民进出罗裙山、生产劳作的唯一通道。修路对村民来说一直是件大事。记者在老村看到,村内保留有一段石板路,这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村民出钱从惠州采购石材艰难运进山修建而成,但通往外界的山路一直是简陋的泥巴路。

新修的道明路

早期的老山路

“如果下暴雨,山路常被山洪摧毁中断。”蓝榕来告诉记者,每年他都要带人简单修复一下路面,但苦于没有资金,大家依然还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今年4月,他听说深汕合作区有为修建“四好”农村路的政策,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提出申请,随后顺利获批。深圳市交通运输局深汕管理局还派人进山考察,根据需要增加了预算。如今,早期的泥巴路已经脱胎换骨,取而代之的是一条4.5米宽、长约1.5公里的水泥路,道路全线设置标志标线标牌和护栏等,安全设施都是按照深圳标准建设配备。

村民们将这条耗资一百多万元、历时两个多月完工的水泥路取名“道明路”,既尊崇了畲族的传统文化,也寓义沿着这条康庄大道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市交通运输局深汕管理局局长杨晖表示,目前,全市只有深汕合作区有农村道路,他们将按照区党工委、管委会的部署要求,对照“四好农村路”要求,对全区农业园区、贫困村落和少数民族村落的农村公路进行重点提升。除了实现农村公路的硬底化外,接下来,他们还将完善全区城乡公交线网,助力深汕合作区的乡村振兴工作,实现建制村“村村通客车”,让广大村民出行“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

宏扬畲族文化 迈向乡村振兴

“道明路一开通,我养殖的天然蜂蜜就不愁销路了”。村民蓝容生喜欢跟大山打交道,养蜂、种姜、种水果他都很拿手,今年光是中华蜜峰他就养了150箱。

“我们不只是把山货卖出去,更重要的是传承、宏扬我们畲族的传统文化,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举办登高节等一系列活动,吸引游客进寨进山,欣赏我们的自然美景,了解我们的民族文化。”蓝榕来表示。

红罗畲族村民宅

“三月三唱到九月九,请你喝杯酒,咦咯里咯,咦咯里罗伊列!”这是畲族人传统节日的敬酒歌。农历三月初三、九月初九是红罗畲族人的两大传统节日。每逢传统节日,畲族村里都离不开吃长桌饭,族长会带领着族里的小伙子小姑娘们,手捧酒碗,从长桌头一路敬酒到长桌尾。酒后载歌载舞来一场篝火晚会 。而九月九,红罗畲族村都要举办登高孝爱文化节。除了民族节日外,日常生活中村里的祭祖、婚娶、大年初一同吃一锅饭等习俗,都保留着鲜明的畲族本色。而原始的畲族语言、风俗、服饰、山歌和民间故事等,都成为了吸引八方客人的元素。

天真烂漫的畲族孩童

红罗畲族村作为深汕合作区八大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今年除了开通了道明路这件喜事外,还在大力推进村容整治提升工程,在保留原有民居特色基础上,还增设了生态湿地、景观林地、运动场地等,打造山清水秀、舒适宜居、配套完善且具有畲族文化特色的徽派建筑村落。记者在村口看到,村寨门楼正在重新装修,村寨内民居也正按畲族风格进行外立面装饰。未来,这里将依托自然本底和特色文化,打造成为中国畲族文化旅游小镇,不断提升村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

编辑 关越

(作者:读特记者 石义胜 林捷兴/文 通讯员 左佛亮 张贵/图 刘嘉瑞/视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